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武元衡是什么?他被刺身亡的背后有何真相?

爱百科 40 0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古代,朝廷大员都拥有着极大的权力和极高的社会地位。而协助皇帝辅政的宰相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受着身为百官之首的尊贵待遇。因此,在我们的印象里,似乎很难想象拥有着极大权力和高贵地位的封建朝廷大员们,会死于公然刺杀。

  要知道在古代,且不说是百官之首的宰相,就只是地方总督,那都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一旦出了事那都是会引起朝野震动的大事,更不用说是被人公然刺杀这种直接打朝廷脸的行为。这种情况虽看似不可能,但事情没有绝对。中国历史上真的就有这么一位被人在天子脚下,上朝途中当街刺杀的宰相,他就是唐宪宗的宰相武元衡。

  武元衡此人,如果不看他最后的结局,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是天选之子,就像古代人最喜欢传说的那样,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他是武则天的曾侄孙,他的曾祖父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曾经担任过湖州刺史。他家似乎一直有文人的细胞,他的祖父也曾因文章出名。而武元衡更是青出于蓝,他在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在科举考试中更是显露无疑。

  古代有这么一种说法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武元衡的不凡之处在于他年仅26岁就考中了进士,更厉害的是他还高中状元,名列榜首。而武元衡的官运也像他的考运那样,一路亨通。他在考中状元后先是按照惯例去了地方担任县令。之后不久,他就得到了皇帝唐德宗李适的召见,唐德宗对武元衡的才华很是欣赏,立马把他调到了朝廷任职。在之后的一年之内,他竟然因为工作能力优秀被连续提拔了三级,武元衡就这样轻松地进入了“决策层”。

  在唐德宗统治晚期,武元衡已经当上了御史中丞,拥有监察百官的权力,唐德宗甚至赞叹他“真宰相器也”。唐德宗去世后,武元衡曾因为牛李党争的原因短暂受到了排挤,但不久后就因为新继任的唐宪宗的青睐而得以官复原职。而唐宪宗更是在短短一年后,就将武元衡提拔为宰相。

  武元衡不但有才华,有官运,他还拥有一副好容颜。当时的武元衡号称大唐第一美男子。除此之外,武元衡还有着令人羡慕的友情,他和白居易两人惺惺相惜,多次以诗歌互相唱和,在仕途上两人也是互相扶持的好友。武元衡还曾和当时著名的美女诗人薛涛有过暧昧之情,多次以诗相赠不说,武元衡甚至在离京出任剑南节度使时,还曾奏请希望让薛涛担任自己的校书郎。

  武元衡的人生真正开始转向正是他治理蜀中成功之后,被再度调回朝廷担任宰相之时。从当时来看,武元衡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治理蜀中七年,使得四川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百姓富裕,还发现了一位栋梁之才裴度,将其收为己用,武元衡当时可谓意气风发,再度上任,他准备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大唐得以中兴。

  于是他开始对当时唐朝最大的“弊病”——藩镇割据动手了。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的中央集权力量就日益式微,导致地方节度使逐渐坐大,不听中央号令。从唐玄宗以来,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于是唐宪宗联手武元衡,命朝廷官员着手改变现状,先从削藩开始。

  当时朝廷对大部分的藩镇尚且还有领导权,只有淮西、成德以及平卢这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不服中央号令,并且在元和十年(815)发动了叛乱,于是唐宪宗决定对这些节度使用兵,。但朝堂上很多大臣怕再次引起大规模的反叛,并不支持这一决定,认为应当对他们进行安抚。而武元衡坚决拥护平叛,于是唐宪宗派武元衡带领军队剿灭叛军。

  而朝廷的决定,使得节度使们对武元衡这一群主张对他们进行武力镇压的大臣恨之入骨,但又害怕他们继续再朝堂上影响朝廷对节度使的政策。于是这些节度使决定铤而走险,通过刺杀作为主战派代表人物的武元衡,来对朝廷这些主战的大臣进行威胁和震慑。

  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这一天,节度使们安排的刺客趁着武元衡上朝的时间,早早地埋伏到了武元衡的必经之路,在武元衡到达他们埋伏的地点时,刺客们一拥而上,武元衡被刺客们当街刺死,并割下了首级。而他的副手裴度也作为主战派官员遭到了刺杀,因为运气好戴了一顶毡帽,才没有被一刀劈死,只是受了点轻伤,加上侍卫舍身相救,捡回了一条命。

  事发之后,朝野震动,堂堂宰相被人当街刺杀斩首,唐宪宗在悲伤之余也十分愤怒。于是在三天之后,让裴度接替了武元衡的位置,并且严厉驳斥了一些大臣试图通过罢免裴度,从而对叛军妥协的建议,还派士兵专门去裴度家把守,以保卫裴度的安全。裴度伤好以后,出任宰相,并誓言剿灭叛军。

  在裴度的辅佐下,以及唐军的英勇作战下,两年之后,终于将叛乱平定,并且暂时解决了唐朝境内的藩镇割据问题,武元衡的夙愿最终得以实现,虽然他自己并没能看到唐朝中兴的样子,但不论怎么说,他都是这场中兴的重要的导火线和奠基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