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_目录 前言

爱百科 125 0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

  目 录

  一,前言

  二,神农氏之源

  三,母系社会

  四,女巫祭祀(秋祭大典)

  五,被迫南迁

  六,意外相逢

  七,上古方国之城(凌家滩遗址)

  八,神农氏三大巫师家族

  九,神农族东拓方略

  十,易学圣物 中华瑰宝

  十一,中华先民天地宇宙观(1)-(4)

  十二,天地乾坤图中所隐含的玉琮、玉璧身影

  十三,祭祀大地(夏祭大典)

  十四,上古方国首领立姿雕像

  十五,华东土著鹤阳族(河姆渡文化)

  十六,华东土著夙沙族(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十七,神农族方国东迁计划

  十八,夙沙之乱

  十九,上古方国首领坐姿雕像

  二十,补遂之扰

  二十一,北征补遂

  二十二,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二十三,神农氏王朝开元

  二十四,神农氏王朝神徽中的女娲与神鸟

  二十五,神农氏王朝周边势力

  二十六,神农氏王朝玉礼制(良渚玉器)

  二十七,上古中华伟大的水利工程

  二十八,末代神农帝

  二十九,王朝挽歌(阪泉之战)(1)-(2)

  三十,论“神”及终极三问 (1)-(2)

  (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博客地址: "" )

  ----文中省略图片可在上述网址完整查看。

  一,前言

  南海世德堂族谱戊戌版虽已完成一些日子,不过心血来潮,想为中册补上一跋,故特撰此篇有关一群中华上古先民的传奇演义,希望通过一些较有画面感的描述,使更多年轻人能一窥我们远古祖先的真实风采。通过了解五千多年前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与文明状态,可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过去,更清晰地理解当下,也更准确地把握未来。

  如果了解过西樵山下百西乡村头村的历史,从中不难发现,村中南海世德堂潘氏的祖先因战乱而来到岭南,因自带的宗族文化基因而在当地不断发展壮大,后来其族中先贤更因在清代中后期把握住机遇,致力于珠江入海口的滩涂围垦、经营沙田农业而成功致富,从而使家族兴旺,瓜瓞绵绵,科场屡胜,迭晋崇阶,宗祠恢弘,阖闾荣光,至今仍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之列。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_目录 前言

  (图1-1: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_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百西乡村头村)

  有趣的是五千多年前一群上古中华先民,也发生了类似的励志故事,一个携带有独特宗教基因和玉文化基因的北方族群,因避祸乱而选择南迁,又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在华东大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上扎根,兼收并蓄了迁徙沿途土著的稻作、建筑、纺织、制陶、造舟、龟卜等技能,其族群的发展蒸蒸日上,并逐渐形成上古方国。随着沿海滩涂耕地面积的不断增长而逐步富强,其自身的神秘宗教文化及越来越高超的占卜、中医、筑城等技能,以及发达水运和物易带来的大量财富,令周边部落为之臣服,令远方觊觎者为之却步;其在地区内逐步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和礼制的社会,并建立起中华上古时期一个伟大的王朝。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_目录 前言

  (图1-2:神农氏王朝帝都的布局图_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这个上古王朝还以举国之力、集上万之众兴建的一座5000年前最宏伟的王城帝都,其中的王宫内城区的面积约是今天北京故宫的四倍,其宫殿最大的巨柱孔洞直径,竟与今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巨大前柱的实径一样,同为1.25米。另外还兴建了帝都配套的庞大水利工程和船运配套工程(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仍为舟筏),其整个工程总量竟超过1千万立方米。这充分显示了这个5000年前的王朝曾经超强的国家控制力。其分级水库防洪控流的水利工程土木方量之巨大、设计规划之严密、技术应用之精妙,完全能媲美于古埃及文明的一些世界奇迹工程,也令今天的中外学者惊叹不已。另外,出土的大量当时精美玉器及所反映的这个上古王朝的礼制,不但等级划分明确,且似有民主共议、禅让王位的迹象,而其文化影响力波及当时整个华夏大地,并影响至今。这个国祚约五百年的神秘王朝,就是那个不为人所熟悉的、且常被汉唐以后文人张冠李戴、甚至还被误与姜氏炎帝集团混为一谈的神农氏王朝。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1/35)_目录 前言

  (图1-3:神农氏王朝约5100年前正式开元,约4600年前阪泉之战后逐渐消亡。)

