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然大物“埃尼阿克”——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爱百科 2367 0

“埃尼阿克”是人类制造的第一台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 (简称“ENIAC”),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研制成功 的。那时,随着火炮的发展,弹道计算日益复杂,原有的一些 计算机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快速的计算工 具。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一些科学家、工程师通过艰苦的努力, 在当时电子技术已显示出具有记数、计算、传输、存储控制等功 能的基础上,开始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埃尼阿克”计算机的最初设计方案,是由36岁的美国工 程师莫奇利于1943年提出来的,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炮弹 轨道。在研究了莫奇利的设计方案以后,美国军械部决定拨巨款 支持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并专门建立了一个由莫奇利负责的研究 小组。莫奇利组织了一支技术过硬的研究队伍,并大胆起用年仅 24岁的埃克特担任研究工作的总工程师,并邀请数学家格尔 斯、逻辑学家勃克斯参加。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科学家们终 于修得正果。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大学举行 了“埃尼阿克”的竣工典礼。这个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间 30多米长的大房间才能存放的庞然大物,作为科学家们两年多 来辛勤工作的结果,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台巨型电子计 算机共使用了1. 8万个电子管,另加1500个继电器以及其他器 件,总体积约90立方米,总重量高达30多吨,耗电量为140千 瓦。计算机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 机械式的继电器计算机快 1000倍。在当时“埃尼阿克”公开展 出时,一条炮弹的轨道只用20秒钟就能算出来,比炮弹晒身的 飞行速度还要快。“埃尼阿克”的存储器是电子装置,而不是靠 转动的“鼓”。它能够在一天内完成几千万次乘法,大约相当于 一个人用台式计算机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进制而不 是二进制来操作的,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进制方式工作的电子 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而在数据 输入或输出时再变回十进制。虽然,“埃尼阿克”最初是为了进行弹道计算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但后来通过改变插人控制板里的接线方式便可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因而成为一台通用的计算机,它的一种改型机曾用于氢弹的研制。“埃尼阿克”程序采用外部插入式,每当进行一项新的计算时,都要重新连接线路。有时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计算,要花几小时或1-2天的时间进行线路连接准备,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它的另一个弱点是存储量太小,至多只能存20个10位的十进制数。英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的蒙巴顿将军把“埃尼阿克”的出现誉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电脑”的名称由此流传开来。

尽管“埃尼阿克”存在明显的缺陷,但它当之无愧地是计算 机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在发展计算技术的漫漫征 程中,到达的一个新起点。作为人类在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 一,它在人类整个文明史中的意义和地位是可以和纸张与印刷术 的发明相提并论的。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是人类计算工具 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也是人类发明史上的最重要的事件之 一,更是人类信息交流历史上的一座丰碑。1996年2月15日, 在“埃尼阿克”问世50周年之际,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宾夕法尼 亚大学举行的隆重纪念仪式上,再次按动了这台已经沉睡了40 年的庞大电子计算机的启动电钮,只见“埃尼阿克”上的两排 以准确的节奏闪烁到46,然后又闪烁到96,寓意计算机1946-1996年整整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计算机 术作为20世纪科技革命的主流之一,第一次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从而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只有电子管计算机的1/10 左右,耗电也只有电子管计算机的1/100左右,但运算速度达 到了每秒几万次。第二次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明。1962年, 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在美国诞生,在一个只有2. 5平方英寸的 硅片上集成了几十个至几百个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 小,运算速度提高到了每秒几百万次。第三次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的应用。1971年,INTEL公司的工程师们把计算机的算 术与逻辑运算电路合在一片长1/6、宽1/8英寸的硅片上,做 成了世界上第一片微处理器(INTEL4004)。在这片硅片上,相当于集成了2250只晶体管。从此,掀起信息革命浪潮的微型电 子计算机(简称微机)诞生了。它的体积更小,运算速度达每秒 上亿次。第四次是正在研制和开发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 机,又叫做人工智能计算机,它将模拟人的智能,具备模式识 别、数学定理论证和自然语言理解等功能,计算机的体积更小, 运算速度更快,耗电更省,可靠性更高,使用更方便。

标签: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