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最后的忠臣尧君素,为隋朝死守到生命的终结

爱百科 29 0

  尧君素,隋朝时期将领,隋炀帝杨广的亲信侍从,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故事中却全是大人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那是战火纷飞的大业末年,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时之间,中原大地涌出无数支反隋力量。有备受压迫的农民起义军;有胸怀大志的官二代;也有趁机割据地方的野心家。

  大业十三年(617),隋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宣布起兵,拉开了辉煌壮丽的大唐王朝之序幕。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伟大的英雄。而尧君素最大的不幸,便是与李渊父子为敌。

  杨广还是晋王时尧君素就是他的侍从,杨广登基后尧君素屡次提拔,成为鹰击郎将。他治军严格,由于局势不稳,隋军时常会有逃兵,但尧君素的部队无一人逃跑,杨广非常信任他。李渊父子起兵后,尧君素跟随屡次成功镇压农民军的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一起镇守河东,以拱卫长安。

  河东是李渊进军长安的必经之路,不拔掉这颗钉子便无法保证进军的安全。但屈突通、尧君素擅长守城,双方经过激战,唐军始终没有攻下河东城。李渊无奈,只得放弃河东,绕道前往长安。屈突通决定,自己带兵救援长安,尧君素负责坚守河东,这一守,便守了一年多。

  屈突通力战而竭,选择归顺了大唐,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因为他为大隋尽力了。面对大隋的腐朽统治,从大义来说,屈突通的行为是弃暗投明,玉马朝周,从个人角度来讲叫良禽择木而栖,无可非议。

  归顺大唐之后,屈突通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前往河东,劝降尧君素。因为河东就像钉在大唐腹心的一颗钉子,让李渊寝食难安。

  屈突通对尧君素说:“我军已败,大唐义旗所指,天下莫不响应,大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面对屈突通的劝诫,尧君素厉声正色:“公为大隋肱骨,主上将关中托付于公,代王还仰赖您保卫社稷,您怎么能替他人当说客呢!公所骑之马乃代王所赐,你有什么脸再骑?”

  屈突通非常惭愧,替自己辩解:“君素,我是力屈而降啊!”尧君素说:“而今我力未屈,你不必多言!”屈突通怀着遗憾与羞愧默默地离开了。

  其实,尧君素何尝不知,皇帝已经驾崩,大隋已经穷途末路。但有一股信念支撑着他,使他决意死守。尧君素对下属说:“君臣大义,我不得不死守,城中粮草还能支撑,等到粮食吃完,如果天命有归,我自当以头颅付与诸君!”

  如此忠义之人,李渊也想劝降,便让他的妻子到河东城下对尧君素晓以大义:“隋室已亡,天命所属,夫君何必自取其祸呢?”尧君素说:“天下事非妇人所知!”说完忍痛一箭射出,亲手射死了自己的妻子。

  就这样,尧君素一直坚持着,直到粮尽,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他的部下不得不将他杀死,开城投降。或许死亡来临时,尧君素的心反而平静了,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的灵魂得了真正的安息。

  有人认为尧君素的忠是一种愚忠,为腐朽的旧势力殉葬,他的死毫无意义。大唐是顺天应民的明主,像屈突通一样归顺于唐,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表现,对国对家对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的确,尧君素这种为了旧势力旧王朝殉葬的做法确实不值得学习,但他身上却有一种高于富贵,高于生命的信仰,使他坚持到了生命的终结。

  自古慷慨成仁易,从容就死难。尧君素在明知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依然以极大的勇气从容面对死亡,便是这种信仰在一直支持着他。而人性的高贵恰恰就在于拥有这种信仰,他这种捍卫信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崇敬与学习的。

  历史没有遗忘他,尧君素虽是大唐的敌人,但李世民为了表彰他“固守忠义,克忠臣节”的高尚品德,追赠他为蒲州刺史,并寻访他的子孙予以厚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