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成长的代价 就是杀死最好的朋友

爱百科 38 0

  袁绍,四世三公,东汉的名门望族,杀宦官、斗董卓,曾经是最有希望问鼎天下的人: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南向争夺天下。可惜,遇到了天生的领袖,曹操。皇帝是没的做了,当年,两个同样优秀的年轻人,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袁绍是哪里人,袁绍,字本初,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周口市这个地方在哪呢,周边比较有名的城市有:南阳、许昌,再往前,三皇五帝的时候,伏羲在这里建都,楚国的皇帝曾经在这里定居过,那个时候这里叫郢陈,再近一点,陈胜吴广起义后,建立的张楚政权,总部也是在这里。袁绍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和蔡文姬的第一任丈夫卫仲道这种传承几百年的家族不同,袁绍的家族在整个东汉很有名,基本上全国人民都知道,因为袁绍的曾祖父叫袁安,高级中央干部,从袁安开始到袁绍,一个家族中,有五个人都是中央常委,位列百官之首。


网络配图

  袁绍的老爸叫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太傅,汉灵帝死后,袁隗和何进同为辅政大臣,后来因为袁绍在外面,建了个十三太保诸侯联盟反对董卓,被董卓将京城里所有袁氏家族的成员都杀了个干净。

  袁绍曾经也是一位进步青年

  或许是历史只喜欢记住,身份特殊的人,袁绍的老妈不是袁逢明媒正娶的大老婆,而是个小丫鬟,袁老爷那天心情不错,喝多了酒,看着旁边的姑娘长的眉清目秀,就扑倒了,第二年就有了袁绍,按照惯例,继承袁逢家业的是袁绍的弟弟,嫡出的袁术,在袁术成为虎贲中郎将的时候,袁绍只是一个有理想的愤青。

  正因为袁绍在家里的地位不高,深切渴望证明自己,袁绍比袁术显得更成熟,日后的成就也更大。在袁绍还是青年的时候,当时社会的主流是反对宦官文化,作为一个读书人,不骂几句死太监,走在大马路上,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汉灵帝时期,朝廷开始打压这些反对宦官的势力,太学生和士大夫集团转入地下,开始秘密活动,这是一批当时的社会精英,而袁绍是他们当中表现最为积极的一个。作为社会进步青年,袁绍的好朋友在日后都是名震江湖的大人物:陈留太守张邈、谋士许攸,另一位就是曹操。

  袁绍和曹操,曾经是一对好基友,据说两人没事的时候,就一起谈谈人生、聊聊理想,据路边社的消息,年轻有为的袁绍,长的特别英俊,又是出生在这么显赫的大家族里,袁绍是当时男女老少崇拜的偶像,而曹操由于出生不好(老爸是宦官的养子),在袁绍眼里,两个人都受到了命运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当时他俩的关系非常好。

  偶像归偶像,作为走在反宦官联盟最前线的袁绍,人生迎来巨大转折的是,黄巾军起义(张角大仙,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因为黄巾军的声势太大了,几十万人在全国各地忽然就冒出来了,包着头巾唱着歌,见到当官的就杀,汉灵帝对于这群号称刀枪不入的起义军,有点慌,所以给了这群反对宦官的党人,重新到朝廷做官的机会。于是,袁绍和曹操第一时间,进入了八校尉,这是一支保卫京师的特种部队,战斗力很强,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特种部队的老大是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就是那个暗杀两次何进都没成功,最后反而被何进干掉的军队最高指挥官。而袁绍进入八校尉,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与大将军何进走的更近了,作为外戚集团的最高领袖,与公与私,都想要干掉宦官,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这样,何进与袁绍手拉着手,走到了一起。


网络配图

  袁绍为什么要讨伐董卓

  按照袁绍的计划,何进召集了四路军队,集结在洛阳城郊外,靠武力强迫何太后妥协,清除所有宦官,没想到四路军队,刚到,何进就被太监们咔嚓了。等不到主将归来的何进亲兵,杀入皇宫,同时杀入皇宫的还有虎贲中郎将袁术,都是当兵的,这时也管不了那么多,又杀又烧,而袁绍带着人,看到没长胡子的就砍。

