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封土之谜

爱百科 132 0

秦始皇陵封土之谜

人们对秦始皇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山一样高大雄伟的封土。

封土整体呈覆斗形,覆土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封土的北侧有287级台阶,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登上冢顶,极目远跳,四野风光,尽收眼底。

在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周时期的墓穴上“不树不封”,就是既不植树木,也不堆起封土。但是商代已经有在贵族在大墓上建享堂的例子,西周是否沿袭这种葬例,目前还没有获得佐证。但春秋战国时在墓上建享堂的例子却非常多了,如中山国王墓,辉县固围村的魏国等等。

与此同时,许多诸侯国相继采用了一种新的葬制一一冢墓,就是在墓穴上堆起高大的封土。如在河北易县、邯郸,山东临沂、苕南,安微的淮南,河南的固始,湖北的江陵,都发现了起封土的战国大墓。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由享堂墓向冢墓演变的时期,又是冢与享堂并存的时期。

秦国直到春秋中晚期,仍然沿用享堂墓。如凤翔发现的秦景公大墓上,曾发现了一排柱洞以及建筑倒塌的“凹“字形板瓦互相衔接叠压的现象,说明墓穴上建有享堂。

秦国废除享堂墓,采用封土墓是在战国中期才开始的,《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载,“何为甸人?守孝公,献公家冢者也”,甸人就是守冢者。由此可见,秦国大墓上起封土始于秦献公。

据说最初在墓穴上起封土是为了加深墓的深度,因为根据《吕氏春秋•节丧》记载:“浅者狐狸拍之,深则及于水泉”,所以加高封土,既可防止狐狸掘进,又可避免水害。但后来起封土逐渐成为一种葬仪制度,变成了权力、财富、等级的象征。《吕氏春秋•安死》中说:“世之为丘陇,其高大若山,…以此示富则可。”

从现在发现秦国墓葬来看,秦国越强大,其国君大墓上的封土就越大,汉代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根据《汉书・楚元王传》记,“及惠文,式、昭、庄襄五王,皆大作丘陇。”

秦国在昭襄王时,曾称过“西帝”,但由于当时羽毛未丰,后来在诸侯压力下被迫取消了帝号,但秦王称帝的雄心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强。这个宿愿,终于在秦始皇时代实现了,因而,秦始皇陵的封土规模之大,远远超出了前代墓葬。它的确高大若山,给人一种宏伟的压迫感,形成了一种巍峨耸立、傲视一切的气势,象征着高于一切的皇权威严。

那么,秦始星的封土在当年落成时当年究意有多高多大呢?历史文献对此有多种记载,但其中有许多是互相矛盾的。

班固在《汉书·楚元王传》中引用西汉时期刘向的说法:“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西汉一丈折合如今2.3 米至2.36米不等,如果以2.3米为标准,高度以五十丈折算,可知度封土高度为150米。西汉每里折合今43.6米,周长按五里折算,则秦始皇陵封土底面周长为2107.8米。

曹魏时期王象等著的《皇览》中也说:“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这些数字与《汉书》完全一样,其材料应该就是取之《汉书》。

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日:“陵高数十丈,周回五里余,“这个记载只是一个大概没有精确尺寸。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谓水注》中日:“坟可高五丈,周回五里余”。北魏一丈合今3.00米,折算后可知封土高度为16.45米,唐代人韦述在《两京道理记》中日:“陵高一千二百四十尺。“唐代一尺折合今29厘米至31 厘米不等,如果按9厘米计算,则封土的高度为359.6米

明代都穆在《骊山记》中记载:“陵可高四丈“明代一丈折合今2.45米至3.58米不等,今按3.58米计算,则封土的高度为14.32米。

近现代也有不少人对始皇陵封土的高低和大小做过一些测量。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曾测出秦陵的高度约为76米,中部平,且有阶段,顶上广阔平坦,陵基近似方形东西宽的488米,南北长约515米。

十一年后,又有三位法国人来到足始皇陵,其中一位叫维克多·萨加伦的写道,“在中国现存的古墓中,这是最突出的一座,它有150英尺高,底坐四边,每边有1000英尺长,设计良好,整座墓像三座小山重叠在一起。”经折算可知段封土的高度为45.72米,每边长304.8米。