  约1万多年前,地球的许多地方仍在巨大冰川笼罩之下,海退陆升,大洲土地多有相连。但到了约9千年前(全球气候的仙女木事件结束后),气候开始回暖,冰川融化,大洪水时代又开始了。由于海水高涨,至6千多年前,海岸线仍比现在更靠近内陆许多,即所谓的海侵陆退。约6000年前海平面达到最高,之后海退开始发生,延续数百年才相对稳定下来。

  (图1-4:约6千年前中华大地的海侵示意图,沿海地区多淹没在浅海中。)

  而9千至5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文明的火种已是星罗棋布,且多分布于今天的山地和内陆地区,那时的人们已经历过百万年的大自然生存磨练,早就摆脱了所谓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生活,已正式跨过了文明的门槛,除了应用的技术和工具尚简陋粗糙以外,其机敏才智已与今天的我们无异。如后面会介绍的五千多年前神农氏族的祖先设计的一个卜筮器具上的神秘图案,其复杂的几何构图,蕴含的时空理念和宇宙观,精妙的卜筮方法,即使今天的大学生也未必能轻易参透。

  上古之人除了偶尔在骨木岩陶上的刻画,更多的是通过简易的结绳方法计数纪事,这种方法直至数十年前,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仍有使用;另外古人也会通过一代代萨满巫师的说唱来传承其英雄祖先的故事,所以上古时的历史信息极难准确地传达至今。而且由于没有现代考古成果的支持,先秦及汉唐后的中古学者记述四千多年前的五帝圣迹也只能含糊其辞,对五、六千年前的英雄人物和史事更是人云亦云,或只得其名了。即使流传至今的史籍记述,其中的上古故事也不难看出是对古人口传史诗的代代抄录,且已越传越模糊。不过,这些流传下来的上古称谓中如女娲、伏羲、有巢氏、神农氏、轩辕氏、大禹等等,虽不定是原有历史人物的名称,但或多或少都带有那个时代或政权的某些特征,犹如后世所用的谥号。如上古的“女娲”,就有尊女崇母的时代特征;而"伏羲"(或称"庖牺"等)则有畜牧和祭祀的含义;而所谓神农氏的特征其实就是宗教之“神”和耕作之"农";轩辕则表明黄帝时已开始步入青铜时代并出现了车马;而"禹"则含有首领君主、主持结盟及祭祀的王者之意。 (图1-5: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与伏羲图 )

  古时“大”字、“王”字、“夏”字同音同义,西周以前一般只说“禹”,而"大禹"、“夏禹”应是春秋以后的称谓,久而久之,“夏禹”演化出“夏”朝,所以商代甲骨文没有提及“夏”就十分正常。不过近年在大禹时代的王城(陶寺遗址)出土的陶片文字显示,“夏”朝称为“文”朝”也许更合适。

  数十年来,一些人总喜欢争论夏朝是否存在,其实是个伪命题,无数的出土文物及遗址,已经告诉我们史书上所没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华文化圈内约1万年前已出现水稻种植的农耕部落;七千年前后,大聚落、小城邦已陆续出现;五千年多前已进入政教合一的古典王朝时代,约四千多年前开始进入群雄并起、英豪逐鹿的时期,神秘宗教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诸侯方国冒起如春笋,古典王朝开始瓦解湮灭,特别是轩辕黄帝时期以后,王权家天下的时代全面开启。从约四千一百多年前,禹贡九州、天下归心,及禹之子启继位,一直到成汤建立殷商,期间约五百年,中华大地的王朝历史不可能是空白,即使其未必称为“夏朝”。另外,十分明显的是,夏王朝的首任君主应为大禹,不过秦汉后的史家为了迎合儒家学说的圣德仁义,才把大禹之子的启,描写为夏王朝的创立者、而且是家天下的始作俑者。

  今天,夏朝晚期的都城_二里头遗址已修建了博物馆,号称为中华第一王朝之都城。其实这个只能算是中华文明中古时期的第一王朝,上古之时的王朝应不会少。即使从史记上的封禅之说来看,尧舜禹之前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黄帝、炎帝等均可能是称霸一时的上古王者,现在及将来不断丰富的中华考古成果也会支持这种说法。

  (图1-6:夏朝初期的都城宫殿复原图_山西陶寺遗址)

标签: 有巢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