  这是要对太监们赶尽杀绝啊,没办法,宦官们带着皇帝从密道,逃出了皇宫,正好撞上了四支军队中能力最强的董卓,于是董卓就带着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回到了洛阳,自此,何进和袁绍杀死宦官的胜利果实,被董卓给拿走了(等等,逃出皇宫的太监后来怎么样了?董卓连少帝刘辩都要杀了,那帮引起公愤的太监,下场,你懂的~)。

  这时候,最郁闷的应该是袁绍,辛辛苦苦那么多年,终于把公司里的高层干部都搞定了,而且运气很好,老领导忽然不行了,袁绍整了整衣领,正准备接任总经理,登上人生巅峰的时候,忽然发现,CEO的位置上已经有人了,而且这个人还凶猛的很,自己干不过他。天要亡我,袁绍一甩袖子,回到了自己的封地,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沧州一带。

  渤海郡只是冀州的一小块地方,当时冀州的老大叫韩馥(读 fu,中国人的难字读半边,还是蛮有道理的~)。冀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在历史地位上,是九州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州,它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立国的地方。冀州物产丰富,是当时重要的产粮大省,十三太保围攻董卓的时候,为军队无偿提供粮草的,就是冀州太守韩馥。

  自从袁绍来到渤海郡之后,冀州太守韩馥这几天就过的很不高兴,本来山高皇帝远,这么大的地面,自己想怎么玩怎么玩,忽然有一天,来了一个中央特派员。而且这个特派员年轻、有为、背景很深,最重要的是上头有人,以往,冀州的大小官员,韩馥放个屁也是香的,现在好了,都往袁绍那跑。

  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袁绍一点都不当自己是外人,该干嘛干嘛,公元189年,也就是袁绍到渤海郡没几天,董卓正式公告天下,废了刘辩,刘协继皇帝位,就是后来的汉献帝。袁绍一看,机会来了,对于暴发户董卓,同为四路勤王军的东郡太守桥瑁第一个站了出来。

  桥瑁给中原所有诸侯,其实就河南和周边地面发了封信,信的内容当然是说董卓大逆不道,要讨伐他,但是桥瑁也就个太守,和其他诸侯是平级,说的话不能服众,而且一个是太师,一个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就凭几句话讨伐人家,师出无名啊,咋办呢,桥瑁的手下谋士给出了个主意,勤王啊。

  古往今来,能集合部队,进攻京城的,唯一原因就是勤王。

  “皇帝被大臣绑架了,现在皇帝说的话都是假的,你们都是大大的忠臣,快来救皇上。”于是桥瑁就在信的开头,以太傅、太师、太保的名义,向全国颁布勤王令,说是全国,其实主力还是中原地面,于是总共十三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这么多人,大家官职都差不多,没有老大啊,于是诸侯们开始提议立一个盟主,作为四世三公的袁绍无论身世、背景,当仁不让的成为联军统帅。正所谓枪打出头鸟,袁绍成为盟主的代价,就是所有在京城的袁氏族人,包括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一家老小,都被董卓拉出去咔嚓了。干革命就要付出代价,曾经的四世三公,到了袁绍这一代,算是把家底就给丢光了。


网络配图

  袁本初的建功立业

  这次董卓讨伐战看似谁也捞到好处:董卓跑到了长安、十三路诸侯大老远折腾了一圈,回家继续打群架,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袁绍,不仅没损一兵一卒,而且作为十三诸侯盟主,声望达到了顶点,老百姓一看,哇,这么多大官都听袁绍的,这个白面书生肯定很了不起,于是找袁绍参军的、当谋士的,队伍都排到了大马路上。

  袁绍充分利用了这次机会,准备抢夺冀州,冀州是个大地方,兵精粮足,诸侯联盟的时候,袁绍和曹操谈起人生理想:“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讲的就是吞并冀州,然后占领整个中原,最后争夺天下的宏伟目标。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袁绍并不像三国里说的那么白痴,相反,袁绍对自己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而且对曹操很看重。现在很多开始创业的人,寻找合伙人的时候,都喜欢找自己的朋友同学,因为至少你对他的能力和人品更熟悉。

