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类文明史 · 第7卷 20世纪》,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595-599页。
作者:罗兰•吉勒斯
译者:肖宪
阿富汗位于伊朗、印度和中亚大草原之间,没有出海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然而,当时它却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一定的声誉。阿富汗既没有被英国占领,也没有被俄国吞并。尽管还远没有形成一个现代民族,阿富汗人却有着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共同的信仰以及对外来影响的抵抗使他们团结在一起。他们的国家显然没有遭到任何形式的殖民统治,被看作“伊斯兰大本营”,而当时奥斯曼帝国正在土崩瓦解,中亚的各伊斯兰君主国处于莫斯科的控制之下,阿拉伯中东则成为了协约国的保护地。
然而,阿富汗的独立却必须从整体来加以分析。自从英国占了上风的第二次英国一阿富汗战争(《冈达马克条约》,1879 年)之后,阿富汗就不再能够掌控本国的外交政策了。外国列强将阿富汗作为俄国和英属印度之间一个缓冲国来划定其边界 (莫蒂默•杜兰线,1893年)。埃米尔阿卜杜勒一拉赫曼 (1893—1901)通过加强对阿富汗各部族(包括普什图族)的控制而统一了国家,并带来了一些改变。在没有与英国断绝关系的情况下,他在喀布尔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政府,因此埃米尔阿卜勒一拉赫曼可以被看作“现代阿富汗之父”。
他的儿子哈比布拉汗于1901年继位,仍然维持了与英国签订的条约,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在教育领域,他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以培养未来的阿富汗精英。哈比比亚学院于1903年在喀布尔开办,随后又建立了一所师范学院和一所军事学院。马哈茂德•贝格•塔尔齐倡导的改革主义和民族主 义思想以及他创办的报纸《光明报》得到了国王的支持。塔尔齐的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哲马鲁丁 •阿富汗尼的影响,认为穆斯林应该从自己的宗教中来寻求原则和形式(因为伊斯兰教是鼓励寻求知识的),要用一种新态度来面对现代化,而不同于西方唯物主义的和无神论的态度。
阿曼努拉国王和民族国家的瓦解
1919年2月,哈比布拉在一次神秘的情况下遇刺身亡,他的一个儿子阿曼努拉获得了权力。阿曼努拉废除了与英国的条约,对印度边界的一些据点发动了袭击。这也就标志着短暂的第三次英国一阿富汗战争的开始。英国对这种经常性的袭击不胜其扰,只好签署了《拉瓦尔品第条约》,给予阿富汗人充分的空间来实施自己的外交政策。根据这一条约的规定,阿富汗于1921年取得了完全的独立。两年后,阿富汗拥有了第一部宪法,该宪法带有明显的马哈茂德•贝格•塔尔齐的印记:所有的阿富汗人,无论是穆斯林与否,都享有平等的权利,都是国家的公民。这一思想明确地用对宪法的效忠取代了以往对部族的 效忠和对宗教共同体乌玛的效忠。
1926年,已经取得了王位的阿曼努拉到国外进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访问。回国后,他加快了推进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对男孩和女孩都同样实行小学义务教育。阿富汗走上了变成一个以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土耳其或者礼萨沙的伊朗为模式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农民们对国王实施的改革进行了抵抗,尤其是反对禁止妇女戴面纱和让女孩上学。1928年底,叛乱爆发了。反叛者们在一个狂热的塔吉克人巴恰•沙考(意 为“挑水夫之子”)的带领下,1929年占领了喀布尔。阿曼努拉逃到了坎大哈,随后又宣布退位。他1961年在流亡中死于意大利。这段历史表明,在一个被地理、血缘和语言分隔开来的保守 的农民社会中引入民族国家概念时所遇的挑战。
多样化的族群和语言,及迁移活动
在构成阿富汗的这片土地上,大约有17个族群,讲着同样数量的语言。全国分为五个大的群体: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亚洲突厥语族群(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和吉尔吉斯人)、哈扎拉人和俾路支人。
