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什么时候?最后结果怎么样?

爱百科 32 0

  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赵云与关兴、张苞三将围攻南安十天,依然无法拿下该城。诸葛亮率来到前线视察后,认为该城城防坚固,不易攻占,如果曹军趁机兵分多路袭击汉中,北伐大军的局势将面临险境。随后,诸葛亮问起南安郡附近的天水郡和安定郡的曹魏太守姓名,并对魏延、关兴、张苞等人做了战前部署。

  曹魏安定太守崔谅得知南安被围,担心北伐大军将对安定发动进攻,下令士卒严守城池。没过几天,有一位名为裴绪的将领来到安定,自称是夏侯楙的心腹,奉夏侯楙之命前来要求崔谅前往南安解围。崔谅信以为真,立即率部出城前往南安。

  崔谅出城不久,遭到北伐大军伏击,伤亡惨重,只得返回安定。但到了安定城下才发现,蜀军已经占领城池。崔谅不得不逃往天水郡,谁知诸葛亮早已在途中等候。崔谅走投无路,只得下马投降。

  诸葛亮要求崔谅劝降南安太守,崔谅满口应允。谁知崔谅进入南安与太守杨陵见面后,却提出以诈降为名除掉诸葛亮的计划。不过,崔谅的企图早就被诸葛亮识破。在诸葛亮的巧妙部署下,北伐大军顺势进入了南安城,关兴斩杀杨陵,张苞刺死崔谅,王平生擒夏侯楙,南安郡和安定郡都落入了诸葛亮之手。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小说中的描述与历史上的诸葛亮“一出祁山”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小说中出现的崔谅、杨陵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关兴、张苞、夏侯楙也从未出现在“一出祁山”的战场。除了这些人物上的差异之外,“一出祁山”的战局发展也与小说有巨大的差异。

  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诸葛亮兵出祁山后,曹魏西北地区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数郡局势告急,其中的天水郡郡治冀县落入诸葛亮之手,南安郡太守投降,安定郡人杨条聚众响应诸葛亮,陇西郡遭到北伐大军的攻击。

  不过,这种看似一片大好的局势下却隐藏巨大的危机。以天水郡为例,尽管北伐大军占领了郡治冀县,但重镇上邽依然在曹魏的控制之中;在陇西郡的攻防战中,陇西太守游楚顽强抵抗,令北伐大军毫无进展;而在安定郡响应北伐大军的杨条也仅仅控制了月支城,对曹魏的影响有限。

  从以上介绍的战局情况来看,北伐大军同时在天水、南安、陇西等郡作战,兵力分散,取得的实际战果并不大。反观曹魏一方虽然失去了部分城池,但将西北地区两个最为关键的战略要地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两处都在天水郡境内,分别是上邽和祁山堡。

  上邽,位于天水郡东南部,向西与河西走廊相连,向东通往中原地区,向南通往汉中,向北可达广魏郡,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时任雍州刺史的名将郭淮当时就屯兵于上邽。诸葛亮虽发动了多次进攻,却始终未能占领该地。

  祁山堡,位于天水郡南部,是陇南通往陇中渭水河谷与上邽之间的通道,是曹魏西北防御体系的重要支点。此地距离诸葛亮本人的驻扎地西县仅五十余里。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此地有一位名叫高刚的曹魏将领把守。与上邽一样,诸葛亮发动了多次进攻,却始终未能得手。

  祁山堡和上邽这两个战略要地的得失,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保证军力及粮草供应及大本营的安全,诸葛亮不得不以重兵将祁山堡和上邽进行封锁。如此一来,前线兵力的投入必将减少,对于战局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同时,祁山堡和上邽的存在,也造成北伐大军心存忌惮,不敢渡过渭水向安定郡和广魏郡前进,因此难以对两地反抗曹魏的本地势力进行支援。

  祁山堡和上邽的作用,在“一出祁山”之战后期更为明显。当张郃率部进入陇右增援时,郭淮从上邽果断出击,击溃了驻扎在列柳城的高详所部,令马谡所部的退路被切断,伤亡惨重。

  此时的诸葛亮既要派兵掩护其他战场上的军队撤退,又要防止祁山堡的高刚所部发动反击,难以两头兼顾,只能下令全线撤回汉中。至此,诸葛亮的首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如果在战争开始初期,诸葛亮不采用四面开花的战术,集中全力拿下祁山堡和上邽,“一出祁山”之战将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