  但是,很显然,曹操没有认可袁绍,装傻,拒绝了他。

  当时袁绍虽然贵为盟主,但是属于自己的兵还很少,单挑肯定不是冀州太守韩馥的对手,咋办呢,袁绍身边的逢纪开始出谋划策了:与战斗狂人公孙瓒两面夹击韩馥,公孙瓒是河北迁安市人,后来作为中郎将跟着刘虞在幽州混。

  这刘虞是皇亲国戚,很多很多年之前,刘虞有个祖先叫刘强,是汉光武帝刘秀和郭圣通的长子,因为刘秀爱的只有女神阴丽华,所以东汉的第二任皇帝,刘秀传给了阴丽华的孩子刘庄,就是汉明帝,而刘强被封为东海王,封地在山东,就这样传到了刘虞这一代。

  刘虞和公孙瓒治理幽州的理念不同,刘虞土豪世家,讲究以人为本,而公孙瓒是武将出生,依靠老丈人涿郡刘太守,才有今天的地位,所以公孙瓒信奉的是枪杠子里出政权,一个要安居乐业,一个要乱世出英雄,但是刘虞是皇族,公孙瓒仅仅只是个朝廷命官,地位是不均等的,所以基本上有冲突的时候,都是刘虞说了算,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公孙瓒需要多占领几个地盘,于是和袁绍一合计,就盯上了冀州。

  韩馥原来也是中央干部,官职是御史中丞,类似现在的纪检委,董卓看着韩馥不错,给韩馥升职,做了个冀州太守,论打仗和地区治理能力,基本都很差,于是和公孙瓒打了几仗,没赢过。

  这个时候,袁绍出场了,连哄带骗,韩馥最后很不情愿的把冀州给了袁绍,韩馥最大的问题和刘虞一样,野心太小,本想过几年安心日子,可惜身处乱世。

  冀州是袁绍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现在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袁绍开始走向实现梦想的快车道了:

  第一战,败公孙瓒;

  第二战,败黑山军;

  第三战,大破袁术、公孙瓒以及陶谦的联军;

  直到公元197年,袁绍占领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实力达到顶峰。这期间,袁绍唯一错过的,就是拯救汉献帝刘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曹操,从李傕(读 jue)与郭汜(读 si,很多朋友在公众号里对我说,这几个字傻帽都认识,标出来干嘛,太侮辱智商了,我一直没愿意承认,其实是我不认识~)手中,将汉献帝夺走,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决战,袁绍VS曹操

  在袁绍的三年计划、五年目标中,并没有和汉献帝刘协有什么联系,袁绍最初是希望找个傀儡,另立政府,而他的目标就是公孙瓒的顶头上司刘虞,刘虞的身世上面已经说了,皇族,有田有人有钱,可惜刘虞并不是个笨蛋,也没那么大的野心,他拒绝了袁绍,只希望可以继续管好自己的幽州。当时何进的几个手下类如李傕与郭汜,正忙着内讧,而他们群殴的砝码就是汉献帝刘协,谁赢了谁就做老大,带着皇帝回京城做太师,堂堂一国之君,就这么被人从长安兜兜转转,露宿街头,曹操呢,自从兖州太守刘岱死后,曹操就拥有了兖州,就是现在的山东地面,曹操积极打听汉献帝的下落,终于从李傕与郭汜手里,抢到了许昌。有了皇帝,有了军队,有了地盘,曹操的生态系统就全了,于是曹操也自封为丞相,这是名正言顺的东汉政治中心,皇帝在哪,中心在哪么,对外呢,所有的书信往来,都是以汉献帝的名义。


网络配图

  这下好了,在外打仗的这些太守刺史,打赢了,兼并了土地,扩大了地盘,想要个更大的官,就向汉献帝要,以前汉献帝手里也没兵没权,要个官还不是一句话的事,现在不行了,需要谁点头?曹丞相啊!

