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代历史,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侄子朱允炆皇位两个话题,人们对这两个话题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是当时朱元璋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不仅不需要杀功臣为其铺路,还不会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事实上真的如此么?那么当初为何朱元璋还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偏要传给孙子朱允炆呢?
为何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朱元璋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培养嫡长子朱标了,可以说朱标是朱元璋心中最佳的继承人,这个选择从来没有动摇过,朱元璋一直对朱标严格要求,朱标也很争气,不管是在文韬武略方面还是治理国家方面都相当卓越,让朱元璋很是满意。
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人敢窥探其太子位置,就算是朱棣这样的狠角色,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发动政变夺取侄子皇位,他只能乖乖听从大哥朱标的号令,没有丝毫多余想法。
奈何就是这样一位足够卓越的太子,在朱元璋已经64岁之际还英年早逝了,朱标的去世,彻底打乱了朱元璋所有计划,也彻底动摇了当时的权力结构,让朱元璋苦心经营了25年的太子党政权发生一定变化。
这种时候,朱元璋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接下来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经营多年的太子党政权,一旦这股力量没有平衡好,对于大明代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点朱元璋相当清楚,在已经有了太子党政权的前提下,想要去重新培养一个新的太子党政权出来,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况且朱元璋自己已经年迈,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这件事了。
正是这个最为主要的原因,导致朱元璋肯定是不可能选择朱标一脉之外的人选来当太子了,不管是朱棣还是朱元璋其余嫡子,都不可能被朱元璋选中,毕竟一旦选了其余的皇子当太子,朱元璋就要重新培植新的太子党政权,这样很可能与之前已经存在的太子党政权产生利益冲突,到时候后果不堪设想,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政治家而言,朱元璋绝对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当然了,事实上当时除了政权原因之外,还有继承制度的影响,明代初期基本上是严格遵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度的,朱元璋总共有五个嫡子,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棢、朱棣、朱橚。
朱棣在嫡子当中排行老四,就算是朱元璋想要重新选择继承人,那也应该按照先后顺序,选择朱樉为太子,朱樉去世后,应该选择朱棢为太子,朱棢是在1395年去世的,即使朱元璋想要选择朱棣,那也必须是朱樉以及朱棢都去世之后,才可能轮到朱棣的,也就是说朱棣是第三太子人选,不可能在朱标去世后就选择朱棣出来继承皇位,这不适合继承制度,一旦这样做了,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朱元璋深刻明白这些道理。
为何朱元璋会选择朱允炆当继承人呢?
既然不管是从政权而言,还是从继承制度而言,朱元璋都不可能选择朱棣为太子,那么当时朱元璋为何会选择朱允炆为太子呢?实际上这个选择主要考虑的就是政权的稳定。
前边说了,朱元璋为了让朱标顺利接过皇位,已经为其培植了相当实力的太子党政权,现在就算朱标死了,也不能轻易破坏这种政权的稳定,故而朱元璋只能在朱标一脉当中选择继承人,从而放弃了按照继承制度来选择太子的选择,直接从朱标一脉中开始物色太子人选。
既然朱元璋已经没有严格按照继承制度来选择太子人选了,自然就不需要再去过多考虑朱标的嫡子与长子之分,完全根据政权需要来选择接班人就可以。朱允炆本身不是朱标的嫡长子,甚至都不是嫡子,朱标的嫡长子乃是朱允熥,他的生母是大明名将常遇春的女儿,可谓是地位显贵,家族背景强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家族背景的原因,朱元璋放弃了朱标的嫡长子,而选择朱允炆。朱允熥外婆还有一个弟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蓝玉,换言之蓝玉就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两人关系融洽,经常在一起共事,这让朱元璋很是担心。
在朱标去世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对蓝玉以及常遇春集团的力量感到恐惧,打算开始清理了,要是再选择朱允熥当太子,那明显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一旦太子受到蓝玉以及常遇春集团的控制,那么大明江山可能以后就不姓朱而改姓常或者蓝了,相比于嫡长子这样的身份,朱元璋明显更加看重其背后的政治利益。
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朱元璋只能选取一个朱标儿子当中母亲家族背景不强大的当继承人,刚好朱允炆就是最佳人选,他的母亲吕氏不是什么豪门望族,对朱家的统治没有任何威胁,朱元璋选定接班人之后,将吕氏晋封为朱标太子妃,这样一来朱允炆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子,既适合政治利益,又适合继承制度,你看朱元璋多精明。
正是因为选择了朱允炆为太子,所以蓝玉以及常遇春一脉必须进行打压,刚好蓝玉这个人处事比较高调,朱元璋早就看他不爽,现在抓住机会,顺理成章出现蓝玉谋反案件,朱元璋顺藤摸瓜,不断扩大打压范围,常遇春的后人都受到牵连,经过蓝玉案之后,朱元璋算是基本清除了朱允熥这个嫡长子对朱允炆皇位的影响了,接下来就应该清除其他党派。
朱元璋在活着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考虑到很多可能对朱允炆皇位产生影响的因素,并且都将其一一解决,这就是为朱允炆继位进行铺路,可以说朱元璋的铺路相当完美,在他去世的时候,早已为朱允炆铺出一条光明大道,只惋惜朱允炆不会走。
要是选择朱棣就能避免杀功臣和靖难之役么?
