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顷刻间,两座繁荣无比的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数十万人瞬间死亡。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美国经常拿起核大棒,以此来逼迫中国妥协,集中体现在抗美援朝这件事上。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疯狂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原子弹势在必行。
早在1951年10月,著名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长女)对即将回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说了一句话,请他转告毛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拥有原子弹。”1958年6月,毛主席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一锤定音: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当时苏联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技术人员,中国科学家们真正开始了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
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时间,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代号,“596”,即1959年6月。众所周知,首颗原子弹的研究,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究竟花了多少钱呢?
关于原子弹花了多少钱,陈毅元帅有句经典名言,“当了裤子也要搞原子弹。”当时参与原子弹研究的工作人员,无一不是憋着一口气,他们在最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一个奇迹。当时条件之艰苦,是现今人们难以想象的。
查阅资料后发现,首颗原子弹研制从材料的找寻到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以1957年的物价水平来核算,约28亿人民币,相当于如今的350亿元,与美国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具体数额见下图)。事实上,这个数字的背后让人泪流满面,低得难以想象,因为很多科研人员工作时都是饿着肚子的。
“17号工地”位于燕山脚下,这里是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地。根据规定,当时分配到17号工地的大学生都要下放劳动,每月粮食定额为26斤。由于经常吃不饱肚子,繁重的体力劳动,让这些年轻人面黄肌瘦。
这些人晚年回忆时说,“那时是上楼梯两手扶栏杆,蹲厕所两眼冒金花。”当时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之余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掏老鼠洞,这样就能从老鼠嘴中夺回一些粮食。正是这样一批人,靠着定额粮食,饿着肚子,最终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参考资料:《中国首颗原子弹研制全过程》
标签: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