普什图人是逊尼派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39%。他们分布在从贾拉拉巴德到法拉赫的地区,传统上是农民和战士。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才是典型的阿富汗人,因为阿富汗王国最初是由一位普什图族阿布达里部落的祖先艾哈迈德沙•杜拉尼建立的,他于1747年在坎大哈加冕成为国王。普什图人享有掌权者给予的优先权,定居在西部(呼罗珊和巴德吉斯)、中部和北部。
塔吉克人是中亚的波斯人,讲达里语(也被称为“宫廷语”),这是一种带有阿富汗口音的波斯语,并成为了行政和贸易用语。阿富汗人正是通过达里语来阅读波斯文学经典的,如鲁达基、费尔多西和哈菲兹的诗歌,以及他们伟大的民族作家如安萨里、贾米和萨纳依等人的作品。统治阶级的成员,甚至连那些普什图族出身的人,都喜欢讲达里语,因为它被认为是“文化的语言”。大多数塔吉克人都是小规模的农民,主要居住在西部和东北部(巴达赫尚和潘杰希尔山谷)。
哈扎拉人具有蒙古人血统,被认为是随成吉思汗的大军于13世纪来到阿富汗的,因为“哈扎尔”一词(在波斯语中意为 “千”)会使人想起一个军事单位。他们逐渐取代了生活在赫尔曼德河谷上游和巴米扬地区的塔吉克一艾马克人。1893年,他们的地区被埃米尔阿卜杜勒一拉赫曼征服,理由是他们属于“十二伊玛目”什叶派。他们讲与他们相邻的塔吉克人的达里语,并以不错的组织能力形成了一个等级制的部族社会。
土库曼人来自梅尔夫苏丹国(即土库曼斯坦),大约在1922 年为逃离苏联政权整体地定居于阿富汗北部。他们主要是以放牧为生的埃尔萨里土库曼人。特克、约穆德和乔多尔等几个部族都与之通婚。20世纪中,这些游牧民进入了梅马内、安德胡伊、阿克恰和马扎尔一沙里夫等城镇中,成为了部分定居的 居民。
乌兹别克人在16世纪初侵入呼罗珊,后来以一些小块封地的形式定居在阿富汗北部地区,直到被埃米尔阿卜杜勒一拉赫曼征服。无论游牧民还是定居民都讲一种来源于察合台突厥语的语言。在北部,那些继续以牧羊和牧马为生的乌兹别克人生活在圆顶帐篷中,一般被称之为“库奇”(kuchi,即游牧者)。在他们中,拉凯人因其高超的编织技艺而最为人所知。
讲突厥语的吉尔吉斯人主要生活在帕米尔地区(瓦罕)。他们是生活在大约海拔4 000米、只有夏天才能进入的高原河谷地带的游牧民。他们饲养绵羊和牦牛。
俾路支人的语言属于西伊朗语族,占据着阿富汗最西南的地区、马戈沙漠以及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的南部。他们多数是游牧民,随着他们的牲畜群在这些地区流动。这些地区在蒙古人统治时期遭到毁坏,变成了沙漠。大批俾路支人定居在赫拉特周围和阿富汗北部,变成了农民和小牧场主。俾路支妇女能织非常漂亮的小地毯。
除了这些讲波斯语和突厥语的主要族群外,阿富汗还有一些小族群:努里斯坦人,一个非常古老的雅利安迁徙群落的后裔,直到他们的土地被埃米尔阿卜杜勒一拉赫曼征服后才皈依了伊斯兰教;生活在努里斯坦南部的科希斯坦人;一些聚集在北部村庄的阿拉伯人;布拉灰人,他们是与俾路支人相邻、讲一种雅利安之前的达罗毗荼语的游牧人;最后是主要生活在城市中的犹太人,如那些在苏联一阿富汗战争期间离开阿富汗的生活在赫拉特恰哈苏克地区的犹太人。
阿富汗社会
阿富汗的人口在阿曼努拉国王时期只能大概估计,到20世纪70年代末时大约为1 500万。阿富汗人口的多样性显然是不符合一个民族国家的定义的。更重要的是,85%的人口为依附于土地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农村人口,把他们连在一起的因素是伊斯兰教、亲缘关系、社区和部族联系,而这些也都在国家范畴之外。
伊斯兰教是一切权威的基础,也是评判每个人的最高标准。人们如果不敬畏真主,那他们在万能的造物主面前都只不过是一撮尘土。因此,宗教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生活、饮食、行为、工作、旅行以及战斗。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最伟大的真主(Allahu-Akbar)的意愿,都要提到他的尊名。男人都要遵循先知穆罕默德的榜样,戴缠头巾,剪指甲,并按特定的方式修剪胡子。
