刘奭,即汉元帝,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宣帝刘询与皇后许平君之子,他在位期间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导致西汉走向衰落。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母族势力是古代很多皇帝的依靠,在登基前有一个强势的母族对自己当皇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汉元帝刘奭(shì)的母亲却是一个普通官员的女儿,并且在他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被毒死,他能登上皇位只能说汉宣帝刘询真的是喜爱他。
刘奭的父亲是西汉中兴之主刘询,刘询统治时期被史学家称为西汉国力最强盛时期,而且刘询很喜爱刘奭,并不因为刘奭没有强大的母族而忽视他,很早就把他立为太子。
刘奭既是长子也是嫡子,但是为人处事却和他父亲有很大的区别。
刘询赏罚分明、善辩忠奸,有强大的政治谋略和眼光,但刘奭确实柔弱仁慈,而且耳根子软,偏听偏信,缺乏政治眼光和谋略。
汉朝自立朝以来采用的就是,王道和霸道相结合的治国措施,刘奭对这种治国措施觉得太严厉,因为臣子犯错之后就用刑罚惩治下属。
一天,刘奭和刘询用餐时就说,陛下刑罚有些重了,应该多用儒生。刘询听了之后对刘奭很失望,因为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而且儒生最喜欢厚古薄今不能洞察世事变化,怎能把国家交给他们,最后刘询说了句“乱我家者,太子也!”,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询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不过因为发妻许平君,刘询没有另立太子。
刘奭登基之后,让推崇儒家的大臣的看到推行仁政的希望,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刘询逝世前给刘奭留下三位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堪,刘奭比较信任萧望之和周堪,因为他们两个是教导他的师傅,史高对此很不满,联合宦官反对萧望之,辅政大臣之前的权利斗争开始了。
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因此建议不能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但因为刘奭性情柔弱缺乏主见,政令迟迟没有调整,而萧望之的建议却损害了宦官的利益,因此他们和史、许外戚联合起来逼死了萧望之。
萧望之死后,刘奭虽然很伤心,甚至为他痛哭,但是并没有惩治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宦官弘恭、石显等人,之后还是非常宠信他们,萧望之的死除了显示出刘奭缺乏政治眼光和谋略也为后来宦官掌权埋下了伏笔。
逼死萧望之之后,宦官势力大增,刘奭对宦官信任度大增,认为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结党,政治权利都是皇帝给的,对皇室应该是非常忠诚。因此把朝政交给了宦官石显,事无大小都由石显汇报决断。
朝政大权交给石显之后,刘奭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朝野上下都畏惧石显。石显专权期间,结党营私,纲纪紊乱,吏治败坏。
有大臣劝诫刘奭不要宠信佞臣,但刘奭却执迷不悟,劝诫的大臣被逐出朝廷,后来被处死。
“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因为王昭君不愿意出钱贿赂画师,画师把她化丑,之后被和亲匈奴。
刘奭没有政治谋略却有很好的艺术细胞,篆书书法、弹琴鼓瑟、辨音协律等等,可谓是多才多艺。
刘奭的艺术才华并不能为他治国带来什么,刘奭在位期间专宠宦官,使得国政混乱,百姓生活开始艰难,由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询兴旺的国力也由此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