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6年,向来特立独行的女皇武则天,打破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的陈规,亲率大臣浩浩荡荡地登嵩山举行封禅大典,并下诏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登封由此得其名。
但很难说这是这座中原古城在华夏史册上最华丽的一笔,毕竟,这片处于天地之中的风水宝地,孕育繁衍了太多的文化气象和人文底蕴。相传禹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今登封地区)建都立城,拉开了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的历史序幕,那已是距今四千多年前了。在这漫长的四千年文明史中,登封,或许不如其他古都那样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它却像是一个沉思寡言的智者,磅礴而深邃,内敛而质朴。
“天地之中”,中国先民的独特宇宙观“中国”最初的意义便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而在先民古老的宇宙观中,天地的中心就在文明早慧、国家早成、开放富庶的中原,而中原的核心则在嵩山阳城一带。于是,他们在此观星量地,并神秘地认为,这个天地相呼应的中心,就是王者与上天通话以达“君权神授”之地。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而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就此汇聚并得到了真实保留。在此历史背景之下,2010年8月1日,包括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嵩阳书院、东汉三阙等在内的、 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告成镇位于登封市区东南约13公里处,观星台景区紧邻阳城大道和告成大街,驱车来到这里时,却只看到景区的一位守门人,据他说,每天前来参观的人屈指可数,我觉得这样甚好,少了商业性的气息和人从众的喧闹,才有保存最本真状态的可能,与天地自然神交的地方,本就该静谧超然。
景区的入口处的周公祠,是明嘉靖年间,为了祭拜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所建。祠门前石碑状的建筑就是周公测景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就是在此用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土圭“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意即通过土圭测量太阳的影子,来度量地中,找出四时季节的变化。后来他依据观测,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以划定春夏秋冬,并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基础,后来大概到战国中期,明显具有河洛地区物候特征的“二十四节气”逐渐成熟并被广泛使用。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但到了唐朝,唐玄宗命太史监仿周公土圭的旧制,替以石圭,但保留了当时所刻的“周公测景台”的字样,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样子。到了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家郭守敬,在测景台北面约20米处建造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改进了原有的圭表,并增设能用来观星测月的“窥几”。此外,他还在全国其他26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并依据所有的观测和研究推算,编制了“授时历”,该历法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用的公历一秒不差,却早过其300余年。
我驻足在这座高大的青砖石建筑旁,仰头观望它覆斗状的台身,想象着那段“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的岁月,那时的星空,没有现代灯光的掩映,应该更加璀璨,那时的人们,以有限的力量,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探索,却仍然对自然和宇宙存有莫大的敬畏感。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提起“万山之祖”嵩山,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少林寺,但其实,嵩山可看的远不止一个少林。
西起洛阳龙门、东至郑州新密的嵩山山脉,横亘黄河南岸,主体由环绕登封城的太室山和少室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这两个名字的来历都与大禹相关,“室”是妻子的意思,相传大禹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在此生下了儿子启,于是此山麓被称为太室山,而少室山的得名则是因为大禹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曾栖于此。
虽只有一河之隔,两座山峰却长得风格迥异。太室山宽厚高大,而少室山则险峰簇拥。我对它们的区分,则在于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的宗教流派。太室山脚下的中岳庙,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它面对玉案山,背倚黄盖峰,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规模宏阔。始建于秦朝的中岳庙,曾在清乾隆年间予以仿照故宫进行扩建,所以所有大殿等重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难怪站在入口处抬头观望,总有种参观小号故宫的感觉。
穿过大门,迎面就是建在高台上的“遥参亭”,亭如其名,古时那些无法前往大殿的官员可在此远远地参拜。亭子的后面就是仿天安门形式的天中阁。再往前走便是化三门,道教传说走过这道门,就可将大脑、心脏、四肢这三处所存在的疾病化解掉,当然这只是人们祈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化三门的边上,便是中岳庙著名的景点,四尊宋代铁人像,他们身穿甲胄,虎目圆睁,有的手握宝剑,有的拳头紧握,皆是威风凛凛,虽然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却锃亮如新,丝毫不见生锈的痕迹,大概是历经各代游人抚摸的缘故吧。 在中岳大殿前,有一块“岳出天中”的碑,便是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时所立。
佛教禅宗,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与游人稀少的中岳庙相比,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的少林寺就热闹多了,虽不是节假日,但来往的善男信女和游人访客络绎不绝。坐落在两米高砖台上的少林寺山门,正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看过不少相关影视作品的人,或许会有莫名的熟悉感,门额上的“少林寺”三个大字为康熙帝亲笔所提。
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树一石都大有来历,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气息。步入山门后,便可看到甬道两旁的碑林,大概20多座,分属不同朝代。沿着“步步生莲”的石刻甬道向前,来到斗拱彩绘的天王殿,抬头便可看到“天下第一祖庭”的匾额。如此之誉,与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达摩相关。始建于北魏的少林寺,最初是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32年后,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漂洋过海来到嵩山,在五乳峰的山洞中面壁九年,并在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佛法禅宗,从此,确立了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地位,寺院规模逐渐扩大,声名也日益增进。今日的少林寺内有一座达摩亭,又称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着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法相庄严,广渡十方。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1982年,一部《少林寺》电影横空出世,火遍全国。电影里螳螂拳、醉剑、醉棍等功夫展示让人大开眼界,也掀起了上少林寺学功夫的热潮,1.6亿的票房更是将其定格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少林寺和少林功夫也由此风靡世界,甚至成为很多外国人眼中中国传统武术的代名词。
在少林寺山门的路边有一座演武厅,每天定点会有武术表演,是观赏少林功夫的最佳场所,凭门票可免费。作为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少林武功套路高达七百中以上。在武侠小说中,身怀绝技的少林和尚总是以江湖老大的身份登场,但其实,少林武术最早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御敌,而是用来强健体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参禅是正道,而僧众们不过是通过练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但不管目的如何,少林功夫对每一个少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少林寺,你可以看见在别处很少看到的萌萌哒“小和尚”,他们都是作为少林俗家弟子来此学习少林功夫和文化知识的。
千百年的烟雨,犹如嵩山的风,吹过衣袂,浮动树叶。时至今日,少林寺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的传奇与记忆、赞誉与质疑,凡念浮沉,世说纷纭……但山仍旧是山,寺庙还是寺庙,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心怀期望,这个东方的骄傲,能在喧扰人间、浮华世界里始终拥有一份禅的纯粹和武的魂蕴……
标签: 天下第一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