然而,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套信仰体系,而且也是教育、法律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政治活动。村庄里的男孩子们向毛拉学习祈祷文、《古兰经》经文和圣训,毛拉往往是社区里唯一识字的人,虽然阿拉伯语和达里语不属于同一语族,但两种语言都用同样的字母书写。沙里亚是来源于《古兰经》的一 套法律,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他们信守的权威。除沙里亚之外(或者与沙里亚共同起作用的)还有一些古老的机制:如长老会、用水规则,等等。在那些没有规约可遵守的非部族地区, 沙里亚就是刑法和习惯法的主体。阿富汗的逊尼派穆斯林占人口多数,他们采用的是哈乃斐教法学派的道路。在政治层面,伊斯兰教肯定鼓励协商一致和社团同意的做法。阿曼努拉统治时期的阿富汗伊斯兰教属于传统主义类型,尽管其中也不乏一些神秘玄奥成分,因为大量的阿富汗人(其中也包括中产阶级和熟练工匠)都隶属于不同的苏非派兄弟会:纳格什班迪耶、卡迪里耶和契斯提耶。当时这种类型的伊斯兰教盛行于阿富汗,基本上没有受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与当时埃及或印度的情况不同,埃及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穆斯林兄弟会,而印度则有被塔利班奉为楷模的古老的德奥班迪学派。
不应该把普什图人的部落主义与塔吉克人的非部落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确实,普什图社会具有显著的金字塔结构,从由族长管理的家族单元(qawmi jirga)到所有部落的集会(loya jirga, 一译大支尔格)。然而,比起那种小族群之间不断地改换联盟和普遍实行血亲复仇的做法来,这是一种理想的结构。另一方面, 社会的约束和激励因素也是一样的。普什图首领们最关心的三样东西——女人、黄金和土地(zan, zar, zamin),同样也是塔吉克地主们关心的,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
许多世纪来的习惯作用使得妇女保持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在乡村里,阿富汗妇女在劳动时都不用面纱遮脸。而在城市里,妇女们如果不把自己藏在罩袍下面是不敢出门的。婚姻由家庭安排,常常是一桩旷日持久的交易。黄金和土地:农民们靠贫瘠的土地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所以指望当地豪强能够重新分配财富。
在这种微妙的等级社会中,个人对自己的亲友,对职业环境,对地区首领和毛拉,都感到负有责任和义务。这种相互义务的整个体系就构成了社会。而它却不是中世纪的那种封建社会,因为没有宣誓效忠,也没有不可分割的世袭领地,其运行是建立在相关各方都接受的广泛服务义务基础之上的。
面对这样一个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农民群体,在这样一个自认为已经是法治社会的环境中,普什图统治者们并没有多少可以运作的空间。来自首都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多余的和不虔敬的。由于总是缺乏资金,统治者既无法为发展计划提供补助,也不能为民众提供有效的服务。因为阿富汗太贫穷,民众强烈抵制收税,关税收人也很少,因此统治者们都寻求外国援助和外来资金。这些债务就危及国家的独立,并使本国经济落入了他人手中。
1929 至1978 年
阿富汗在屈从了巴恰•沙考随心所欲的统治之后,一位原先的军队将领纳迪尔汗接管了这个国家。他是一位高等级的普什图人,属于阿布达里部落的穆罕默德査依王室家族。纳迪尔于1929年登上王位,并立即起草了一部新宪法,重申了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以及对传统机构的尊重。
1933年纳迪尔国王被一个仇敌杀害。他的儿子穆罕默德•查希尔在纳迪尔遇刺几小时后即宣布继承王位,并一直统治到1973年政变时为止。穆罕默德•查希尔是一个含蓄、腼腆和有教养的人,登上王位时只有20岁,许多年里实际上是他的几个叔父替他执掌着政权。在哈希姆汗摄政期间(1933—1946) ,阿富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严格保持了中立,没有参加战争。1946年,国王的另一个叔叔马哈茂德汗成为了摄政王。
达乌德首相(1953—1963)——对苏联开放
