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情感驱动与利益驱动

爱百科 219 0

  人类的行为,有两种驱动方式,情感驱动和利益驱动。

  情感指的是,喜怒哀乐,恩怨情仇等等这些人类的情绪和感情。以物我论,主导人类行为的动因偏向于我。以满足脑中的东西引导做事动力。人类的情感不稳定,常180度转向,也容易反复。

  利益指的是,钱权物欲,能满足人类需求的外界物质,以物我论,主导人类行为的动因偏向于物。以外界事物满足自身需求为动力。作为追求目标,利益标的也是在持续变化中的,但相对于情感,利益相对稳定简单。

  《吕氏春秋》载这样一个故事: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同是一具尸体,若以利益驱动来估价,则一文不值。若以情感驱动来衡量,可以卖个天价。(最终成交价,则看在本次交易中双方情感驱动和利益驱动的争斗占比综合情况了)

  情感驱动是无价的,无价的意思是花多少钱都没不到,但也可能是一分钱不花就得到。在纯情感驱动的象限,假如用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永远搞不懂人类的行为的。比如有些人爱书,他买到书以后,书就不再仅仅是钱了,他可以花100元请你吃大餐而毫无问题,但若你借了他书价10元的一本书不肯还,他就不把你当朋友了。有些学者学富五车胸怀天下教养也很好,但他的书柜上却贴着一张“概不外借”。(不愿让别人学到知识吗?不是。怕别人丢吗?未必。这是情感驱动的。)没办法用书价推测他吝啬到什么程度,这种奇怪的举止,源于他们对书的感情。再比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例如医学的角度看,家人血缘是最亲的,别人捐的器官骨髓会排斥,家人的就可以用,但是从唯心的角度,人们往往把爱情看得比家人重,部分人对朋友亲密无间,跟亲人反而形同陌路,情感上,伤害家人亲友反而多于伤害陌生人。这种种不可理解的现象,就是情感驱动的结果。人与人之间靠的近了,就必然有情感发生,其中有些情感是负面的,最终可能发生连自己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和家人合不来。

  利益驱动则是有价的,纯粹的利益驱动的象限,一切,均可换算成金钱价值,对人们行为的选择也很容易判断,哪个利益更大,他就必定朝哪个去(弱智不计在内)。利益驱动唯一的一个原则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大部分人是不在同一象限的对立状态,故每个群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理论上,总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你多我少,这就直接导致了人类的争夺性。争夺反过来就会令人产生种种情感。情感驱动下,常又改变着利益的分配。

  情感驱动是无价的,利益驱动是有价的。本是不同的东西,但在人类社会,常被混淆,被变味。两者只能择其一时,时有为无价的东西而放弃有价的东西,换来感动——情得利失。也常为了有价的东西,放弃无价的东西——换来利益——利得情失。人对于拥有的东西常常日久麻木,不懂得珍惜,于是迷茫的拿此种东西去换另一种,等到失去,才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的时候麻木,有些人甚至不知自己失去的是什么。

  情感驱动和利益驱动绝少完全独立,常常会用到利益与情感相互转换,这种互换是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情感本无价,人常常拿情感交换利益。此时情感以利益衡量,则不同人本身的价值决定其情感的价格,无法平等。朋友富裕,吃饭就有人买单,朋友太穷,通常就是你来买单。慈善的宣传,打动一个穷人的心,捐个几百,若是感动一位富翁,则捐几千万。慈善的心,大家都是无价的,穷人变富后搞不好捐几个亿,但论及被帮助的人,则富翁的慈善心给他的帮助更大些。情人送的几块钱的纪念品,若其是富人给几千万不卖是很正常的,若其是穷人,给几百万即使不卖掉,恐怕也会回想感觉自己很傻。

  权也是利益,你拥有一个官员的情感或是拥有一个平民的情感,其两者对比区别很大。因做官的权势大,怕有一天会用到他们,所以自古以来,做官的出面都得给面子,逮机会还得违心地拍马,取得官家的情感,有官家护着,那是很大的利益。所谓人人平等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拉选票的口号,官民之间的差异真实存在。.同样的,你拥有一个名人的情感,收获也是很大的。一个有能力的人赐君一席话,胜于一个无能的人给你白干十年长工。这里,并不是让你附炎趋势,有的人也不求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也用不到官家这层关系,仅当情感和利益有交换需要的时候,附加值高的朋友这层关系才需要被重视。

