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退一还五去一;七退一还五去二;八退一还五去三;九退一还五去四……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作者很想知道还有多少读者朋友能看懂上面的算盘计算口诀?
很多读者认为像原子弹这样的尖端国防科技不可能用算盘来完成各项参数的计算,更有甚者还中伤和攻击“打算盘造原子弹”的宣传,然而事实上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包括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弹道导弹的大量参数计算就是使用算盘来完成计算的。
质疑“打算盘造原子弹”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偏见,可以这么说,但凡是我国人们创造的奇迹,或多或少都会有人质疑;但凡是国外洋鬼子创造的奇迹,在很多人的眼里那就是真正的奇迹。我们习惯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崇洋媚外”。
所以在证明“打算盘造原子弹”的科学性以及客观性之前,我们来举一个美国人用类似方法研发和制造尖端国防科技的例子:曼哈顿计划。
所谓“曼哈顿计划”是指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发和制造人类首颗原子弹的科研工程(1942年6月立项),为了该计划的成功实施,美国航天局设立了一个特殊的部门——计算员部门。
由于此时计算机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原子弹的研发参数全部依赖人工进行手工计算,为了获得更精准的、更及时的数据,计算员部门的计算员全部由具有数学天赋的各类人才组成。
由于美国人并不会使用算盘,而且手摇式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存在着误差的风险,所以这些数学天才们大多数时候是使用纸和笔来套用各种公式为研发部门计算实验参数的。
计算员这种特殊岗位不但为人类首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发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持,而且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为导弹、火箭、飞机的研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说阿波罗登月计划,如果没有计算员们的手工精确计算,人类不可能实现登月,更不可能实现登月成功后准确返回地球。
时至今日虽然超级计算机技术已经突破了100亿次计算/秒,但是世界上各个强国仍然保留了计算员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其中就包括我国,而我国的计算员与其它国家计算员的区别就在于能够使用算盘来计算参数。
▼下图为收藏于国家历史革命博物馆的手摇计算器和算盘,算盘在“两弹一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固然可以像美、苏那样用大量计算员通过纸和笔来完成基本参数计算,但是那样将会严重滞后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尖端国防科技的研发。
算盘在制造原子弹中起到基础计算的作用原子弹的问世早于计算机的问世,人类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1945年7月16日,而人类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则是于1946年2月14日问世,这就意味着人类首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发与计算机没有关系。
而且即便是计算机问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科研工作的帮助并不大,这是因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运算速度慢(运算速度为1000次/秒),计算出来的参数常出现误差大甚至混乱的现象。
所以在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问世之前,许多重要参数的计算都只能通过计算员的手工计算来完成。
当然了,所谓的手工计算并不是说只能用笔在纸上写这样的计算,而是借助计算工具来提高计算效率,其中就包括洋鬼子发明的计算尺、机械计算器以及咱们老祖宗发明的算盘。
算盘起源于我国2600年前,在阿拉伯数字出现之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工具,普通算盘有9~13档,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算盘的计算原理是“五升十进制”,即每一档“满5”时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档满“10”时便向前一档“进1”,在进行加、减、乘、除计算时要求操作者必须牢记口诀,通过训练后就能掌握计算技能,从而为原子弹研发提供基本计算服务。
举个例子,假设需要计算1克放射源铱-192在衰变148天以后一共有多少克铱-192发生衰变。用算盘该怎么进行快速计算结果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笔在纸上首先写出已知条件,即已知:1、射源铱-192的半衰期为74天;2、148天是两个半衰期;3、剩余的铱-192为原来的1/4;4、射源铱-192在发生衰变时的重量为1克。
接下来就是列式计算:1g-(1/4)=0.75克,即有0.75克射源铱-192在148天中发生衰变。
如果用算盘该如何进行上述计算呢?首先需要计算“剩余的铱-192为原来的1/4”,然后使用除法口诀“四求,改曰二十五”,在算盘上打出“归二十五”的结果,这句口诀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为“4/16”,结果均是相同的0.25。
接下来用减法口诀计算1-0.25,比如“二退一还八”、“五退一还五”,即100减去25,记住横梁上的点标记为小数点以后就可得到0.75的得数。
不得不承认算盘计算技术真的很难掌握,而且计算范围仅限于加、减、乘、除,无法开根,更不能计算函数,所以只能用来进行最基本的参数计算,更复杂的运算则需要使用到计算尺。
鉴于当时连电子计算器都没有的年代,美、苏两国的原子弹研发过程中,基础计算只能采用手工计算(这也是计算部门由成百上千人组成的原因),而我国好歹还有算盘可以打(算盘核算员同样上百人),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可以说“原子弹使用算盘算出来的”,而美苏两国则可以用“原子弹时计算员用草稿纸算出来的”,相信这也是我国只用4年就造出原子弹的原因之一。
