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丘福全家为何被流放?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倒是先后六次北伐草原。第一次主帅战死,明军惨败而归。第二次明军获胜,最后几次都是无功而返。朱棣则亲自指挥了其中的五次北伐,并且病逝于最后一次北伐中。总体来说,明军胜多负少,不过大多时候根本找不到蒙古人的主力,所以多次无功而返。至于明成祖朱棣,本身年纪大了,又加上长期征战,死于劳累过度和心力交瘁,倒是客观事实。
而我重点要介绍的则是明军第一次北伐草原,这一次朱棣没有挂帅,主帅则是丘福!提到丘福,许多人可能不熟悉。我这么概括他:丘福,安徽凤阳人,他和朱元璋是老乡。他早年投军,因为作战勇敢,加上为人朴实忠诚,很快升任为燕王朱棣麾下的千户官。在著名的靖难之役中,他屡次担任燕王朱棣的先锋官,因为表现突出,在朱棣登基以后被封为淇国公。他是武将之首,并且和汉王朱高煦关系亲密。
丘福的优点很多,主要是:勇猛、憨厚、忠诚、朴实……所以他位高权重,而且深得朱棣的信任。不过他的缺点也不少,主要体现在:有勇无谋、比较自大、眼光不怎么强……他和汉王朱高煦关系很好,所以屡次劝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煦为太子。开始明成祖朱棣一直犹豫不决,最终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令丘福哭笑不得的是,他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他奉命辅导过太子朱高炽,还辅导过皇太孙朱瞻基。
朱棣登基以后,蒙古人的一个部落叫做鞑靼,对明朝政府一直不怎么恭敬。其可汗本雅失里屡次派人袭扰明朝边境地区,甚至凶残杀害朱棣派去的使者郭骥。明成祖朱棣忍无可忍,毅然派出十万大军北伐草原。丘福作为武将之首被委任为总兵官,佩征虏大将军印。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则成为他的副将。在朱棣看来,丘福久经沙场,骁勇善战,必定能够迅速杀光鞑靼人。
不过明成祖朱棣深知丘福的缺点,反复提醒他不要轻敌。大军出发以后,朱棣又多次劝诫他不要冲动,让他不要轻信敌军容易击败的言论。由此可见,朱棣始终是清醒的,但是他并未能阻挡住悲剧的发生。永乐七年,也就是公元1409年8月,丘福已经率部来到鞑靼人的门外。他并未在意明成祖朱棣的提醒和劝诫,却认为鞑靼人如同元末的蒙古人一样不堪一击。他意气洋洋,觉得杀鞑靼人像杀狗一样容易。
明军还未全部到达战场,急不可耐的丘福就扔下大部队,亲自率领骑兵不到1500人长驱直入。这一事件令我想起了清朝晚期,僧格林沁扔下大部队,率领部分骑兵长途追击捻军,结果在山东的一个村寨里被捻军全歼。开始,丘福的小部队进展顺利,一直打过了现在的克鲁伦河。同时我也想起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徐达的军事才能远远强于后辈丘福吧。但是徐达都被蒙古人击败过,损失不下3万名官兵。
渡过克鲁伦河以后,丘福的部队俘虏了一个鞑靼贵族。这个鞑靼人撒谎,说是鞑靼可汗已经逃走,不过距离丘福的部队还不到20公里。丘福信以为真,决定率领小部队去突袭鞑靼可汗的营地。众人不同意,一直劝他等候主力大军到达,探清敌军虚实后再出兵追击。但是求功心切的丘福拒不接受,反而以这个鞑靼人为向导,准备直捣敌营。轻敌不可怕,可怕的是轻敌还比较莽撞,丘福真是越活越倒退。
此后的几天里,鞑靼人一直故意后撤,给人一种不堪一击的印象。丘福意气风发,决定继续率领小部队继续追歼鞑靼军队。部下怎么劝,他都不听,甚至说出违命者斩的狠话。丘福继续身先士卒,部下无奈,只好继续跟随他前进。就在这个时候,鞑靼人的主力突然杀了出来,将残存的不到1000名明军重重包围。丘福这才清醒过来,不过大部队还没有跟上来,他只能率领几百名部下,和敌军血战到底。
这一战,上千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五个公侯中,王聪壮烈殉国,其他四个人全部伤重被俘,最后全部被鞑靼人砍下脑袋。这一年,丘福66岁。明军主力闻讯以后,士气极其低落,因此很快撤回大明境内。明成祖朱棣闻讯以后,暴跳如雷,立刻剥夺了丘福的爵位。至于丘福的家人,全部被流放到海南岛。按照当时的律法来说,这个处理已经算是法外开恩,明成祖朱棣多少还顾及了一些旧情,并未下死手。
丘福生性朴实戆厚,但作战勇猛。他在靖难功臣之中,出谋划策不及张玉,敢战敢冲却可与朱能相比。燕军每次打了胜仗,诸将都争相言功,唯独丘福落于人后。明成祖朱棣经常感慨道:丘将军功,我自知之。但是他轻敌大意,而且过于执拗和莽撞,因此兵败被杀。据说,丘福的儿子丘松,在父亲死后被贬谪海南澄迈,世袭海南卫指挥。1644年,南明的弘光皇帝追赠丘福为舒城王,并且恢复他的名誉。
丘福被杀以后,明成祖朱棣极其恼火,他连续五次御驾亲征,来到草原攻打蒙古人。明军势大,而且武器精良,还有火炮,所以多次痛击蒙古人。蒙古人损失惨重,因此在后来一直躲避明军。最后几次北伐,朱棣一直几乎是无功而返。至于历史上的的马哈木,曾经和明军对抗,几乎全军覆没,他无奈向明朝政府摇尾乞怜。至于朱棣在长期的征战中,耗尽了元气,因此病逝于军中,随后被运回北京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