1953年,国王的堂兄和姻兄达乌德亲王成为了首相。他也采取了措施加强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为了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他向美国和苏联寻求帮助。但是,美国却提出,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阿富汗要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这也就意味着阿富汗承认处于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人地区。而达乌德却一直声称这些土地是属于阿富汗的,因此拒绝了与美国的交易,并转向了苏联。苏联是阿富汗的近邻,双方的合作开始于1955 年,重点是在技术和军事领域。1961到1963年,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危机加深了,双方关闭了边界。查希尔国王对局势感到忧虑,迫使其堂兄辞职。
查希尔国王的立宪君主制(1963—1973)
查希尔国王夺取权力之后,阿富汗又回到了在俄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保持中立的政策。在有组织的竞争基础上,外来技术援助开始改变阿富汗不发达国家的状况。在喀布尔第一所男女混合大学的学院里,女学生们可以不戴面纱。同时,与巴基斯坦的争吵也逐渐平息了下来。
査希尔国王最早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颁布一部新宪法(阿富汗的第三部宪法)。这部宪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的起草十分认真,深受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和美国宪法的影响,直到 2003年,哈米德•卡尔扎伊政府仍将它作为范本。宪法条文中确定了君主立宪国家的原则,保证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国会、出版自由,以及除国王外所有王室成员均被排斥于权力之外。这部宪法还清楚地规定了行政、司法和立法的三权分立。
1965年选举产生的大国民议会包括了三个政治团体:一个人数较少的共产党,一个占多数的中间党派,以及人数较多的保守团体。中间党派间持续的分歧阻碍了立法投票,并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行动能力。接连六任任期不长的首相都没有取得多少成绩,议会制度渐渐地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1973年7月17日,一场政变推翻了这个软弱无力的立宪君主制。由共和派军官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夺取了政权,宣布成立共和国。国王的堂兄达乌德被推举为政府首脑。
达乌德共和国(1973—1978)—政治新举措
当这位亲王总统重返政坛时,阿富汗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一个由国立学校培养出来的、实力可观的中产阶级已经出现。他们对受到的歧视深感不满(最重要的职位仍然被给予了普什图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了看来可以实现他们政治理想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或者转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为自莫斯科开始向阿富汗提供援助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就在国内广泛传播。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的两个共产主义政党,旗帜派和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后来被称为人民派),吸引了大量成员,尤其是在军官和教师中人数很多。而达乌德的现代主义和世俗化倾向则激起了伊斯兰主义者的反 抗,他们于1975年在潘杰希尔地区组织了一次暴动。此次起义遭到了严厉的镇压。