  情感的价值论,仅仅在互换时有效,且除却人本身的价值外,也常取决于性格等诸多因素。

  情感是无价的,无价的意思,也许是几百亿买不到,也许是零价值,因为唯心,取决于人怎么看待它的价值而显示其价值,有的人常常为利益伤感情,见利忘义,则在他的象限里,情感还不如眼前利有价值。另一些人把利看的很轻,为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情感可以一掷千金。这种轻重,决定了情感和利益交换的时候,其价值。

  另一面,人也常常拿利益交换情感。钱,权,物,美色(指的是用钱买得到的美色,用钱买不到的美色,其实属无价的情感驱动),是别人需求的,满足他的需求,便能取得他的情感。

  相等的利益,在需求之时,在受惠方因缺乏而产生心理饥渴时,换的的情感为上。比起丰年,荒年施粥更让人感恩戴德。这也是为何武侠小说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被推崇,人们遭遇不平事时,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类推,心理学上,人们在病中,探望他也特别能增进双方感情,很多。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遭遇悲惨产生心理饥渴的时候,同时会对亲近的人有心理期待,比如朋友该帮而没帮,虽然朋友什么也没做,也会导致对该朋友心理疏远。生病了,别的朋友都来,就会见怪某个不来的朋友,他把来探病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了。倘若一个少年不懂事,犯法被逮了,他到这个时候才会产生对父母的心理需求,假如父母不来保,他绝对不会去想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伤了父母的心,他的第一直觉是该帮的人没帮,之后对父母更疏远。

  情感和利益,本是既协作又冲突的关系。追求利益,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两好友争夺,总利益不变的情况下,必然你多我少,在唯心主义作用下,平衡分配的原则只是一种乌托邦。有的人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谬误,他只看到一个角度,属于情感和利益冲突后,感情受伤后的偏激想法。这个理论只是在两人争夺内部利益的象限内适用,他没看到协助的重要性。当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假如两人是原始社会在围猎一只野兽,如果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原则去倡导行动,为了保全自己任朋友遭受野兽攻击,朋友死了还可以多分点兽肉的想法,那么当朋友死的时候,要么野兽转而攻击你,要么你的力量削弱到不足以捕杀野兽,从而饿死。从这一面说集体,团体利益应该放在个体利益前面,才能取得更多的个体利益。从这一面说国,国破家何在,国败民亦无地位。冲突和协作的利益分析,就看你处在哪个象限。

  虽然说争取利益最大化是利益驱动的理想境界,但这里的利益最大化,并非指的眼前利,利益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宏观利益和长远利益等,有的人为了一点点利益丢了西瓜捡到芝麻,这是目光和智力决定的。做事的时候,更多考虑一些无价的东西,情感。有时可以得到更多利益。利益最大化,有时需要靠情感,才能增加利益其价值,应用于商业比如品牌策划,若广告是让人们对品牌产生感情,则能取得更大销量和利润。情感驱动下衡量利益,利益变无价。

  利益驱动是唯利是图很肮脏的人吗?情感驱动都很高尚吗?未必。情感驱动并不比利益驱动高尚,两者都有负面和正面。为了赚钱去做不喜欢做的工作,或每天很累,这都是利益驱动,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人好吃懒做,不肯去赚钱,追求的心理上的舒适感,属于情感驱动的范畴。好吃懒做不逐利(有时候换种词汇貌似也可称作淡泊名利)高尚吗?高尚与庸俗,依然是不同的象限有着不同的标准。

  可以看到人类对于利益驱动的成见,这里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马克思笔下的逐利的资本家,我们看到很多资本家也捐钱,小则为家,大则为国,就人性论大家都一样,他们中占某个百分比的数量的人,亦会象贫民中占某个百分比数量的人一样做慈善,把金钱多少和善恶成正比挂钩,是不唯物的。过去在金钱越多,越为富不仁的理论指导下,斗地主,打土豪劣绅,冤枉了很多好人。反面的,越一穷二白的,越具美德,越具能力,越革命的指导思想,明显是不科学的,物质的过度缺乏恰恰促使更多比例的人铤而走险去做违心的事。

  利益驱动是双刃剑,有正面和负面,人们贬低利益驱动,源于人们因为利益驱动而伤害了感情,是感情受伤后形成的对利益的偏颇想法。只因在利情的纠葛中受伤过,就不再喜欢别人因利伤人。实际上,因情感驱动而损利益的也大把大把,可以看见某些人在感情驱动下行事致利益受损后,得出再也不想做好人了的结论。瞧,普通人不喜欢别人小气,却能容忍自己小气,这种好恶的根本就在于别人的小气于自己的利益有损,而自己小气于自己的利益无损,所以不喜欢别人小气。因利损情,因情损利,两者都有,或因情感驱动而伤了感情的也比比皆是,有哪个人会喜欢别人的父母负面情绪动不动就揍你一顿的?人们对利益驱动的贬低,只是感情受伤后的应激反应,逐利被鞭挞,只因人类常为了利益伤感情,见利忘义,有这种记忆,再配上人类唯心的推理方式,推而广之的推论出全部利益驱动皆如此的结论。故,人们并非是真的贬低利益驱动,而是贬低所有那些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

