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吕不韦如果老老实实做商人,嬴政肯定没有机会继承大统,但是这并不会改变秦朝统一的大局,也不会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生产关系。
秦国在战国时期一步步强大,最早要追溯到秦孝公时期,随后即使君王更替,也都没有更改大的战略方针,最终经过四五代人的不懈努力,到嬴政时期才顺理成章的接管天下。
并不是否认嬴政的能力,如果没有嬴政,秦国也许没办法这么快就统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秦孝公以法家治国、没有秦惠文王延续国政、没有秦昭襄王远交近攻,就一定没有统一的基础。而吕不韦帮助异人得位,是发生在秦昭襄王之后,此时大局已定,能否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嬴政不继位,虽然不影响统一,但是统一的时间和之后的政策会有不同。
帝国强盛的基石——秦孝公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从前几任手中接手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国内政局动荡,国外失地求和。在秦孝公的努力下,国家吸纳了很多人才,积累了一定财富,又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主动权,秦国自此开始走上繁荣。
秦孝公最伟大之处在于三点:第一迁都咸阳,第二是主张变法,第三是确立了封建制度。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迁都为变法做准备。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触及了贵族的权益,而秦国现在的都城正是贵族势力的大本营。为了避开这些阻力,秦孝公想出了一些理由:比如现在的都城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靠近魏国,经常受到战火威胁;比如秦国国力渐强,战略重心也应该逐渐向东部转移;再比如咸阳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向外扩张。于是在公元前350年,秦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迁都,定都咸阳。
变法为社会制度变革做铺垫。商鞅变法,被公认为是秦国富强的基础,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社会变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封建制度奠定了统一基础。正是因为制度上的蜕变,使秦国与其他诸侯之间逐渐拉开差距,为秦国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是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政治体制和新的分配制度,使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实力逐步提高、军力愈发强大,即使太子犯法,也要受到处罚,何况是贵族和百姓?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即有方针的坚定执行者——秦惠文王上文提到的受处罚的太子,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他虽然被“变法”所惩罚,但是却并没有因此仇恨和废除新法,只是处死了商鞅,随后更加坚定的执行“变法”。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连受害人都坚定的执行变法,那么后代又有什么理由废除呢?
正是因为秦惠文王的坚决贯彻,使新法得以扎稳根基。不仅如此,他还坚持秦孝公的扩张战略,先是与魏决战,占据函谷要道,遏制住六国进犯的咽喉;随后任用张仪瓦解六国联盟;又南下占据巴蜀,占据天下粮仓。至此,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又兼得巴蜀粮仓,基本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踏入中原的第一步——秦武王到秦惠文王去世时,秦国的实力已经凌驾于六国之上。秦武王嬴荡继位,继承了先辈遗志,继续向中原扩张,一度打到洛阳,使周天子臣服于自己的脚下。
但是可惜的是,秦武王是个武痴,到了洛阳行宫后,非要举鼎,结果活活被累死了。即便如此,秦武王依旧执行变法,秉承固有的战略布局,一步步平稳前进。
秦国统一最重要一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也就是《芈月传》中芈月与秦惠文王的儿子。在位56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他在位期间,秦国先后大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楚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在外交上,他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占领和蚕食东方六国大片国土,使楚国国土缩小一半、魏国韩国国土缩小2/3、赵国缩小1/3公元,并不断离间六国关系,又在 前256年又灭亡东周。其在位后期秦国实际控制国土已经超过东方六国总和。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昭襄秦王也就没有后来秦国统一,他才是秦国统一六合至关重要的一环。
唯一的变数——秦孝文王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太久,最初立的太子被熬死了,第二位太子也等了15年之久,才得以继位。更加尴尬的是,继位的秦孝文王,先是服丧一年,然后过了三天就去世了,除了释放一系列善意外,没有留下太多建树,甚至连后世都没来得及好好安排。
这是秦国历任君王中唯一的变数,当然也正是他给了吕不韦和异人机会,使得异人可以承继大统。
承上启下——秦庄襄王变数从这里开始,如果没有吕不韦,异人应该不会有机会上位,华阳夫人估计会从身边的王子中选择一位做继承人,毕竟秦孝文王最不缺的就是儿子。
现在焦点问题在于,其他子嗣能否达到异人的高度。毕竟异人在秦昭襄王的基础上,彻底灭亡东周,并且进一步扩大了秦国的疆土。
不过这些并不是什么难题,从秦国历代君王的作为来看,开疆扩土仅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只要继任者不是傻帽,就会继续完成霸业。
最终的胜利和最大的变数——秦始皇吕不韦给秦国带来的最大变数不是秦庄襄王,因为这位君王只是起到过渡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嬴政,统一的速度和统一后的政策,是因人而异的。
即便如此,结果也只有三种:更差、类似、更好。
更差会差在哪?秦国的差,差在国祚太短,差在宦官专政,差在严苛律法,差在旧势力的反抗。但是这里面有一些是无可避免,有一些又并不客观,究其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封建制度的产生必然伴随中央集权的加强,如此,无论谁完成统一,分封制都必然会被废除,有很多国家投降秦国,就是打了重新分封的如意算盘,现在幻想破灭了,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由于有心之人的挑弄,秦国的很多法令被过分执行,同时社会舆论也不断抹黑秦政府。因此严苛律法或有之,但是绝对不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旧势力的反抗才是亡国的根本原因。
类似的发展也有可能。我们现在看秦始皇的政策,感觉十分先进,其实无非就是政治制度和交流工具上的统一,但是这些都是源自老秦人的制度,继任者未必就不会有这样的安排。前面说,分封制必然被废除,那么替代品会是什么?按照秦国的固有发展思路,想必谁上位,统治制度和郡县制都不会差太远。至于货币、度量衡等的统一,那是历史大势,谁上位都不难实现。更好的发展会如何?封建社会的性质已经基本形成,随后统一六国,秦国已经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接下来即便王朝更替、即便战火纷飞,本质的东西永远不会改变。如果说有更好的发展,也无非是秦朝国祚能有延续,但是没有永恒的王朝,“始皇帝”的千秋构想是不会实现的。
历代群臣的作用不比吕不韦小,但是历史的车轮少了谁也不会停止滚动商鞅、张仪、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伴随历代君王的,是这些闪耀一时的政治新星,他们的举措和作为,给有为的君王提供强大的助力。他们每一个人,作用都不逊色于吕不韦,但对于历史来说,没有谁是不可或缺的。在慢慢历史长河中,百十年的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六国晚统一百年如何?齐国统一六国如何?秦国再续命百年又如何?
社会制度才是永恒的规律,国家不过是载体,换了谁当家做主都改变不了这种社会关系。国家都能可有可无,何况一人哉?
标签: 吕不韦和赵姬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