达乌德执政期间的经济发展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政治障碍,但这位亲王总统还是推出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七年计划(1976—1983)。阿富汗并非第一次实施这种发展计划,1956年至此已有过三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成功。头两个五年计划(1956—1961年和1962—1967年)主要是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了成功地实施这两个五年计划,阿富汗接受了 6 500万美元的外国援助,其中包括50%来自苏联和30%来自美国的援助。第三个五年计划(1967—1972)的重点是农业和工业,并尽力完成正在建设中的项目。这个更加严密的七年计划汇集了政府各部的数据,制定了更加统一的政策。为了对抗苏联的影响,达乌德总统请求伊朗提供24亿美元的援助。伊朗国王同意给予大约此数额一半的援助。这个七年计划仍以苏联模式为榜样,以发展重工业和开发铁矿、铜矿为重点。对于阿富汗这样一个基本上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值得商榷的。
然而,达乌德还是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在他当政的五年(1973—1978)里,原先为赤字的对外贸易有了盈余,启动了一些大的农业项目,小规模的工业也繁荣了起来,其中包括一些充分发挥了阿富汗人聪明才智的机械工厂。假如要对阿富汗和平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作出评价的话,应该选择达乌德任总统的这 一时期来进行评价。
农业、畜牧业和农村发展
阿富汗人对于他们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总是深感骄傲,因为全国只有12%的土地可用于耕种。土地分为可灌溉土地(abi)和旱作土地(lalmi或dayma)两类,后者主要是在山谷或者丘陵地带。谷物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品,在达乌德政府时期其产 量从300万吨到400万吨不等。其中小麦占三分之二,其余的是大麦和玉米。水果在食品作物中处于第二位,在阿富汗经济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阿富汗人既出口水果,也食用鲜果或干果。在这一时期,工业原料作物也有发展。从1972年到1977 年,糖(来自甜菜和甘蔗)的产量增加了 31% ,菜籽油增加了 153% ,轧制棉增长了 215%。在昆都士,充满活力的企业斯宾扎 纺织公司1975年收获了 16.4万吨籽棉。在乌兹别克拉凯人的控制下,法国的技术援助和昆都士河的水力装置使这些棉花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加工。
为了增加产量,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坝,但由于缺少适宜的灌溉系统,再加上没有与当地农民沟通协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1952年和1953年修建了水规,赫尔曼德河和阿尔甘德河河谷地带变得丰饶了起来。随着这些大工程的完成,还引人了一套与物质和人文相关的发展政策。这些项目的重点是各种粮食 作物的生产和建立实验农场,地方当局的参与保证了这些项目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一些由农民们自己开办、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工商企业开始发展起来。
在库纳尔、巴达赫尚、哈扎拉贾、巴尔赫等地区,还兴建了一些耗费不多的项目,旨在改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道路、水坝、渠道和桥梁等)。阿富汗人还建立了一个农村发展局 (DRD),其作用是通过协调政府各部来促进农村经济——包括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的鼓励下,合作运动也得以开展。
与农业一样,牲畜饲养也是重要的经济活动。阿富汗的一项财富就是它的大约2 400万只羊,尤其是优良品种卡拉库大尾绵羊。手工业是另一项重要的财富来源。家庭手工业使妇女可以为提高家庭收入做出重要贡献(有时可高达70% )。1977 年阿富汗的地毯出口价值2 400万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
交通状况
在达乌德时代,公路交通网得到了改善。当时沥青公路总里程为3 000公里,构成了环绕全国的一个圈,穿过中部的山地高原和东部的高山。1964年,经过阿富汗和苏联工程队在海拔 3 363米的高原的艰苦努力,长度为2.7公里的萨朗隧道的贯通将喀布尔与苏联连接了起来。
