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爱百科 92 0

55年前的今天,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震惊世界。这也表示,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作为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意义深远。而它背后的故事,也引人追寻……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的火球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十年磨一剑 罗布泊腾起蘑菇云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以“两弹一星”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成果最为显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 1956年,国家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个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12项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同时部署了两个更大的项目:原子弹和导弹。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集中攻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一成就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原子弹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状烟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听亲历者讲述背后的故事

罗箭:“偷偷”测量核爆数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罗箭和参与首次核试验的同志合影

罗箭,原解放军总装备部后勤部副政委、少将,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核物理专家。他师从“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程开甲等人。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起爆前,罗箭和许多科研人员退到了距离试验场60公里外的一座小山后面的观测点,他们想偷偷测算爆炸后的数据。 引爆前,罗箭等人被要求背对着爆心,坐在地上双手捂着眼睛,各自心中默数60下,然后起身。罗箭数完60下发现竟然没人站起来。他连续数了好几个60下,这时突然有人喊:“起来了。”罗箭赶紧转身用自制的量角器测量。通过爆炸云一分钟、两分钟……的高度,结合产生的角度以及与爆炸点的固定距离,罗箭得出了测算结论:这次爆炸当量约相当于1.5万吨TNT炸药。等到现场的化学专家、光学专家等人通过数据分析出核爆的当量时,专家测量的数据、罗箭测量的数据和设计之初的数据基本吻合,这一结果意味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爆成功。 直到今天,罗箭都为自己参与了中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感到骄傲,甚至将其视为人生最重要的成就。

王万喜:戈壁徒步巡逻八千里,3人合喝一支葡萄糖保命

为保障原子弹研究与试验顺利进行,当年还有过7名军人在茫茫沙漠中徒步巡逻8300里的壮举……其中有一名军人名叫王万喜,七人小分队副队长,郑州新密人。 王万喜介绍说,出发前,他们曾接到指示:用半年时间徒步行走8300里,对核爆中心东侧罗布泊湖等区域进行巡逻。具体执行3项任务:一是防止敌对国空投搞破坏,二是查清场区外围的地形地物,三是清出场区范围内的流动人员。 王万喜最难忘的是巡逻到楼兰古城,原以为当晚就能赶回来,不巧路途难走,沙丘连绵,当天下午才到古城。带的水已用完,仅剩下3支葡萄糖液剂,战友们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喝。为此3名党员开了小组会,决定4名团员每两人喝一支,3名党员喝一支。

李传森:原子弹爆炸5分钟后,他驾驶飞机勇闯蘑菇云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5分钟后,一架飞机勇穿蘑菇云成功取样,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材料。当年37岁的李传森,就坐在这架飞机副驾驶的位置。 就在原子弹爆炸前,李传森和其他机组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训练。“执行任务之前,我们6个人将党费都交了,就没想着活着回来!” 出生入死,李传森圆满完成“穿云取样”,但这一英雄壮举,他未曾向任何人提起。直至40年后,他的大女儿看电视,家人这才知道,开飞机穿越蘑菇云的李传森就是他。

吉元望:蘑菇云升起时,他开着第一辆卡车冲进爆炸现场取样

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时,承担着回收取样这项艰巨任务的负责人名叫吉元望,郑州人,在核试验基地奋战了22个春秋,多次组织参与核试验的运输、布点、取样、回收等工作。

经过实测,一次取样从出发到完成需要4个小时以上。为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战士们戴防毒面具、穿橡胶防护衣每天在烈日下连续行走5个小时以上。吉元望说,七八月份的戈壁滩温度高达70℃,防护衣密不透风,戴上就像进了蒸笼。“戴上防护服后,1个小时后感觉两额发疼,2个小时后头疼,3小时后胃疼,4小时后全身麻木了。每次训练结束后,战士们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脱掉防护衣往下一倒,仅汗水就能倒满一茶缸。”

吉元望自豪地回忆,蘑菇云升起时,他开着第一辆卡车冲进爆炸现场。当时参与取样车辆1000多辆,没有一辆车跑错位置,没有一辆车在沾染区抛锚。

这些淡泊名利的老人,当年肩负着最危险最艰巨的核试验使命,风餐露宿,舍生忘死,并且保守机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即使后来转业到地方,也依然守口如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绰号“邱小姐”缘何而来?

有多少人会想到,这颗如此重要又充满阳刚之气的原子弹竟有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名字——“邱小姐”。这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新中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是在落后的经济技术基础和强敌环伺的环境下进行的。为了保密的需要,周恩来同志亲自指示相关部门要为整个原子弹研制工程制定完整的暗语密码体系。 由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外形有些类似于球形,所以原本的代号叫“老邱(球)”,而因为存放原子弹的容器代号为“梳妆台”。因为“老邱(原子弹)”上安装了各种设备,所以布满了电线,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姐的头发一样,而容器又是“梳妆台”,所以工作人员便管“老邱(球)”叫“邱(球)小姐”。 根据现在已知的资料记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正式密语代号为“老邱”,而“邱小姐”则是原子弹研制的工作人员起的外号。不过由于这颗原子弹的伟大的历史意义,“老邱”和“邱小姐”都在青史留名。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惊世一爆”,背后故事引人追寻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中国政府曾发表声明: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如今,55年过去,当年核爆的痕迹已难觅,但那“惊世一爆”留下的遗产却还在。

标签: 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