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朱升就没有日后的大明江山,为什么这么说呢?

爱百科 31 0

明朝的开国功臣里,这些人的名字如雷贯耳: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友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

其实,论功劳,上述这些功臣恐怕都不及一个名叫朱升的人,尽管听过这个名字的人很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默默无闻”的朱升,就没有日后的大明江山。

01 朱元璋差点给他跪下

和朱元璋一样,朱升也是安徽(休宁)人。早在元朝时期,老朱就高中进士,授池州路学正。虽然那时候他已经50岁了,但并不急于出仕,还想浪费一下青春,有关部门多次催他去上任,他都以各种理由拖拖拖,一直拖了两年才去,还老大不情愿。

原来他不喜欢从北方来的那些入侵者,认为他们是蛮夷,不配统治华夏,他不想为他们服务。

三年任职期满后,他便回家隐居去了。那时已是元末,社会局面混乱不堪,到处是农民起义战争的硝烟,闻不惯硝烟味的朱升为了躲避兵灾,总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宅在家里著书立说。

他不想为元朝服务,却愿意帮朱元璋,是希望朱元璋能“帮”他赶走那些蛮夷,他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

公元1357年,朱元璋率领大军出征浙东经过徽州,听手下大将邓愈说起朱升这个人很有才时,朱元璋便也学刘备三顾茅庐,亲自来到朱升隐居的石门,向他虚心求教。

与诸葛亮直到第三次才扭扭捏捏地答应出来为刘备工作不同的是,朱升一见到朱元璋,就被他“亲顾茅庐、礼贤下士”的精神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一口答应出来帮他。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九字战略诞生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的这九个字值多少钱呢?不知道。

只知道朱元璋听了喜出望外,当时就差点给朱升跪下磕头,“命预帷幄密议”——马上给我准备帐篷,我要和这位先生密谈,谁也不许打搅。

从那天开始,“誓效智力以谋国,竭耿耿之丹衷”的朱升成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谋臣。而朱元璋呢,正是靠了那“九字真言”,才打下了江山。它就像黑暗中的指路明灯,为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的朱元璋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如果没有这九个字,朱元璋也不知会走到什么岔路上去,可能一不留神踩着别人布下的地雷,轰的一声粉身碎骨;或者一脚踩空掉下悬崖;也可能像一只乱飞的无头苍蝇一样,飞着飞着就被鸟儿一口吃掉。

02 替朱元璋“挖”人才

朱升对朱元璋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九字真言,他还把几个王佐之才,“弄”到了朱元璋的碗里。

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带兵攻打婺州(今浙江金华)。这个地方虽然很小,却很难打,以至于“久不下”。愁眉苦脸的朱元璋问朱升怎么办,朱升说你亲自去指挥试试,朱元璋说这个可以有,但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朱升仿佛早就替他想好了,说:“要想天下无敌,就要争取人心,而要争取人心,除了善待投降之人,还要善待其他人,总而言之,杀降不祥,唯不嗜杀人者,才能天下无敌。”朱元璋心里揣着这个“秘诀”,亲率十万大军,喜滋滋地开往婺州,下令“城破不许妄杀”,没多久就顺利拿下了婺州。

硝烟尚未散尽,朱元璋的眼睛就盯上了处州(今浙江丽水),因为这地方近啊,眨眼工夫就到,也许还可以顺手牵个羊。

然而到底干不干得,他又没把握,便征求朱升的意见。朱升说当然干得,而且必须拿下处州,因为这个地方有三个家伙不是一般人,他们是刘基(刘伯温)、叶琛、张溢,个个都有王佐之才,领导您肯定想得到他们,但是他们又不可能主动来投奔,所以必须拿下处州!(《朱枫林集》:处州有刘基、叶琛、章溢,皆王佐才,难致麾下,必取处州,然后可得。)

拿下处州后,朱元璋就把那“三贤”弄到碗里来了。

03 救了朱元璋一命

把那“三贤”弄来后,朱升接着又为朱元璋战胜陈友谅出谋划策。

1363年八月,鄱阳湖大战开始了。从大战开始整整三天时间,朱元璋都处于劣势,再这样下去,也许就栽在这里了。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之际,朱升又有了主意:姓陈的这回是倾巢出动,那么多人,粮食又那么少,肯定坚持不了多久。

