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爱百科 160 0

今天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结束的。

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十年,我也不认为会有一个定论。有人从帝国主义角度切入,有人从经济角度出发,也有人从国际安全等问题考虑,每一种解释都有其足与不足之处,这篇我们来简单解析一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首先,从帝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这场战争是帝国势力的争夺问题,最后累积的矛盾太多,而不得不发的结果。这个说服力非常充足,因为在一战之前百年,欧洲诸国开战的次数,大概是五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打,若把严重外交冲突算进去,次数更是多到数不完。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在一战爆发前,英法两国就为了苏丹的法绍达差点开打;

俄国将势力伸入伊斯坦堡与阿富汗,差点就擦枪走火;

而德国在海外虽没有太多的殖民地问题,却屡次在外交事件上想扮演老大,德皇为了摩洛哥问题丢脸,而英法根本不当回事;

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则有严重的民族冲突问题。为了巴尔干的争夺,与俄国几乎兵锋相见。土耳其帝国衰弱后的真空,不仅仅是在巴尔干地区,从埃及到伊拉克无不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这么多的冲突累积到了最后,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引爆,更因为相互同盟保证,相互拉对方下水,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僵局。像德皇提出了一份妥协方案,让奥匈帝国军队象征性地进入贝尔格莱德,以消除维也纳的怒火,这方案除了塞尔维亚以外,并不会有什么人受到伤害,但俄国却因为同属斯拉夫的理由坚决反对。英法两国此时与其说是为了和平努力,不如说是为了帝国声誉去强迫奥匈帝国吞下去,这是怎样都不可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帝国主义的解释法,很难说明各国会为了面子问题,牺牲庞大的贸易与经济利益,尤其之前有更严重的冲突,最后也摆平了,为何在此时却是无可退让?各国的理由都存在,但这一点都不理性,尤其各国政府都有庞大的金融与工商业界做后盾,他们最不希望战争,但最后却走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而且不管哪一国家,公众舆论与媒体一致认为,为了奥匈帝国皇太子之死,把欧洲付之一炬是愚蠢的,在这种情况下看,倒比较像是各国内阁怕倒台,所以拿国家利益换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就国际安全角度来说,这场战争始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接着是德国对俄国宣战,紧接着因为协约与同盟关系相互宣战。以德国的角度来说,惧怕俄国是可以理解的。德国位于欧洲中心,两面临敌,说不怕是骗人的。德军在大战爆发前的估计是,等俄国恢复国力后,德军就再也没有可以抵抗的力量,所以若真要开战,也必须由德国先动手,先下手为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从安全角度来说,德国似乎真的只有剩下开战一途?欧洲每十几年就有一场大战要打,德国害怕与俄国的交战将会造成毁灭性伤害,也不意外。但担心安全问题的德国为什么会先向法国动手,在西线上获得确切的胜利后,再调转枪口击败俄国,这顺序就显得奇怪了。德皇表示过希望在西线上保持守势,尽量不要攻击法军,以击败俄国为优先,但德军参谋本部在开战后似乎就不怎么理会皇帝的想法,坚持其既有的西部优先计划。

这计划铁定会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英国完全无法忍受此点,且根据不是很牢靠的法俄同盟,就决定先击败法国,这在外交上是很愚蠢的,俾斯麦还在的话绝对不会把军事上的目标放到政治目标之上。而且就以当时的状况来说,明摆是俄国坚定支持地包庇塞尔维亚,这在道义上只要德国坚持着原则,英法没有介入的理由,而且德国很清楚英国跟法国的盟约,是建筑在法国先被攻击的前提下。(注: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比较像是德军将领忘了老校长的训导,把军事目的置于政治目的之上,这种情况在往后四年屡见不鲜。可以参见前文: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策 )

以殖民地争夺的利益来看,这场仗似乎顺理成章。各国都需要将自己的工业产品输向海外,也都有内部的人口压力。德国身为殖民后进国,想要分一杯羹,挑战既有的秩序,这种说法我倒是经常听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但是,这种说法最大的漏洞在于,若因殖民利益开战,最可能冲突的是英法两国。英国还找理由占领了埃及几十年,每年都被各国政府施压撤兵,结果却是没有一次撤走过。而德国正因为海外事业开展得慢,占领的地区并不算好,反倒拿殖民地跟英国讨价还价多次,说德国眼红或是要消除人口压力,这说法实在太牵强。

而且就以开战后的状况来看,各国都严重低估了敌方的韧性。德国以为可以靠潜艇战逼英国断粮,结果英伦三岛的粮食产量却因战争而增产,根本就不受到多大影响。英国也以为断绝贸易可以逼德国产业界妥协,结果德国发挥其民族特性,天然的没有就自己合成,实际上也没受到致命的影响。换句话说,各国本土其实都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硬要说是本国压力太大所以开打,欠缺说服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我个人的意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擦枪走火的战争,在最糟糕的时机点遇到最糟糕的领导者。在大战爆发的前二十年,各国累积了太多冲突,却没有发生真正的战事,各国内部的不满者,以及利益受损者不少。就以各大帝国来说,面子问题已经快拉下到裤档线,英国在法绍达占不到便宜,在中南半岛对法国退让,法国在法绍达事件上一样不满,更不满英国长期占领埃及,而在摩洛哥事件中也没赚到什么。

俄国更不用说,屈辱的对日战争失败,国内革命与急需重建的军力,使得俄国对巴尔干斯拉夫人的保证,变成帝国信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开出的保证越高,就越刺激巴尔干的斯拉夫人去对抗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经历数十年的衰退,也禁不起在波斯尼亚的退让,更别提皇太子遇刺,要是什么都不做就让步,对内对外都说不过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个人利益

在这些累积的“势”之下,若是有俾斯麦这等人物,是可以依靠外交斡旋,让周边国家都满意的。可惜这种人物数十年难得一见,庸俗的政客却是年年都有。

大战爆发前,德国内部面临强大的社会主义压力,俄国则有革命危机,奥匈帝国有多民族问题,英国则是遇到内阁最混乱的时候,执政的自由党内部不稳,只要有一个大臣下台,内阁就会垮台,这给予了激进派控制内阁的机会。秘密外交跟协定的签订,反过来逼迫自由党吞下去,以防在野保守党获胜。

在大战爆发的前几年,各国的国会以及内阁,活脱脱像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执政权,宁可将百万同胞送上前线,也不肯负责任地承认外交工作的失败。这些领导人物难道都是笨蛋吗?不!他们一点都不笨,离愚蠢更是差十万八千里,而是在面对危机时,他们将个人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负责任的领导人物,可以扭转局势,至少延缓悲剧的发生。只是出现负责任的领导人物,前提是国家有负责任的人民。

(完)

相关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伟大战争

大国崛起终须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修昔底德陷阱”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国硬实力对比,说它们开战的原因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国政治,说“毁灭欧洲的火焰”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