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师三千死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魏洛阳地区戒备森严,司马师是怎么养出“三千死士”的?司马师是怎么做到的?
曹叡死后,司马家族迅速崛起,以司马懿为首的父子三人,可以说每一位都是文武双全杰出的政治野心家。
不管是为了最终篡夺帝位,还是消灭目前的政治对手,司马家族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就在洛阳阴养了三千名死士作为后盾。
但问题来了,当时洛阳是曹魏政权的国都所在,司马家族虽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可名义上还是曹氏的臣子,在守卫森严的国都里豢养数量如此之巨的私兵,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一、虎父无犬子的传奇人物
1、一家“老实人”
魏明帝去世后,曹爽和司马懿奉诏共同辅佐新皇帝曹芳,事实上从这一刻起,曹魏的军政大权就已经成为了两大家族博弈的对象。
曹爽这个人一向嚣张跋扈,但作为宗亲,他并没有要自立为帝的打算。司马懿表面上看处处忍让,显得很怂,可野心最大,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司马师是他的大儿子,不仅继承了司马家族一贯的阴狠性格,更拥有雷霆般的手段,只不过他长得风度翩翩完全不像个政治家,在民间,他和精通玄学的夏侯玄、长相俊俏的才子何晏齐名,自身又是世族出身,人生起点高得可怕。
不过要是以“高富帅”的眼光去看待司马师,那可是大错特错了,抛去外表不说,司马师的野心一点也不比他老子小,更重要的是他也学会了隐忍不发这项技能,在曹氏一味打压司马氏的时候,他和老爹一块选择沉默,扮演老实的一家子,暗地里,他却为今后的军事政变打好了基础。
2、司马懿的最佳继承者
在后世,人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有野心的政治家,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把他带人杀掉曹髦这件事,认为是司马家族彻底取代曹氏政权的标志。
但实际上,我们翻开《三国志》等史书就会清晰地看到,在司马师尚没有去世之前,司马昭完全就是典型的“小跟班”,就像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中,主角就是司马懿和司马师,他们俩商量好了前前后后的步骤和对策,压根就没带着司马昭玩。
更关键的一点,史书上写得很清楚,司马昭此前根本不了解父兄要举事了,到了最紧要的关头,老爹才透露这个消息,还把司马昭吓得一夜没睡着觉,到了第二天带着浓浓的黑眼圈参加兵变。就像有的网友说的,司马懿和他大儿子司马师实在是太卓越了,可能打心底就没怎么看得上司马昭这个小儿子。
好了,到这里大家也就了解了,司马家族之所以能够取得“高平陵之变”的胜利,手上的杀手锏就是司马师麾下的“三千死士”,那么他们背后都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二、关于死士的那点事儿
1、何为死士
一提到“死士”这个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比神秘,在古代的大军系统中,所谓“死士”,就是指那些敢于在战场上拼杀,不怕牺牲的精锐之士。
在古代大军里,统帅会根据各种情况把士兵分为不同的等级,为了提高战斗力,最精锐的将士会单独形成作战单位,比如我们熟知的秦国锐士、魏国武卒、项羽的江东兵、冉闵的汉家铁骑等等,这些精锐的部队,其实都可以冠以“死士”的称呼。
当然了,还有另一种死士,那就是某一集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把一群孩子从小进行培养,训练为专业的杀手。由于成年人有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不便于控制,也无法保证其忠诚度,于是一些势力会专门挑选几岁的孤儿进行锻炼,让他们断掉理想和欲望,打造成一个绝对忠于主人的战士。
2、司马师的死士
司马师在洛阳阴养的死士,大慧认为应该属于前一种,即精锐的士兵,而非杀手。司马懿父子掌握曹魏兵权多年,本身家族的势力庞大,因此麾下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宿将家臣,利用这些优势,打造出忠于自己的三千私人武装并不是难事。
如果像某些影视剧中描述的,是由某些拥有特殊身份的人在山中密林训练出来的,这就有点夸张了,也不适合现实,肯定是隐瞒不住的。
历史上司马懿是托孤重臣,官做到了太傅,还两次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大军,带兵平了辽东半岛,因此在军中很有威望,别说宿将家臣了,很多新晋的军官都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
至于司马师,当时也做到了中护军,属于禁军中的高级武官,两人联手把三千人的旧部安排在洛阳,这是很有可能。因为从记载来看,这些死士都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但身份不全都是军人,还有的是平民或者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只不过全都生活在洛阳附近,也只接受司马师的调遣。
关于大家最关心的保密工作,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来看,司马家只要不让曹爽一族了解这件事就可以了,谁来打配合呢?就是朝中的文武百官。
曹爽这个人一项任人唯亲,在朝中擅权乱政,在民间兼并田产,可以说是坏事做尽,树敌无数,就曹爽这性格,有多少人看他不顺眼就不用多说了。
上面提到过司马懿父子很会演戏,这就让大量的朝臣都希望司马懿能够起来把曹爽压下去,比如说担任廷尉的高柔、护军将军蒋济、太仆王观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基本都是司马懿集团的人,他们不仅帮助司马氏隐瞒各种消息,还在暗地里支持军变。
因此司马氏豢养私兵的保密工作,也就无懈可击了,不过有一说一,在高平陵之后,司马师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