▼下图为平均年龄为9.6岁的特殊人才学员兵,他们正在进行珠算训练,四年学习结束以后即可授予少尉或者中尉军衔,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所以说“打算盘造原子弹”这种事真的一点都不值得奇怪,未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会打算盘的我们只能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而真正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可能就是这群会打算盘造原子弹的娃娃军官。
用算盘来为国防尖端技术进行基础计算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时至今日,国防尖端技术早已实现使用超级计算机来进行参数运算,甚至连核爆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实时推演,以前需要100名计算员打一天算盘才能计算出来的参数,现在只需要1秒钟就能完成。
但是这并不代表计算员以及包括算盘再内的传统计算方法被永远取代,相反,世界上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军事强国都保留着一支神秘的部队——计算员部队。
就以我国为例吧,每年军队都会从社会上特招一批具有数学天赋的人参军,这一点看似并不奇怪,因为科技强军是需要人才做为支持的,但是这支神秘的部队所招揽的人才非常特殊,即人才年龄不受限制,唯一的条件就是“具有极高的数学天赋”,这就意味着即便你只有8岁,可算盘打得666,那就可以入伍当军官了,所以哪一天我们走在大街上看见一名8岁的少尉军官时,请不要表现出太惊讶的样子,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很没见识。
建设一支具有传统计算技能的特殊队伍的意义不在于当下,而是在于未来,说白了意义就在核战争爆发后。因为核打击过后,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会在核爆中失效,到那时将极有可能连计算器都无法正常使用,这时候如果没有一支可以通过传统计算方式来对军事参数进行计算的人才队伍,那反击行动将无异于盲人摸象,升至因此彻底失去反击能力。
而拥有这样的特殊人才队伍的国家就不同了,在卫星定位系统、卫星侦察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指挥系统完全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像从前造原子弹、造卫星、造飞机那样打着算盘重新来过。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重新理解“打算盘造原子弹”:它既是最基础的计算保障,也是最可靠的计算保障。用算盘来为国防尖端技术进行基础计算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搞不好在未来战争中还能起到力缆狂澜、起死回生的作用。
▼下图为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它的运算速度为12.54京次/秒(1京为1亿亿),一秒钟的运算能力超过了100名计算员用算盘在100年内的计算量,性能惊人至极。可是它依旧不能完全取代打算盘的计算员,因为机器永远没有人可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我国第一颗核弹真的是用算盘这样的传统手工计算方法算的,不仅是我国,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也是通过传统手工计算方法算的,因为那个时候计算机技术刚刚问世,可靠性还很差,科学家们只能组织起由一群具有数学天赋的人才来进行参数计算,而且除了原子弹以外,其他的卫星、火箭、导弹甚至登月计划都是通过传统手工计算方法算的。
第二、世界上只有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算盘计算的原因是美、苏、法、英都不会用算盘,所以他们的基础计算只能是笔和草稿结合计算尺,而我国则可以在使用笔和草稿结合计算尺的同时加入算盘,以此来提高计算效率,因此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用“算盘算出来的”并不夸张,如果美苏等国科学家也会用算盘,那么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同样要用算盘来算的。
第三、包括算盘在内的传统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员永远不会被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代,因为在未来战争中所有的高科技都有完全失效的可能性,如果不建设一支掌握包括算盘在内的传统计算工具的人才队伍,那么在面对毁灭性战争时将会处于绝对劣势,只有建设这样的人才队伍才能在绝境下保持一定的反击能力。
结语
2020年6月19日,学术期刊《科学》出版了一篇学术成果论文,主要内容是论述我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机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量子计算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将来量子计算机实现实用化以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即便如此,像算盘这样的传统计算工具以及掌握算盘计算技能的人才同样不会被量子计算机完全取代。
如果未来真的爆发大规模战争,那将会是毁天灭地的核战争无异,届时任何高科技都会在核爆中失效,当人类重回石器时代以后,那些包括算盘在内的计算工具以及那些掌握传统计算技术的人们将会成为人类重新崛起的希望,所以希望更多的国人重视珠算学习以及重视珠算人才的培养。
▼下图为身着传统服饰学习算盘和珠算的小学生,近些年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淡出我们的世界,我国似乎越来越西方化了,传统的算盘和珠算居然成了需要保护才能传承的“非物质遗产”,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我们丢掉传统的做法极有可能在将来会成为我们失去未来的诱因。
标签: 我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是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