咱们只要堵住南湖嘴,断了他的退路,他粮尽力疲时肯定想逃走,到时候咱们前后夹击,他就完蛋了。朱元璋还是没有信心:他们粮食少,咱们粮食也不多啊,也支撑不了多久啊。朱升说没事,离这里一百里左右有四个土豪,他们家存的粮食多,咱们应该赶快去弄来,不能让贼抢了先。朱元璋大喜,立即派人去借粮,“果得粮万余”。

八月底,陈友谅果然没粮了。军队没粮,要么死战要么开溜。这么多人,死战划不来,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战死。那就溜呗。一切按照朱升预料的在发展,冒死突围的陈友谅果然经南湖嘴开溜,而朱元璋正在那里等着他呢。

兴高采烈的朱元璋坐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由于便于携带,打仗时一些将军随身携带,累了就当沙发坐,后来便发展为权力的象征——交椅)上,亲自指挥截杀。

那时的朱元璋真是连命都不要了,因为战斗异常激烈,流矢雨点般飞来飞去,随时会要朱元璋的命,朱元璋却视而不见。

朱升见了,不由得大惊失色,一把将他推入船舱。朱元璋刚起身离开,一支流矢飞来,正中胡床板!就凭他救了朱元璋一命这点,其他人也不敢与他“争功”。

04 急流勇退

朱升辅佐朱元璋的时间并不长,也就十多年,但却居功至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朱升,就没有朱元璋的今天,所以,当朱元璋打下江山,跟着他享几天福,也是应该的。然而,朱元璋刚当上皇帝,朱升就不想干了,并且于洪武二年二月正式“请老归山”(《翼运绩略》)。

深感意外的朱元璋多次挽留,并“欲赐以爵土”,朱升还是毫无留恋之意,“固辞不受”。按规定,爵位是可以世袭的,虽然朱升当时年纪大了,爵位对他意义不大,但是可以为后人造福啊,可是他根本“看不起”这个爵位,打死也不要,“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也”。是他真的不想要吗?

不是,是他觉得拿着是个祸害,他怎么可能要一个祸害呢?他之所以萌生退意,而且去意已决,也是因为不信任朱元璋的为人。

早在几年以前,朱升就观察到朱元璋猜忌多疑,对任何人都不放心,而且为人残暴。比如在他准备登基的时候,跟了他十多年的国子博士、儒士许存仁想辞职,这么一点小事,却触怒了朱元璋,竟以“忤旨”之罪把人家“逮死狱中”(《明史》卷一百三十七《许存仁传》)。

朱升也曾不小心惹得朱元璋不高兴,而这事更小——比芝麻还小已经够小了吧,朱升惹火朱元璋这事儿,却是比细菌还小:有一次,心血来潮的朱元璋让朱升带乐舞生(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的乐生和舞生的合称)去见他,“奏雅乐阅试之”,大概是想检验一下他们的水平怎么样。结果检验的不是乐队成员,而是他自己——假充内行的他亲自演奏一种名叫石磬的打击乐器,命朱升辨五音。

这下坏了,当朱升把宫音弄成了徵音之后,朱元璋的脸一下子拉了下来,对他横加指责,还顺带把其他读书人羞辱了一番:近世儒者鲜知音律之学(《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四)。

幸亏有人极力打圆场,朱升才没挨板子。朱升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这件事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比他那颗小心脏的表面积还大,而且心理阴影愈来愈重。

更让他感到恐惧的是,朱元璋认为自己就是汉高祖再世,“行事多仿之”。

朱升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汉高祖最喜欢干的,那可是杀功臣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惹不起躲得起,我这条走狗,还是自己烹了吧,免得脏了皇上的金手。既然协助他赶走那些蛮夷、重建汉家王朝的人生理想已经实现,就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急流勇退以求晚年安度,才是明智的选择。朱升再三恳辞,朱元璋才放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朱升临走时,为其子朱同“弄”了一张免死券。但朱同后来还是因受蓝玉案牵连被朱元璋“赐自缢”,好歹留了一个全尸,算是对朱升劳苦功高的报答。

其子朱同的遭遇,更加证明了他的选择多么明智。辞职回家的第二年,朱升就与世长辞了。

反观那些后来被朱元璋一一杀掉的功臣,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学会放弃,不知进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