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历史上最讲仁义的君主是谁?

爱百科 33 0

  宋国历史上真正讲仁义的君主是谁?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周朝的宋国历史,自商纣王兄长微子启受封于商朝旧都商丘立国,到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享国八百二十九年,共有三十四位君主。这些君主,若论讲仁义,当属宋襄公最为著名。

  宋襄公,名兹甫,是宋国第二十位君主,宋桓公嫡子,宋成公之父。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 ),宋桓公病重,开始安排后事,本应是继位之人的兹甫恳求宋桓公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虽然后来因为目夷逃到卫国避让,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但他还是赢得了讲仁义的美名。

  宋襄公即位后不久,霸主齐桓公去世,宋襄公于是想要接替齐桓公,成为天下霸主。

  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不听目夷劝谏,要求楚成王等诸侯到鹿上会盟。楚成王假装答应,暗地里却布下重兵,在盟会上拘捕了宋襄公。同年冬,诸侯再次在毫相会,楚国才释放宋襄公回国。

  宋襄公被楚成王摆了一道,很不甘心,于公元前638年出兵讨伐与楚国结好的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于是宋国与楚国在泓水河畔爆发了战争。

  楚军渡河未完时,目夷劝谏宋襄公说:“彼众我寡,要趁他们渡河时攻打他们。”宋襄公不听。

  等到楚军渡完河还未排列成阵势时,目夷又建议:“可以攻打了。”宋襄公却说:“等他们排好阵势再打。”楚军阵势排好,宋军才出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也受了重伤。

  宋国人都怨恨宋襄公,宋襄公却辩解说:“君子不能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好阵势的军队。”

  “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这就是讲仁义的宋襄公。

  目夷听到宋襄公的辩解,说:“打仗胜了就是功劳,说些空洞的道理又有什么用呢?真的按襄公说的做,干脆直接去当奴隶服侍别人得了,何必还打仗呢?”

  大文豪苏轼在《宋襄公论》一文中认为,宋襄公与汉末的王莽一样,都“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是欺世盗名之徒。

  毛主席则更干脆,直接说宋襄公的所谓仁义,是“蠢猪式”的。他在《论持久战》中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可见,宋襄公的讲仁义,历来颇受非议。

  实际上,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所以,在宋国历史上,还是有真正讲仁义的君主。比如宋穆公和宋景公。

  宋穆公,名和,宋武公之子,宋宣公之弟,宋国第十四任国君,公元前728年至公元前720年在位。

  公元前729年,宋宣公病重,把宋国君主之位让给宋穆公。

  宋穆公在位九年(前720),也病重,便对大司马孔父说:“先君宣公舍弃太子与夷而把君位让给我。我永生不能忘怀。我死后,一定要立与夷为国君。”孔父却说:“大臣们都希望立公子冯(宋穆公的儿子)!”宋穆公说:“不要立冯,我绝不能辜负宣公。”

  为了让宋宣公的儿子与夷能够顺利继位,宋穆公甚至不惜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出使郑国,并居住在那里。同年八月,宋穆公去世,与夷即位,是为宋殇公。

  据《史记》记载,君子听到这种情况后,说:“宋宣公可算是知人善任了,立自己的弟弟为国君,既保全了道义,也让自己的儿子终于享有了国家。”笔者以为,宋宣公知人善任是一方面,更加主要的一方面是,宋穆公品德高尚,是一位真正讲仁义的君主。

  宋景公是宋元公的儿子,宋国第二十八任国君。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宋景公即位。

  宋景公三十七年(前480),发生火星侵占心宿星区天象。心宿区是宋国的天区,宋景公因此十分担忧。

  司星子韦于是建议说:“可以把灾祸移到相国身上。”宋景公说:“不行,相国象是我的手足。”

  子韦又建议:“可以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说:“也不行,国君靠的就是百姓。”

  子韦再建议:“可以移到年成上。”宋景公说:“更不行,年成歉收,百姓贫困,我做谁的国君!”

  子韦于是说:“天虽高远,却能听到下界细微的声音,您有这三句国君应该说的话,火星应该移动了。”

  在古代历史中,一旦发生灾异天象,帝王君主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把灾异天象转嫁到相国大臣或黎民百姓身上,让相国大臣或黎民百姓给背黑锅的,不胜枚举。

  然而,宋景公既不愿把灾异天象嫁祸于相国大臣,也不愿把灾异天象甩锅给黎民百姓,亦可谓仁义之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