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扶不起,为什么还能当四十年的帝王?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刘禅的评价是非常差的,主要因为这三件事。第一件就是在归降曹魏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表明了他的志向,只知玩乐而已。第二件事就是他与那些昏君无异,重用黄皓这样的宦官,使得宦官揽权。第三件事情就是没有一点志气,当初邓艾率领着两万疲惫部队,突破到成都,而刘禅却直接弃城投降了,一点抵抗的意愿都没有。这样的人,怎能担起大任呢?所以后人一提起他就很失望,认为他扶不起。不仅如此,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赵云拼死救出阿斗,已满身伤痕,而这阿斗却睡得很死,对此刘备很愤怒,想要摔掉这个孩子。众多原因,刻画了一个“扶不起”的形象。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当然了,小说中的刘备怒摔阿斗,并不是真的,而是虚构的,我们在此就不提了。毕竟,如果真有此事,也不能证明阿斗的“扶不起”,毕竟那时他还是个幼儿,什么也不懂。此外,另三件事的真实性,也是另有解释的。司马昭询问刘禅,对于蜀国是否有念想?而刘禅回答了那句此乐间,不思蜀。这个故事是《汉晋春秋》中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就算此事不假,那也能说这是司马昭的试探之语。要是刘禅回答不慎,答了思念蜀国,那么他的处境就很危险了,很可能会丧命。所以说,刘禅那么回答是明智的,不思蜀能够证明并没有复国之志。从此处可以看出刘禅还是很聪明的。至于黄皓弄权,也是后人夸大了,事实上没那么严重。
还有就是邓艾率军来到成都之时,刘禅其实也有过抵抗。他曾派了诸葛瞻带着人马,去和邓艾一战,不过在绵竹战败了,全军覆没。此时,成都之中已没有什么抵抗力了。更何况,邓艾大军那么强悍,如果不开城投降的话,那么此城的百姓便会遭到牵连,甚至会遭到屠杀。刘禅不愿看到这一幕,只有投降了,这也是为了百姓着想,不能说他扶不起,也不能说明他无能。所以说,这最能说明他“扶不起”的三件事,现在都已论据不足了。其实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而且还很有本事。在乱世之年,刘禅做皇帝还能坚持了四十年,实属不易了。而且在失去了诸葛亮之后,他又一人支撑蜀汉坚持了差不多三十年,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那么刘禅为何能在这样的乱世,坚持这么久,他有什么能力呢?首先他有着明确的治国方针。在刘备死后,朝政在诸葛亮手中,治理了差不多十年。这期间,诸葛亮只做了两件重要之事。第一件就是北伐,还有一件就是屯田搞生产。虽然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北伐也没什么大的进展,不过这种主动攻伐策略,能够让蜀国平稳发展,不至于很快就被曹魏和东吴给灭掉。从大局来看,这样的战略是基本正确的。诸葛亮死后,刘禅上台了,一般那些皇帝上台后,为了巩固权力,都会对权臣进行打压和削弱。例如史上的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打压等等。不过,刘禅却没有做出他们的举动,而是对于那些大臣给予足够的信任。诸葛亮留给他的那些人,也深得他的重用,没有被清洗掉。
此外,刘禅也继续北伐,按着以攻为守的策略,没有另想它法。不过,他也不是完全生搬硬套,而是也有一些改进。例如,让北伐的规模减小了,以前都是举全国之力进行的。现在投入的人力减少了很多,很多时候,还是让百姓们在田间生产。这样的调整也是正确的,即让蜀汉得以安定,也得到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第二点便是他的协调能力很强。在诸葛亮死后,蜀国一时陷入了窘境,处于无首状态,这样的情形,如果没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的话,很容易就让朝廷混乱起来。因为一些人不会甘于现状的,都想当那个带领人。不过,这样的情况未曾出现,反而让蜀汉势力更加团结,得以平稳度过这段非常时期。
可能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刘禅的能力,而是蜀汉的大臣们都有很好的品行,不会做出那样出格的事。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内部不但有争斗,情形还很严重。姜维率着部队回朝时,曾建议刘禅要除掉黄皓。而诸葛瞻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此时外不能牵制住姜维,内部又无法除掉黄皓。可见,这时蜀汉内部矛盾很大,大臣们间的争斗也是很厉害的。那么问题来了,大臣们争斗如此剧烈,为何就没有发生什么巨大冲突,再来个政变什么的呢?这只能说是刘禅的功劳,协调能力非常强。
例如,在姜维想要杀掉黄皓时,刘禅是这样说的:黄皓仅仅一个小宦官而已,他掀不起什么风浪,你何必玷污自己的双手呢?这话很明显,就是黄皓虽然想要弄权,但是他没什么能力,还在我掌控之内,不用下死手。而且对于诸葛瞻的话语,多次说姜维是个巨大的威胁。但是刘禅仍然坚持信任他,没有猜忌怀疑,依然给他兵权让他领兵。这更能体现刘禅的大局观念,能够妥善协调大臣间的矛盾。所以说,刘禅还是很厉害的,我们不能因一些事情做不好,就说他“扶不起”,这样就有点太片面了。
相关推荐:蜀汉的投降之君刘禅的晚年是怎么样的 乐不思蜀也是一种智慧刘禅降魏后乐不思蜀安然度过晚年为何没被杀掉三国中刘禅无能昏庸那么真实历史中刘禅真的一无是处吗刘备死后诸葛亮扛起大任刘禅是否厌恶过诸葛亮精彩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