很多人觉得只要朱元璋当时选择朱棣为太子,就可以避免杀功臣为太子铺路一事,也可以避免靖难之役,事实上真的如此么?在我看来这些事情和是否选择朱棣为太子没有必然关系。
首先我们就说杀功臣一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在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可谓是比比皆是,这其中虽然有一些是因为功臣不懂得明哲保身,但是大多数其实还是皇帝担心他们功高盖主对自己后世的地位产生影响,所以才将其铲除的。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不管朱元璋选择谁继承自己的皇位,只要是他老朱家的人,朱元璋就必然会对一些功臣进行铲除,除非功臣们都能够像徐达以及汤和那样懂得明哲保身,要不然大概率上还是会被朱元璋打压,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也是封建王朝统治下为了皇权稳定所进行的必然行动。
其次我们再从靖难之役来说,要是朱元璋选择了朱棣担任太子,自然是不会发生靖难之役的,可是在当时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太子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想得到朱棣后来会发动靖难之役呢?
朱元璋在为朱允炆铺路的时候,不仅对可能影响朱允炆政权的功臣赶尽杀绝,还对自己的其余儿子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让他们远离京城,去到自己封地就藩,要是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允许私自进京,朱元璋这样的安排,早已排除了藩王造反的可能性了。
就算是藩王造反,朱元璋还有多手准备,在中央朱允炆身边安排了耿炳文等老将保护他,在千里之外的云南,还有三十万沐家军完全效忠于朱允炆,不管从任何角度来说,以一个藩王的实力,都不可能是朱允炆的对手,再者说了,明代的藩王一出生就注定富裕,何必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造反掉脑袋呢,毕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藩王与整个朝廷对抗,最终还逆袭成功的先例啊。
结果朱允炆这个继承人,能力一般到让朱元璋后悔莫及,这才是靖难之役爆发以及得以成功的本质原因,朱棣本来好好当着自己的藩王,完全没有造反的意思,可是朱允炆偏偏要削藩,连续杀掉好几个藩王,朱棣再三表示自己对朱允炆的忠诚,都毫无用处,朱允炆依旧要对他下手,眼看自己已经无路可退,朱棣除了造反之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么?
就算是朱棣已经选择造反了,可他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取得胜利,仅仅就是希望能够避免削藩而已,谁曾想朱允炆一手好牌,最终打得稀烂,才让朱棣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创造了历史奇迹。
我们要是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朱棣的成功,除了自己能力强之外,更多的还是朱允炆太愚蠢,给了朱棣源源不断的运气,才取得最后胜利,创造奇迹的,但凡当时朱允炆稍微有些能力,朱棣可能早就被他杀了十次二十次了。
结语
朱元璋确实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传位给朱允炆会搞出后来那么多事情,要是朱元璋想到朱允炆会把一手好牌打成那种效果,当初必然是不会选择他当继承人的,至于说选择朱棣当继承人,不管从任何角度而言,可能性都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