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第一清官,非海瑞莫属,海瑞以忠贞不二、刚正不阿品行,行走在混浊不堪的官场中,历经四朝,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仅如此,以海瑞刚烈的秉性,竟然可以完好保存自身,并能得以善终。
那么海瑞何德何能,为什么能在艰险丛生的官场存活下来呢?
一、朝中有人支持
海瑞本身是不屑于去搞关系,结交官员、领导的,但这不代表海瑞就是孤家寡人。嘉靖二十八年,海瑞考中了举人,为了他的抱负,海瑞当然要继续考试,只是海瑞的天赋不算高,在之后的两次会试中屡屡落榜,于是海瑞决定放弃考试,直接做官。
在明代,考中举人也是可做官的,但一般来说大官是做不了的,只能个品级很低的小官,于是海瑞就做了南平县的教谕。朝廷御史前来视察工作,大家都跪地施礼,唯独海瑞一人以作揖替代,海瑞还理直气壮:
“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海笔架”之名一下子传扬开来,就连朝廷高官也注意到了海瑞。按照海瑞的无礼举动,很可能丢官罢职,然而海瑞不仅没有被罢免,还升了官,升为淳安知县。这并非海瑞自己的造化,而是朝中有人特意提拔海瑞。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明星,有的人喜欢这个明星,有的人喜欢那个,有人黑,也有人为其摇旗呐喊。海瑞刚正不阿的秉性,也得到一些朝廷大员的赏识,当然这里面有利用他的人,当然也有赏识他的人。
海瑞的确工作很努力,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政绩,但如果朝廷中没有人为其撑腰,他是不可能节节高升的。在做淳安县令的时候,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肆意妄为,要钱要东西,海瑞当然不会妥协,直接命令抓起来,痛打了一顿。
胡宗宪得知此事,并没有责怪海瑞,一方面胡宗宪的确是大人有大量,不愿跟海瑞一般见识,另一方面,胡宗宪也忌惮这海瑞背后的势力,他也不想惹上麻烦。
都御史鄢懋卿,严嵩手下的头号红人,也在海瑞手底下栽了跟头,因为海瑞根本就不给鄢懋卿面子。对此,鄢懋卿派人展开报复,但海瑞仍是完好无损,之后反而被提拔为户部主事。
在海瑞上奏那封举世名篇《治安疏》后,首辅徐阶都曾给海瑞说好话。可见,海瑞的高风亮节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很多朝廷高官的好感。
二、嘉靖帝不杀海瑞
作为权臣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只要得到一个人的支持足够了,那就是皇帝。严嵩为何得宠,权倾朝野二十年?主要在于嘉靖帝的宠信,只要嘉靖皇帝信任严嵩,严嵩就一直可以为所欲为。
嘉靖帝当然不会宠信海瑞,而恰好相反,嘉靖帝是十分想处死海瑞的,主要因为海瑞上奏了那篇《治安疏》。
史料记载:
“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在《治安疏》中,海瑞将嘉靖批驳得一文不值,什么大兴土木,多年不上朝,法纪松弛之类。嘉靖看到后气得暴跳如雷,直接就要下令去抓海瑞,好在嘉靖旁边有黄锦等人给海瑞说了几句好话,这才保住了海瑞。
当然了,如果嘉靖一定要杀海瑞,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时嘉靖基本上接近弥留之际。看到了海瑞的奏疏,他便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他发现海瑞说的基本上都正确,他这个皇帝做得的确不怎么样。
海瑞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全国都知道了海瑞上奏的那份“骂书”。嘉靖也很清楚,如果他杀了海瑞,那就证实了他就是那个暴君。当然了,既然得罪了皇帝,被关进诏狱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海瑞并没有接到任何罪名,也没有得到杀头的通知。
直到嘉靖去世,海瑞仍是完好无损。狱卒得知嘉靖皇帝去世,还特意准备了好酒好菜,款待海瑞,可见大家都看到了海瑞的能量,能在虎口脱险的人,必定不可小觑。或许很多人认为,海瑞得知皇帝死了,一定会很高兴,反而海瑞是号啕痛哭,几近崩溃。
在海瑞眼中,嘉靖帝仍是他的君主,或许嘉靖有种种不是,但海瑞不会背弃他的国家和君主。隆庆帝继位后,马上释放了海瑞,官复原职。
严嵩倚仗的是嘉靖的宠信,徐阶倚仗的是强悍的权谋,而海瑞的倚仗是皇帝“不敢杀他”,在旁人看来,皇帝都不敢杀的人,他们难道敢去触这个霉头?所以说,海瑞不仅保全了自身,还以此得到了一枚“免死金牌”,不论海瑞到了哪里,做了什么,官员们都会给一些面子,就算惹不起,总也躲得起。
三、被皇帝立为标杆
之所以嘉靖留下了海瑞,目的则是让隆庆帝重用他,先帝的遗志,隆庆帝当然不敢违背。所以在隆庆帝的授意下,海瑞的官职节节高升,从户部主事到尚宝丞,再到两京左右通政,之后以佥都御史的身份成了应天巡抚,可谓封疆大吏。
海瑞做官的原则从来没有变,那就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兢兢业业,为了国家和百姓,海瑞可以付出一切,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员们无法认同海瑞的价值观,所以大家只能退避三舍。
为何海瑞能屹立不倒?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为官的标杆,政府的正面形象,而在皇帝的保护下,很少有人敢跟海大人过不去。海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为国家办了不少好事,百姓都记得海大人的好,只是以海瑞的品行和能力,无法肩负高位,也就是说,海瑞无法成就什么大的作为。
给海瑞送葬的那天,百姓们自觉在江两岸为其送别,身着丧服,为其祭奠的人蔓延百里不绝。
如果海瑞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想来明王朝或许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