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我们都知道。不过,这“八大家”中,有一个名字让我们很疑惑,就是“曾巩”。为什么说“曾巩”这个名字,让我们很疑惑呢?
“八大家”中,唐朝有两人:韩愈和柳宗元。其中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儒学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被称为“韩子”。对韩愈,我们当然再熟悉不过了。柳宗元我们也是很熟悉的,他的许多作品都选入中学课本。尤其是他的山水小品文,更是美妙绝伦,被称为写山水小品文的鼻祖。
“八大家”中,宋朝有六人。欧阳修是宋朝的文坛领袖,诗文都写得好。在宋朝那个年代,能够见一见欧阳修,已经是一个莫大的幸运了。“骑鹤下扬州,去见欧阳修”这句话,已经成为那时候的文坛流行用语,可见欧阳修影响力之大。所以,欧阳修入选这个名单,是理所当然的。
王安石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还当过宰相,领导过熙宁变法。在我们学生年代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诗句,不但要学他写给司马光的《答司马谏议书》这样的文章,还要学“熙宁变法”。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最著名的,影响力最大的,也是最不成功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如雷贯耳。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放在这个名单中也是非常恰当的。苏轼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文人”,在这个名单中,他也是领袖级的人物。苏洵和苏辙文章都写得极好,苏洵的《六国论》气势磅礴,也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而且在当时,他们三父子就已经名动天下。连宋仁宗都说他选到苏轼和苏辙,是给后世留下了两个宰相。而后来,苏轼虽然没当成宰相,但也当过两任尚书。苏辙则实实在在当到了宰相。所以,这三父子,无论名气和文章,选入这个名单中,也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八大家”中还剩下一个曾巩。曾巩的名气很小,当的官也很小,而且我们几乎也没有读过他的什么文章。就算是读过,似乎也没有什么印象。可是为什么,曾巩却也能列入“唐宋八大家”的名单中呢?
其一,曾巩因为欧阳修而出名。
当年文坛领袖欧阳修在选择进士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写得极好。他很想把这篇文章的作者选为状元。但是,他认为,放眼那时候的天下,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会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因此为了避嫌,把这个作者选为第二名榜眼。谁知道拆开卷子后,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苏轼那时候还不出名,因为欧阳修的这个举动,很快就名满天下(当然了,他能够红遍古今历史,主要还是靠实力)。而曾巩因为被欧阳修认为,只有他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他也因此变得不同寻常。
后世在选择“唐宋八大家”的时候,肯定也听说了这个故事,因而也就特别留意曾巩,把曾巩选入了这个名单之中了。
(曾巩)
其二,曾巩的文章具有“道德审美”。
曾巩的文章没有什么突出特别的地方,现在选入教材给孩子们读的也不多。没有另外七位那样特色鲜明。但是,曾巩的文章却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含蓄典重,雍容平易。
这个特点,虽然没有“韩海苏潮”那样犀利滂沱,但是,恰恰是这个特点,比较符合古代提倡的文风。
古代对于文章的写法,有一个总的要求,叫做“冲谈平和”。冲淡平和的文章,被称为文章的最高境界。《红楼梦》里面公子小姐们晒诗。第二轮优胜者是林黛玉。但是第一轮优胜者却是薛宝钗。为什么薛宝钗的诗歌,会成为优胜者?就是因为她的诗歌符合“冲淡平和”的特点。
“冲淡平和”是一种文章审美的要求,其实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审美的要求。我们经常说《四书五经》,《四书》中,《中庸》只是一篇文章,为什么被特别提出来?就是这篇文章所讲的,是对古代读书人的一种道德要求。如果一个读书人能够达到一种“中庸”的境界,这个读书人就可以叫做“君子”了。
曾巩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是达到了文章的最高境界,并且符合对文章的“道德审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特别引起了后世的注意。
不过,却也因为他的文章缺乏鲜明的特色。虽然被选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是在后世的影响较小,因此大家感觉,曾巩有些“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