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终焉:西晋灭吴之战

爱百科 22 0

作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一段历史,汉末开始的三国时代,总有着挖掘不完的话题。但在很多电视剧里,三国的意义在于重渲染蜀国灭亡的惨烈。对于三国时代真正的终章--西晋灭吴,总是一笔带过。事实上,相比三国时代的很多大战,西晋发起的这场战争,同样波澜壮阔!

动荡的江东

孙权死后 东吴在实际上已经没有能统筹全局的人物

公元252年,吴国的一代雄主孙权病死,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年幼的国主无法独自处理朝政,于是权臣与宗亲们,围绕着辅政权力展开了血腥的政治斗争。

公元253年,首任辅理大臣诸葛恪因北伐失败而失势,权臣势力被宗亲孙峻取而代之。孙峻死后其弟孙琳执政,但却与逐渐长大的国主孙亮,产生矛盾。年轻的国主,准备联合卫将军全尚将孙琳诛灭。孙琳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出兵攻击全尚,顺便废黜了孙亮。

此后,孙权的第6个儿子孙休登上了吴国大位。知道自己并不安全的孙休,在继位后立刻将孙琳铲除,结束了孙吴政权交接的动荡局势。然而这却仅仅只是孙吴危机的开始。被后世学者称为吴国中兴之主的孙休,不过是在为动荡的东南局势,拖延时间。

公元264年,在位不到10年的孙休病死。西面的蜀国则为北方的曹魏所灭。就是在吴国内部,也有交趾郡的郡吏吕兴的地方叛乱。在吴国内忧外患之际,朝廷上下决定立一位年纪较大的国主来度过危机,他们将目光盯向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原以为能够迎来一位稳健治国的国主的朝廷重臣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拥立了一个恶魔为君。

名声极差的吴主孙皓

孙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他贪恋酒色且残暴无比,大臣、王族乃至身边的宫女无不备受其虐杀欺辱。更为要命的是他任用奸佞而迫害良臣,致使吴国上下人人忧恐,大臣大将无所亲信。

政治上的混乱和国主的无能,直接导致了东吴防卫力量的松懈。公元270年,主持长江中上游防御事务的陆抗上书,请求增加3万精兵巩固吴国西侧要地西陵的防御。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却被孙皓无视。当新建立的西晋,派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修造舰船时。吴国的建平太守吾彦要求加强建平防守,准备抵抗西晋即将发动的进攻。这个请求同样被孙皓无视。

蜀汉灭亡后 吴国在实际上已经处于独木难支的状态

蓄势待发的新朝

刚刚继承大统的晋武帝

相比国内一片混乱又疏于防备的吴国,北方新建立的西晋就完全不同。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灭亡蜀国的曹魏政权,被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曹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三国时代,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建国后的西晋并没有因为此前的篡位而内部动荡,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励精图治。他一面以怀柔的策略安抚蜀国遗老遗少,减少征服带来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强将羊祜、卫瓘、司马伷到荆州-临淄-徐州等军镇要处,准备南征东吴。

在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为积极。他镇守荆州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卒、积极备战,还用计谋使吴国解除了距离襄阳700多里的石城守卫。这使晋军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于屯田,收获了可以供应10年的储备粮。不但如此,他还制定了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吴的策略,献给晋武帝。晋武帝满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让本该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继续留任备办舟船、训练水师。

西晋军队的兵俑

王濬也是不负使命,所造舟船数量繁多且质量高超。在这些新造战船中,有不少是双体结构的楼船。其中最大的舟船可载2000多人,甲板宽阔到甚至可以跑马。整个西晋水师的军力高达7万之众,舟棹之盛,自古未有。征吴之事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279年,经过羊祜等人的反复上书,确认战前准备充分后,晋武帝下令发20万水陆大军,分6路伐吴。如此大规模的南征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此前的历史中,基本上不存在依靠长江天险来拱卫自己的地方强权。即便是号称80万大军南下的曹操,也不过是走长江中游的荆州一处。现在,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西晋,则可以肆无忌惮的实施分进合击。

西晋灭吴的功臣 羊祜

全面布局

西晋在与东吴的对峙中占据绝对优势

对于此次灭国之战,晋武帝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麾下大军,四面出击。西晋的部署如下:

最东边的军队,由琅琊王司马伷率领,从江苏睢宁直奔安徽滁河流域。

在他的西边,则由安东将军王浑率军,从长江下游的江西进军安徽和县。

豫州刺史王戎带着中路军,从中原地区向河北鄂州进发。

在中路军的西边,平南将军胡奋的部队,由河南向湖北武汉进军。

再往西是镇南大将军杜预,他将从荆州的襄阳出击,直取湖北荆沙。

最后是从巴蜀出发的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领。沿着长江由西向东,直逼东吴首都——建业。

晋朝步兵的陶俑形象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战略部署,讲究集中力量打击对手。为何此次晋武帝却将军队分散为6路呢?是晋武帝不懂军事瞎指挥吗?