工业
20世纪30年代,随着阿富汗国民银行的建立,工业活动有了发展。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该银行一直对工业项目给予资助。早期的成功例子之一就是在昆都士地区进行棉花加工的斯宾扎纺织公司。这个公司是由银行家阿卜杜勒·马吉德·扎布里和商人阿卜杜勒·阿齐兹·“伦敦尼”在1935年合作建立的, 到20世纪70年代已将其业务延伸到北部的另外六个城市。此时该公司还生产油脂、肥皂和陶瓷,并为其员工建造住房和学校。达乌德上台执政后,对银行实施了国有化,并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包括斯宾扎公司在内的工业活动。因此,国有工业也就生产水泥、食糖、轧制棉、化肥以及大部分纺织品。
然而,达乌德主要的目标是利用本国蕴藏的铁矿、铜矿和天然气来发展重工业。在科伊巴巴山脉南面的哈吉卡铁矿拥有非常优质的矿石,但铁矿却位于海拔4 000米以上,开采需要昂贵的基础设施。但开发埃纳克的铜矿就容易得多了。西北部的希比尔甘地区有天然气,在达乌德时代开始通过管道出口到苏联。
1975年,在马扎尔一沙里夫的化肥和热能工厂开始转换这种能量。阿富汗还有估计4亿至5亿吨的煤炭储量,主要集中在达拉伊苏夫地区,但至今仍未充分开采。
考古发现
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开始于1922年,当时阿曼努拉国王与法国签署了一项协定,后来考古发掘活动一直持续到1978 年。考古发掘很快就取得了成果,最主要的成果包括在哈达遗址发现的佛教寺庙和彩绘雕像,在卡比萨发现的巴格拉姆宝藏, 丰都基斯坦佛寺的各类物品,以及在苏尔赫科塔尔山麓发掘的 为迦腻色迦国王修建的拜火教神庙。这些考古发现使人们对高 度发达的贵霜文明(公元1到5世纪),对佛教在阿富汗的传播,以及对犍陀罗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随着1964年在阿姆河岸对亚历山大征服后建立的希腊一巴克特里亚古城阿伊哈努姆遗址的发现,也揭开了一段更加古老的历史。考古队对加兹 尼、古里(贾姆宣礼塔)和帖木儿时代的伊斯兰历史遗址也进行了研究和恢复。纳迪尔汗执政时,在达鲁拉曼宫附近修建了一个国家博物馆,里面保存了一大批发掘出来的文物。1952 年,查希尔国王废除了给予法国排他性研究权利的条款,此后,阿富汗的考古发掘便在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的支持下对外国 科学考察团队开放。美国考古队感兴趣的是史前历史,而印度、日本和意大利的考古工作者则恢复了一些石窟寺院和巴米扬大佛。1974年,赫拉特城及其许多15世纪帖木儿时期的遗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到20世纪70 年代,阿富汗考古人员接手本国的考古活动。1978年一支阿富汗一苏联考古队在巴尔赫西部的蒂利亚山发掘了一个时间为公元前1世纪的墓葬地,坟墓中有数千件镶嵌在贵金属中的珠宝饰物。
教育的发展
阿富汗的首批中等学校于20世纪20年代哈比布拉和阿曼努拉执政时期出现在喀布尔,包括法国一阿富汗独立高级中学、 内贾特中学(德国发展援助)和加齐中学(英国发展援助)。随后,又建立了一些大学的院系:1931年的医学院,1938年的法学院,1942年的理学院,1944年的艺术学院,1957年的经济学 院,1963年的工程学院以及1963年的科技学院(获苏联发展援助)。这些机构大部分都获得了外国的援助:法律、医学和药学得到法国援助,农业和教育得到美国援助,苏联则对科技培训给予援助。阿富汗学生也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1972年,在喀布尔大学和贾拉拉巴德附近的南格哈尔医学院注册的学生人数为 7 400 人。
从纳迪尔汗的王国(1931)到达乌德的共和国(1973),在40 年的时间里,阿富汗小学的数量从22所增加到3 800所,小学生人数从135人增加到76. 04万人,小学教师从105人增加到 21 920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的一份报告对阿富汗教育的不断发展给予了肯定,而且认为这一趋势在未来十年还将继 续。尽管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影响却仍然有限。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的统计数据,阿富汗87%的民众仍是文盲,6到14岁的儿 童中只有24%的人上学,而且还要考虑到城镇的比例高于农村地区。虽然城镇家庭送孩子上学,但农村家庭仍对国立学校持 抵制态度,尤其是反对让女孩上学。共产党政权建立后,这种敌 视态度还有了进一步发展。