秦始皇陵封土之谜

三级台阶形制

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又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勘测,测得陵的封土高度为43米,封土底边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

根据以上数据综合分析,秦始皇陵封土的最初高度和大小,应该还是《汉书・楚元王传》中的记载较为可靠, 即高为115米,底边周长为216,78米。

秦始皇陵封土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风雨剥蚀,己比原来的体积小多了。但是《水经注》、《两京道理记》、《骊山记》中的记载都不可靠,要么太大,要么太小。如按《两京道理记》记载折算封土高达359.6米,要挖掘和堆起如此规模的土方,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按《骊山记》,陵高仅14米,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接受这个高度。

那么为什么近现代人所测的陵墓封土的高度又为何相差悬殊呢?现存封土的高度究竟应该以哪个数据为准呢?由于秦始皇陵封土周围的地势高低不一,当选取的测点不同时,就必然有不同的高度。

1982年,陕西省地质局测绘大队对秦始皇陵进行了航测,测量表明,秦始皇封土顶部正中的海拔高度为631,5米,陵墓正北靠近临马公路处的海拔高度为480米,由此推算,则秦始皇陵现今的高度仍有51,5米。

那么当年,秦始皇废的封上为什么要筑起五十余丈呢?有人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五十岁,按照每活一岁筑一丈封土,就筑起了五十余丈多。但这种观点只是一种推测,目前尚无确切旁证。

堆起秦始皇陵高大若山的封土需要大量土方,那么这些土方当年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呢?据民间传说,当时征发了几十万民夫从咸阳周边的原野上肩挑背扛来的。

这种传说,应该是不可靠的,因为从咸阳往临潼运土,两地相距百里之遥,当时靠人力运输需要很长时间。而当年“覆土骊山”任务重,时间紧迫,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长时间等待土方运来,并且秦陵附近土层很厚,泥土资源丰富,建墓者没有理由舍近求远。

骊道元在《水经》中说:“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今之鱼池村位于秦始皇陵北侧2.5公里处,此处与吴家村之南的低洼地,应该就是秦始皇陵封土的来源地。

民间还有传说,秦始皇陵上的封土是经过火炒的,但考古查证实,秦始皇陵的封土是经过夯筑的。如果土经过火炒,其粘性就会被破坏,也就无法夯筑在一起。另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封土上当年“树草木以象山”,如果土壤经过火炒,草木就无法在这种土壤中成活。

古人为什么要在封土上树草木呢?除了“象山”之外,还有其他用途?也许最初树草木只是作为一种铭记标志,作用类似墓碑,使后人知道墓所在的位置,但后来就变成了一种身分等级的标志。

《商君书•境内》记载:“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秦始身份等级至高无上的。因此,在他墓上就树草木以象山,树之若林。

秦陵封土上当初究竟植的是什么草和树呢?在文献上没有明确记,但树种还是有有迹可循的。

根据《博物志志》中的记载,“秦穆公时,有人掘地得物,若羊,献之,首逢二子,谓曰:“此名为蝎,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插其首,是由墓皆植。墓植柏,自秦始也。”

蝎,就是穿甲,穿山甲掘土挖洞的能力非常强,坟墓经常被它掘穿。据说穿山甲又怕闻到柏木产生的道,所以人们就在墓地上植柏树,防止穿山甲来掘墓。现在关中地区农村的坟墓上仍有植柏的习惯,由此可见,当时秦陵封土上种植的很有可能就是柏树但这些树毁于何时,令已无从查考。现在的封土上的石榴树,是解放后才植的。

又据《山陵杂记》记载,秦陵封土上还有玉石刻的松柏。除此之外还有石刻的动物形象。如文献所记,“青梧观前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刻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墓上物也,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秦始皇陵封土为什么最初要筑成三级台阶式,它与汉代代帝王陵封土形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这些反映了什么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有待于更多史料的发现和考古成果的佐证。

标签: 秦始皇陵墓之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