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爱百科 92 0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年纪轻轻就富可敌国;他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完成了从商人到国相的华丽蜕变;为了扬名立威而著书立说,一本《吕氏春秋》一字千金;无宗无派,却"兼儒墨、合名法",身居杂家代表人物之魁首。

他就是吕不韦,一位千古奇士,又颇具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后人的膜拜、效仿还是唾骂亦或不耻,都无法抹杀他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

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吕不韦】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也是齐国贵族后裔,但到了他这辈就是个做买卖的了。

不说吕不韦经商之才、治邦之能,先表一表他识人的本领。之所以要赞他识人之才,是因为这项技术是他创造传奇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两把刷子,他就不会在人群中发现落寞的秦庄襄王,也就自然没有后来的一切。没有这一切,充其量在历史上多了个"沈万三"而已,绝不会成为那个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人。

先介绍一下当时也就是东周末年的历史背景:秦国在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迅速强盛,以致到后来东方六国无一能与之相抗衡,但是东方六国联合起来,秦国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秦国为了防止六国"合纵"攻秦,便实施了"远交近攻" 和"强交弱攻"之策。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为了防止赵国联合其他五国攻打秦国,便将太子安国君之子异人,送给赵国做人质。

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嬴异人】

那时候吕不韦还只是个商人,一个很会做生意的商人,买进卖出,家财万贯。嬴异人作为秦国公子,因秦国经常对赵国发动侵略战争,赵国又经常性战败。所以经常受欺负的赵国对于这个人质自然没有什么好脸色,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照顾的不是很到位。因此,异人每日郁郁寡欢、烦闷不已。

而且这个秦昭襄王太能活了,从张仪开始大王一直当到现在,自己的儿子安国君(也就是嬴异人的父亲)都成老头了。但安国君最宠幸的妃子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女,所以两个人很郁闷,虽然儿子很多,但安国君就想华阳夫人的孩子当接班人。

一日呢,在赵国都城邯郸街头,吕不韦与嬴异人两人偶遇。异人虽然衣着普通,神情落寞,但是吕不韦那双异于常人的眼睛还是发现了此人气度不凡,非等闲之辈。和别人一打听,才知道是秦国公子。吕不韦这八核的脑袋高速运转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奇货可居,奇货可居!"。

为什么吕不韦一心想要入仕呢?因为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像吕不韦这样的就是只富不贵,如果救异人回国并帮助异人登上王位,异人必感激且重用他,那时候,吕不韦就不但富而且贵,也就是他父亲所说的赢无数利。

之后吕不韦主动结交嬴异人,并先给五百金与异人,让他招揽宾客,然后又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带到秦国,将这些金银珠宝献给华阳夫人,并且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说服她认异人为干儿子,并且让华阳夫人说服安国君立自己的干儿子异人为后嗣。

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在此中间,华阳夫人为什么会被吕不韦利用呢?因为华阳夫人的致命的弱点就是自己没有儿子,现在华阳夫人受安国君的宠爱是因为其美貌,等到她年老色衰的时候,自己没有儿子继承王位,肯定会失去她的一切地位,并且吕不韦在整个说服过程中提到异人在赵国招揽宾客(都是拿吕不韦的钱招的),"为人贤达"。

华阳夫人当然也就非常愿意让异人作为的自己的干儿子,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交易。

秦昭王五十年,王齮围邯郸,此时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要杀秦国的人质异人,在这紧急关头,吕不韦必须马上想办法带异人逃离赵国。吕不韦便以六百斤贿赂守门的官吏,独自带着异人回国。

异人回国之后,吕不韦的下一步棋就是让异人讨华阳夫人和安国君的喜欢,让他的后嗣地位不动摇。

他首先安排异人身着楚装初次面见华阳夫人,原为楚人的华阳夫人见到异人这般装束,不禁引起她的思乡之情,于是对异人倍加喜爱,便将异人的名字改为子楚。

吕不韦带异人回国六年之后,秦昭襄王死了,安国君登上了王位,出乎意料的是三天之后,新任国君安国君也丧命了,那么此时的太子异人也就名正言顺的登上了王位,谥号为庄襄王,吕不韦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子楚履行了当初的诺言。

