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名将到身败名裂,马援经历了什么?

爱百科 39 0

  从开国名将到身败名裂,马援经历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马姓在东汉时期是一个值得让人怀念的姓氏,《姓谱》中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从战国时期赵国开始计算,当时赵国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名为赵奢,而其被赐为马服君的称号,所以后人以马为姓。而等马氏延续到了东汉时期,又一次诞生了一位伟大将领,此人便是东汉的开国元勋马援。马援出自将门之后,自然也是雄心满志,在马援年轻时就曾感慨“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这也是马援在困难时期的自我勉励。

  而且马援是东汉建立的重要人物,在后世的很多评价之中都将马援的地位视为和诸葛亮、李靖以及张良一般。但奇怪的正是这么一个关键人物,最终的下场却是令人唏嘘,《后汉书》记载“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这意思是说马援在死后尸体迟迟不敢下葬,而马援的妻子在下葬马援的时候甚至都不敢葬在祖坟当中,只是随便买了块地草草了事。至于那些过去马援的朋友,也是不敢前来吊丧,可谓是凄凉不已。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一悲剧呢?

  原来汉光武帝刘秀和马援之间发生了误会,这个误会说来太过委屈,仅仅是因为一种食物。《后汉书》记载“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原来马援非常喜欢吃一种名为薏苡的果实,原因也是马援认为这能够清除瘴气,又能缓解风湿带来的疼痛。后来马援去出征交趾的时候发现当地有很多的薏苡,所以拉了一大车回家。但是其他人不明箱子里的到底是什么,都以为是什么特殊的报复,妄图分一杯羹。

  谁知道马援本身就是武夫,也懒得去对人多解释,谁都不愿意去搭理。而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群臣上书说马援贪财,刘秀听了之后更是非常愤怒。《后汉书》记载“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刘秀面对马援家人的解释嗤之以鼻,就是不愿意听从。马援家人先后六次求情喊冤,也不过是换来了刘秀同意安葬马援。那么这是帝王无情还是因为刘秀另有所指呢?面对这没来由的状告,为什么刘秀坚持要相信呢?

  实际上刘秀有着相信的理由。

  马援的坚持

  南方武陵的蛮族暴动,迟迟都没有办法平定,而作为朝廷重臣马援认为自己需要为国尽忠,所以主动请求刘秀派自己去平定战乱。但是刘秀并没有想答应,此时的马援已经上了年纪,战场上也是刀剑无眼,万一磕着碰着可就不好了。出于对老伙伴的保护,刘秀不希望马援再亲自上阵。但马援就是固执的要求出战,为了证明自己甚至来了一出廉颇尚能饭的戏码。《后汉书》记载“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身着战甲提上兵器就跨上了战马,一时之间如同返老还童,重焕青春。

  刘秀也是忍不住夸奖“瞿铄哉是翁也!”,而且刘秀也被这种马援的忠诚所打动,答应了马援出征的要求。然而这也成为了刘秀怀疑马援的理由,一度将马援的忠诚当成是马援企图前往岭南敛财的动机。不然为什么面对皇帝的拒绝,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战呢?而且在行军路上马援也发生了失误,更让刘秀认为马援的初心并非尽忠,而是为了一己私利。

  马援自身的问题

  同时之所以会引起后来被诬陷的问题,马援本身也是需要负责任的。《后汉书》之中记载“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马武与於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状,帝益怒。”在马援还活着的时候非常受宠,所以小人无法近前,然而一去世则是马上遭到了反扑。更主要的是除了那些之前和马援结怨的人之外,很多大臣都参与了诬告之中。这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马援平时的同僚关系相处并不友善,也不融洽。

  马援本身是正直的,年轻时马援就曾说“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马援认为财物只有用来救济百姓才是贵重的体现,不然只不过是一个守财奴罢了。而这也反映了本身马援就对财宝并不重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贪污一说。但坏就坏在马援的正直不是每一个人都理解,《后汉书》记载“援尝有疾,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

  马援的艺术形象

  在马援生病的时候,梁松前来探望,可马援面对梁松的礼貌毫不回应,这也使得梁松记恨于心。实际上马援的真实意图是认为没有必要,自己和梁松的父亲是好朋友,而这也是子侄辈对长辈必须的礼貌,那么自己又有什么好回应的呢?马援的心思并无过错,但到了梁松那所理解的则是不被重视,被看不起。所以误会总是从不会沟通开始,而这也是促成后来大臣诬告的原因。

  马援本是一朝名将,曾经更是有着堆米为山的壮举,而且深受刘秀的信任。但因为在沟通上无法做到顺利,导致和众人不合,君臣离心。或许有人会对马援的解决感到惋惜,更会对刘秀的无情感到痛恨,但马援没办法妥善管理人际关系也是实实在在的错误。所以责任不会来自一方,而是双方的促使下产生的悲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