  自从拥有冀、青、幽、并四个州之后,袁绍的心态开始变了,已经不是那个急着想要证明自己的愤青了,现在已经是全国最大的军阀,拥有人口、土地、粮草无数,功成名就之后,袁绍开始做着皇帝梦了。

  这边梦还没醒,却发现有个人,比自己的声望更高,这个人就是丞相曹操。

  一山不容二虎,实力更强的袁绍开始主动进攻曹操,这么大规模的群架,对主帅都是一种煎熬。打仗的时候,各种小道消息、谣言,还有手下谋士的各种出谋划策,海量信息,都需要主帅去分辨、快速的处理,很显然,曹操和袁绍都是非常厉害的主帅。

  人性是贪婪的,越是在这种重要的时刻,人性越禁不住考验,吕布从丁原到董卓、再到王允,根本原因就是利益,谁给的待遇高,跟谁混,天经地义啊,但是如果要成为世界500强,人才很重要,网罗真正的顶尖人才,除了薪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理想。

  曹操比袁绍真正有优势的地方是,曹操手里有皇上,汉献帝这个时候虽然只是个傀儡,但是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所以曹操这次出兵,代表的是正义,为天子抵御袁绍的进攻。

  这个理想太伟大了,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叫忠君爱国,正是为了这个伟大的理想,曹操的部队虽然人数少很多,还是顶住了袁绍前面的轮番轰炸,袁绍的三板斧抡完以后,两家开始进入消耗战了。

  你退我打,你打我守,谁也走不了,就这么耗着,这下曹操开始郁闷了,袁绍有钱啊,地又那么多,还有很多粮食,不怕饿,但是曹操就不行了,再这么耗下去,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眼看着曹操快熬不下去了,救星出现了,他的名字叫许攸,曾经反对宦官的好基友,现在袁绍手下当军师,许攸在袁老板那当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袁绍财大气粗,待遇好、福利好,油水多。

  这么好的单位,许攸是不想走的,可是他的亲戚在袁绍手下当差的时候出事了,本来只是许攸的一个远房亲戚,当初在许攸父母面前说够了好话,才让许攸在袁老板那谋了个差事,可惜挪用公款,赌钱去了,这下不仅自己被扭送官府,许攸本人也只好引咎辞职。许攸毕竟是个聪明人,这样的人,到哪里都饿不死,金饭碗丢了,许攸就准备再找一个,作为报复,许攸就去了袁老板的竞争对手那,应征上岗,而且许攸给曹老板准备了一份大礼,就是战胜袁绍的妙计:火烧粮仓。你不是粮食多么,一把火给你烧了,当兵的就为了吃口饱饭,现在连饭也没的吃了,袁绍的军队开始慌了,高手过招,胜负往往在一瞬间,你一慌,曹操的机会就来了,于是把所有军队都拉出去,决战了。一个是饭没吃饱,饿着肚子,没力气,一个是把所有能吃的,这几天都吃个了饱,养精蓄锐,就等这一天了,两股军队,在官渡这个地方打起来了,结果当然是曹操大获全胜。


网络配图

  袁绍是怎么死的

  按理说,袁绍这么大的地面,输个一两场战役,没什么打不了的,毕竟大本营还在,土地还在,回家好好养几年,出来又是一条好汉么。这个时候,袁绍具体的年龄没有说,不过他是先出来做官,因为父母去世,在家守孝了6年,184年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才出现跟着何进混,袁绍死的时候,是公元202年。

  按照14岁就开始做官来算,官渡之战后,袁绍也是3-40岁的老男人了,从184年黄巾军起义,袁绍担任中军校尉,到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一路走来,袁绍的路都走的太顺利了,在官渡之战后,又和曹操打了几架,都是输。

  接连遭受打击,袁绍扛不住了,最重要的时候,回顾官渡之战,决战前,身边这么多谋士给自己的建议都没有听,包括沮授的、田丰的、许攸的、张郃的,袁绍很自责,再加上到处打仗,身体吃不消,这一病,再也没起来,死了。

  袁绍死后,就只剩下他的三个儿子,袁谭、袁尚和袁熙,袁绍死的很突然,继承人没选好,就死了,这么大的公司,仨兄弟第一件要做的,就是选好老大,要统一思想么,分股份。

  这一分,谁都觉得不公平,分不均匀,咋办,各回各的地盘,单挑啊,这边正在抢地盘呢,曹操来了,袁氏仨兄弟,曹操一个个灭掉,公元207年,袁绍最后一块地盘,终于被曹操给吞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