其实不然!此次灭吴的时机非常难得,完全仰赖于孙皓带来的恶劣局势,所以应该以快速结束战争为要点。这样的话所动员军力就必须够多,行动就必须迅速,这也是西晋动员了20万之多的军力的原因。

但是如此数量的大军显然是不能集中于一处的,否则对于古代生产条件下的后勤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动员部队时消耗的大量时间,也会暴露自己,破坏攻击的突然性。所以,多路出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但如此,晋武帝还充分考虑到了对手的情况。东吴同西晋一样采用世兵制,在这种制度下,士兵主要来自于世代当兵的兵户。每当战争来临之时,便从兵户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男性当兵。西晋伐吴时以2-3丁取一人,4丁取2人的比例征调。以此比例推算,东吴全国兵户中,适合当兵的23万人中只有11.5万可以抽调出来。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动员水平会更少。

东吴的地方大族坞堡

这样的军力虽然不能算少,但分布在长江沿线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东吴在暴君孙皓的统治下疏于防范,未有备战。如此一来,足有20万之多的西晋军队,即便分为6路,也比防御的东吴军更多。而任何一路军队的进攻,将会让分散于各处的东吴军无法集结,最终被各个击破。

相反,西晋军则可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特别是来自蜀地的船队,会像一把尖刀,从长江西面直插东吴沿江防御的侧翼。为了达到良好的的效果,晋武帝还特意要求此路舰队可以节制沿路陆军部队,沿路的陆军要配合支援水军的进攻。水陆联合使得东吴本就捉襟见肘的防备力量,在面对北面和西面的晋军时,显得更加渺小。

西晋的多路进攻 将让吴军无法集中兵力

势如破竹

面对西晋的强大攻势 吴国的抵抗非常有限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西晋军于公元280年发动全面攻击:

东部的司马伷逼近南京,所部王恒渡过长江连破吴军。司马伷西边的王浑部先是攻克安徽和县地区,又在当涂采石矶击败东吴张悌所率北上的3万吴军。最后向西,攻克寻阳。

中部的胡奋部则攻克湖北公安地区。他西边的杜预部,陈兵于江陵一带,命麾下参将樊显和襄阳太守周奇西进夺取东吴的诸多要塞。通过夜袭,占据乐乡,为巴蜀而来的舰队打开通道。

得到陆军支援的巴蜀水师率先攻克丹阳,又向湖北宜昌东南的西陵进击。他们在行至险要之地时,遭遇吴军所设置的铁链、铁锥阻挡。由于此前羊祜俘获间谍,得知了这个情报,巴蜀水师并没有因遭遇铁链、铁锥而损失船只。王濬命善水者乘竹筏拔掉江中暗藏的铁锥,又用火烤热铁链使其断裂。轻松突破阻碍的巴蜀水军,顺利攻克了西陵、荆门,并斩杀吴军水军都督陆景。一路过关斩将的舰队,最后只需要攻克最后一个目标--江陵,便可彻底打开吴国西部的门户。

由于兵力劣势且缺乏预警 吴国的各地守军只能被逐个击破

此时驻守江陵的还有一支孙韵所率的吴军,他并未被巴蜀舰队的攻势吓倒,主动出击迎战西晋水军。曾经号称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吴国水军,此时已经不是西晋水师的对手。尽管西晋船队大量使用了当年曹操兵败赤壁时的布置,包括笨重的连体船,还用铁索将船只彼此绑定。但因为占据顺风顺水位置的上游,且士卒训练充分,所以根本不惧怕吴军可能的火攻与袭击。被绝对优势压制的吴国船队,只能退守江陵。西晋的一些陆军部队,早已埋伏于城外。结果,进攻者就趁着吴军撤退进城的时候,尾随而入夺取江陵。

江陵沦丧后,东吴在沅江、湘江以南到岭南一带的州郡皆望风而降。为了进一步巩固胜利,晋武帝立刻调整了战略,将作战的主导由全面进攻转到巴蜀水军东击上。他首先命令杜预部南下镇抚零陵、贵阳、衡阳三郡并调拨1.7万人给巴蜀舰队。接着让巴蜀舰队沿江东下,攻克夏口与武昌。接着再调1.3万人来补充巴蜀舰队。

古往今来 占据长江中上游的船队总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

与此同时,王浑部歼灭了孙悌的吴军,但因担心冒进而停滞不前,执意等待舰队的到来再联合进攻。这样虽然错失了独自取胜的机会,却也并无过失。一路东进的巴蜀舰队,此刻有多达8万的军士。沿途的吴军守将张象、陶濬,曾率水军想要阻击,但都因士兵害怕巴蜀舰队的攻势望而迅速失败。如此声势浩大的船队,在长江地区的战场上,确实无人能敌。

很快,王濬所部舰队经过三山,顺利抵达南京附近。见到援军到来的王浑立刻邀请王濬停下舰队商量作战策略。但王濬却不愿意错失一鼓作气取胜的机会,他借口:“风利,不得泊也”,独自挥师攻向南京。

从汉朝开始 连体结构的大型楼船 成为了主宰长江水面的最强武器

困守南京的孙皓,见西晋的3支兵马正在逼近首都,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听从薛莹、胡冲等人的建议,派遣使者分别向3位西晋将领投降,并将印玺交与琅琊王司马伷。随后王濬率军攻入南京,孙皓反绑着手把棺材装在车上向王濬投降,东吴宣告灭亡,西晋尽收其四州四十三郡。

纵观此次气吞山河的伐吴战争,晋武帝的安排可谓是直击要害。完美的利用兵力分散和吴国只能集中力量抵抗一个方向的特点,上演了一出分进合击的好戏。

在陆军的交战中 晋军对东吴具有更大的优势

除开战略上的成就,此次战争亦有着巨大的时代意义。东吴的灭亡,意味着中国结束了分裂的三国时代,迎来了一个相对短暂的大一统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则在这个间隙,完成了历史地位的第一次升级。这在后来的历史上,将不断显现出重要作用。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三国时代虽然结束了,但历史的进程仍在继续。西晋王朝以其短命著称,其失败的政策,更是开启了一个时间更为持久的分裂时代。就在这下一轮乱世中,由东吴大力开发,西晋收入囊中的江东之地,成为了汉文明最后的栖身之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