当初,吕不韦与子楚谋划这个宏伟计划时,子楚曾说过:"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不仅如此,吕不韦还被封为文信侯,食十万户,成为当时秦国最大的贵族。从初始千金的投入,到食十万户的收益,以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地位,吕不韦的投资收益已经接近他父亲的"无数"的预测了。

刚过三年,子楚去世,子楚的儿子嬴政,当上新秦王,吕不韦被尊称为相国和"仲父"即国父。由于嬴政年纪尚小,朝政实际由吕不韦执掌。

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但盛极而衰,乃千古定律。

吕不韦成了相国之后,根据司马迁的八卦记载,不断与太后通奸——那本是他的姬妾嘛,但太后在这方面过于旺盛,吕相国有点吃不消,就给太后推荐了一位猛男嫪毐[lào ǎi],伪装成宦官,藏于宫中。

后来嫪毐甚至与太后生下两子,阴谋夺位,被嬴政发现,灭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 嬴政本想杀吕不韦,但考虑其功劳至大,仅仅罢免。

吕不韦离开京城咸阳被贬斥到河南之后,"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这样强大的人脉,令秦王嬴政"恐其为变",于是写了一封信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要将吕不韦全家流放蜀地。吕不韦惊恐之下,饮鸩而死。

吕不韦被清算,关键是与秦王发生了根本的权力冲突。 也就是说,嬴政要收回属于秦王的权力,而吕不韦没弄明白“权力”二字的归属性问题。

吕不韦与嬴政冲突的迹象比比皆是:

一、吕不韦为了编书,集纳了食客3000人,表面上是效仿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赵之平原君、齐之孟尝君,礼贤下士,汇集英才,但私人势力如此强大,秦王嬴政将有何感想?

二、《吕氏春秋》成书,洋洋20多万字,吕不韦将书放到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样的做派,既是为新书做广告,又是示好天下英才。吕不韦早已是秦国的"政治权威",如此大树"理论权威"的架势,秦王嬴政当做何感想?

三、《吕氏春秋》成书当年是嬴政即位8年,次年嬴政就要举行"冠礼",随后亲政。这样的时机选择,不会是巧合。吕不韦在很大程度上,试图以自己的理论约束即将亲政的嬴政。

他在书中直言编撰的意图:"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喻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秦王甘心受吕不韦的约束吗?

四、《吕氏春秋》中所涉及的大量治国思路,与商鞅以来的秦政相左,尤其提倡对君王的权力进行极大的限制,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以无为为纲纪",国君要"处虚","无智,无能,无为",不必过问具体的政务,只须用力选拔人才和考察人才。

关于《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郭沫若整理为五个方面:第一,反对家天下;第二,尊重民意;第三,赞成哲人政治;第四,讴歌禅让;第五,主张君主无为。

对照嬴政后来的做派,可谓南辕北撤。

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后人论述《吕氏春秋》,多有提及对相权的鼓励及对君权的限制,这不仅是两种治国思路的比拼,也是吕不韦与秦王嬴政两人现实权力斗争的反应。

从司马迁记载的文本来看,秦王决定动手,是因为吕不韦被贬斥之后,依然"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影响力。

被贬斥之后,吕不韦仍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这不能不令秦王惊心与警觉。

更深一层的问题接踵而至,吕不韦有无可能避免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考察史实,结果并不乐观:吕不韦虽然掌权13年,却并未真正掌握最为核心的军权,他所接纳的3000食客,亦无武才,关键时刻,连孟尝君麾下的鸡鸣狗盗之徒也不如;

在政权上,他所举荐的嫪毐长期与他分庭抗礼,有学者甚至认为在嬴政亲政前,太后-嫪毐与嬴政-吕不韦成为两个竞争的团体,十分类似晚清所谓的后党与帝党。

一个没有任何自卫能力的人,却试图高调地对最高领导者施加约束性的影响,他的高调,无非是找死的前兆而已。

吕不韦为何会盛极而衰?根本原因在于他没弄懂两个字

标签: 吕不韦怎么死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