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也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 战国初期的秦国为何那么弱

爱百科 27 0

秦国原本在春秋时期属于四大强国之一,在战国时期也是七雄之一,但是在春秋末、战国初时,秦国对比其他几大强国,实际上已经算不上强国行列。这时秦国不仅国力衰弱,军事方面也不行,疆域比起之前也缩小了很多,基本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所谓“弱国无外交”,此时秦国霸业已衰,为此遭到了中原诸侯的排挤,被当成戎狄一样对待。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会在春秋末、战国初时沦为二流国家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国君能力有限,没有太大作为;二、活人殉葬制度、导致人才断流。

自秦穆公去世后,到秦献公即位之前的这段时期中,在位的秦国君主能力平平,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尤其是秦献公即位之前的几任秦君,当时秦国甚至还出现了大臣专权的情况,导致秦国日渐衰落。

也不是说这段时间秦国就没有出过有能力的君主,比如秦景公,只不过他们在位时刚把国家治理得有点起色,但后世之君却能力不行,秦国依然只能继续衰落。如果在这段时间中,秦国能连出几位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那样有能力的君主,即便不能带领秦国更加强大,也至于会衰落成二流国家。

除了秦国君主能力有限的原因外,秦国的衰落和一项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秦武公去世后,秦国首开活人殉葬制度,给秦武公陪葬者就多达六十六人。之后活人殉葬之风在秦国盛行,秦穆公去世后,殉葬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和优秀的将领。

此举不仅使秦国接下来出现了人才断层的情况,还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才也不敢投奔秦国。各国士子入秦名利没捞着也就罢了,搞不好还要为秦国君主殉葬,这给谁,谁能受得了啊!

“人家为你出谋划策,让你做大做强,你秦国却想要人家为你殉葬,这还有没有天理,有没有王法了!什么叫过分,这就叫过分。”

正是因为这种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致使秦国人才断流,以至于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严重地阻碍了秦国的发展。而国君能力又有限,再加上邻国晋国又很强大,秦国只能被局限在关中之地,不断衰落,甚至到了春秋末期,秦国的河西之地也被三晋侵吞,秦国进一步衰落,从原先的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直到秦献公即位,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秦国自此才再次逐渐强大起来。秦献公的这次改革不仅废止了在秦国实行几百年之久的活人殉葬制度,还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加上秦献公在位时期,在对外军事方面取得了多次胜利,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之间的地位。其中第一次收复河西之战(也称为石门之战)中,秦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利,此战斩首魏军六万余人,连周天子都专门向秦献公表达祝贺,并赐予秦穆公一样的称号(西方诸侯之伯)。

秦国才再次步入强国之列,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秦献公去世后,其子秦孝公继位,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之后日渐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接下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秦国的发展史,以便更好了解秦国为何会从强国之列衰落成二流国家。

秦国发展史,马夫成诸侯

秦国开国君主秦非子未建国之前,原先只是周天子的“御用马夫”,后来因养马有功,才被周天子封了一块不足五十里的土地,成为周朝的附属国。此时秦国还不是诸侯,后来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才成为诸侯,接着又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称霸西戎,稳定了大后方,这才位列春秋四大强国之一。

秦国祖先秦非子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而马在当时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战争,还是农耕、祭祀等都需要大量的上好马匹,对周王室来说很重要。只要有充足的马匹供应,便可以加强宗主国的统治力量,不仅可以对周朝境内的各诸侯国起到军事震慑,还可以解除游牧民族对周国的军事威胁。

而秦非子的看家本领就是养马,只要他养过的马就会变成优良健壮的良马,而且秦非子还对马匹的繁殖和疾病预防很有一套。秦非子成为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后,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使马群大增,周孝王看到成果后很高兴,便分封非子于秦邑,建立秦国,成为周王室的附属国,让他继续为周王朝好好养马。

不过这时的秦国只是周王朝的附属国,封地不足五十里,不仅要继续为周王室养马,另外还要承担起对抗西戎,戍守边疆的职责。秦国自此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直到秦人适应了西北边陲之地的恶劣环境后,实力才开始与日俱增,在对抗西戎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因此先后被周太子任命为大夫、西陲大夫。

直到第六任秦君秦襄公时,秦国才改变了“卖命效力”的处境,这时西周最后一任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杀害,秦襄公因出兵援救周王室,并护送新立的周平王东迁,秦国因功正式被周平王封为诸侯,拥有和晋国、齐国等诸侯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并被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

不过秦国只是爵位提升,但疆域土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周天子只是将无力控制的土地赐给了秦国,而这片土地上已经布满戎、狄部落,秦国只是名义上拥有了这块土地,实际上还需要秦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唯一的优点就是拥有了“合法”的扩张权。

秦襄公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在别人手中,越想越不得劲,便对占着土地的戎狄发动了进攻,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秦襄公在战场上突然去世了。之后经过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等数代君主的努力,才将岐山以西的土地纳入秦国,同时也开拓了不少疆土,秦国势力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的渭水流域,并迁都于雍城。秦国也从原先的马夫,成为中原以西的新兴强国。

秦国称霸西戎,奠定春秋四大强国基础

秦穆公继位后,决定向东发展,便乘机攻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而晋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为了维护霸业,就开始打击秦国,不准秦国东出,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秦晋两国关系也从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国东进道路被晋国所阻,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始终没能越过崤函东进一步。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于是秦穆公决定放弃东进,退出了争霸行列,改而向西进军,夯实国基。这时的秦穆公已经变得沉稳很多,采取先强后弱,以此征服的策略,最终消灭了西戎十二个国家,开辟了上千里国土,稳定了秦国的大后方。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基础。

不过自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便走开了下坡路,而秦国东进道路被晋国所阻,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始终没能越过崤函东进一步。

秦国持续衰落,沦为老弱小国

秦穆公去世后,后世之君多为平庸之辈,加上秦穆公去世,有很多人才被殉葬,导致人才断流,秦国便进入持续数百年的衰落阶段。

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期间规模大比较的战役有“令狐之战”、“河曲之战”和“辅氏之战”,并且还被晋国夺取了数座城池,即便此时的晋国霸权几欲崩溃。

秦桓公在位时又在秦地麻隧败于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麻隧之战使秦国数世不振,无法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虽然秦景公在位时,与晋国作战取得过胜利,但也无法挽回秦国逐渐衰落的局势。加上晋悼公继位后,再次引领晋国走向全盛,称霸中原,逐渐衰落的秦国终归还是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之后的秦君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秦厉共公死后,秦国发生内乱,国政被旧贵族操纵,连秦君都被大臣逼迫自杀,为此秦国数易君主,日渐衰落。秦国的河西地区也是在这个时期被魏国攻占,秦军被迫退守北洛水以西,秦国再次遭到了沉重打击。到了春秋末、战国初时,秦国已经从强国之列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这时秦国不仅霸业衰落,还失去了河西之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魏国以河西地区作为攻秦的跳板,甚至都能灭了秦国。

结语:

好在魏国之后将扩张重心移至中原,这才给了秦国喘息时间。直到秦献公即位,在秦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对外战争取得了多次胜利,秦国这才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重新有了起色。之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自此日渐增强,最终统一了天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