从共产党政权到塔利班统治结束(1978一2001)
1978年4月27日,一场由共产党发动的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总统政权,达乌德及其家人遭到暗杀。起义者们宣布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立即得到了苏联的承认。权力被交给了共产党领导人:人民派领导人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成了总统, 旗帜派领导人巴勃拉克•卡尔迈勒成为副总统,哈菲祖拉•阿明(人民派)任第二副总统。
从一开始,遭到逮捕、酷刑和处死的人数就在急剧增加。在领导层内,人民派和旗帜派的支持者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内斗。巴勃拉克•卡尔迈勒被迫靠边站,而塔拉基则被刺身亡。阿明控制了国家,对反对派的镇压也加强了。政府中一片混乱,各地的军营和乡村都爆发了反政府叛乱,而政府的土地改革措施在农村受到冷遇。1979年12月25日,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声称为了恢复秩序。阿明被打死,巴勃拉克•卡尔迈勒重新掌权。苏联对阿富汗的占领从此开始,同时也导致了持续九年的阿富汗抵抗运动。
在经过十年血战之后仍面临着失败,苏联最后于1989年2 月撤出其军队,在喀布尔留下了一位能干的管理者纳吉布拉。
纳吉布拉曾试图与抵抗运动领导人进行谈判,但徒劳无功。阿富汗抵抗运动的军事胜利并未能带来政治解决,圣战者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他们彼此之间又打了四年。在苏军与阿富汗人冲突期间,喀布尔多少还算保存了下来,但此时却成了一片废墟,连皇宫和博物馆也未能幸免(1992—1994)。
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普什图族原教旨主义分子趁机顺势而起。他们被称为“塔利班”,也就是在巴基斯坦的德奥班迪派古兰经学校中经过严格训练的“学生”。塔利班保证了道路沿线的安全,并使商业贸易得以恢复。1996年9月,他们占领了喀布尔,处死了纳吉布拉。阿富汗也陷入了黑暗之中。妇女不再被允许工作,女子学校被关闭,沙里亚法被极其严厉地实施,国内的什叶派遭到屠杀,巴米扬大佛被摧毁。在塔利班及其领导人奥马尔毛拉的统治下,阿富汗成了国际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的训练场,而这些国际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中多数早在苏联一阿富汗战争期间就已经存在于阿富汗。其中,奥萨马•本•拉登的运动由于其资金、武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员及其启示性救世主义而最为突出。
2001年9月9日,反对塔利班政权的抗苏英雄、塔吉克首领马苏德在其潘杰希尔的总部遭暗杀身亡。两天之后,即发生了对纽约和华盛顿袭击的“9 • 11”事件,美国认定袭击为奥萨马•本•拉登的网络所为,决定插手阿富汗。美军在马苏德领导的北方联盟部队的协助下打挎了塔利班。2001年12月,建立了一个由开明的普什图人哈米德•卡尔扎伊领导的临时政府。查希尔国王也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对新政权给予支持。
由29位部长组成的过渡政府努力实施一项国家重建计划, 该计划考虑到了地域和民族等因素。还以1964年宪法为蓝本,起草了一部新宪法。但是,在经过了 22年的战乱之后,阿富汗能否建立一个其合法性得到承认、其决定能有效实施的新国家, 全世界仍在拭目以待。阿富汗不仅是一个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一片废墟、需要得到恢复的国家,还是一个被内战完全改变了的国家,不同地区、族群、宗教之间的分歧加深了,建立在鸦片贸易、走私和军火交易之上的地下经济却仍在继续发展。
图片来源:PIXABAY
立足亚洲 面向世界 传递论坛最新动态 促进亚洲深度合作全球重要对话的传达者 亚洲共同发展的瞭望者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