  从这个结论推出被鞭挞的一类人,很多女生相亲选有钱的,利益驱动,并不是错,人皆有向上的心!错的是并无感情,做夫妻需要的是感情,有的人眼里没有感情只有利益,那就很恐怖了。

  再来说情感驱动,情感有高下之分,取决于标的不同。比如对社会的仇恨,是情感的一种。舍己为人,也是情感的一种。负面情感比如,妒嫉,易怒,懒惰,愤世嫉俗等等,这都属于情感驱动的象限,很多跟健康、遗传和生活环境等因素,这就像利益驱动也有正负面,无论断定一切不考虑利益驱动做出的情感驱动就是高尚的。

  不考虑利益,为获得情感舒适,天天大门口晒太阳,就是很好的吗?多数父母从小教导孩子获取舒适,而不是把舒适当成一种奖励,结果培养出好逸恶劳的一代,让孩子过得好一些怎么可能有错呢?故情感驱动虽是无价的,但完全凭感情行事,也未必是无价的真谛所在。以感情行事,反过来伤害自身的感情,此类现象比比皆是。认清现象的本质,才是行事的指导思想真谛所在。

  纯情感驱动的象限,有些是用钱永远买不到的,钱不是万能的。这正如,到了纯利益驱动的象限,情感一样不是万能的。两个象限的差异,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互换。

  在遭遇的事件中,心理距离决定反应的剧烈程度。弱者遇到苦难,最能起敌忾之心的是心理距离最近的人,不熟悉的陌生人天经地义不会帮他。在武侠小说里,锄强扶弱快意恩仇被推崇的原因,那是人们对于被陌生人帮助产生的心理性希望,而不是人们对超越法律的人的认同。

  心理距离,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记忆中所占的位置,类似那种爱有多深恨有多深的东西说的就是心理距离。从小到大感情很深的亲人朋友,因为某件事反目成仇了,按理说,应该是心理距离变远了,但是你在榜文上看到一个不认识的陌生人和你的仇人的名字,绝对是后者在你心中激起的波澜更为剧烈,这种波澜甚至有甚于看到你所爱的人的名字。心理距离,或许可以理解做跟记忆的深刻程度有关,而跟情感本身是正面或负面无关。这就很好理解,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花在仇人身上了,花在不值得花的人身上。既然是你痛恨的人,按理说你是不该把自己珍贵的时间花在他们身上的呀。同样非独爱恨,当你褒贬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虽然看似褒和贬区别很大,你觉得你想疏远被贬的那人,痛恨被贬的事,但是就心理距离来说,能被你褒贬,其实已经证明了其人其事在你心中的心理距离。地球上那些从没和你有任何交集的人和事,才是真正和你心理距离遥远的人事。那些被骂的明星,也能在骂声中,混了个脸熟,在你心中的知名度,胜于那些没被你骂的陌生人,至少他们在你心中有个位置,这待遇是你不想给却偏偏给了的。

  别的例子很多,比如看电视剧产生共鸣,就会觉得好,这就跟这部电视剧和你的心理距离有关,你才容易产生共鸣,于是觉得好。

  比如奥运会,人们本能会为认识的体育明星球星加油,为本国的人加油,这也是和心理距离有关,实质人家得了冠军关你屁事。若说荣誉感,本国人昨夜拿了奥运冠军,你今早出门不见得脸上突然特别有光吧,若说你能分到奥运冠军的奖金,更是癞蛤蟆吃天鹅肉了。娱乐界的例子更多,明星想混脸熟,出乖露丑出位想博眼球,诸如此类的,都只是想激发人们的情感驱动,先取得人们的心理距离再图改变形象。

  反差,落差,也容易加大情绪的剧烈度。假如仇人给你捐款,你心里的感情更激烈。再如写作,典型的比如电视剧编剧,写情感驱动,不夹杂利益驱动的情节,便可令人感动,但未必是最高境界,要和利益驱动对比,其间形成落差反差,效果才会出来。电视剧和生活品其他产品一样,是满足人们某方面需求的,只不过它不是满足物质需求,而是满足心理需求而已,就算观众很恨某个反派角色,但观众与角色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在内,纯情感驱动,则很可能越恨越想看。

  大多数人都是综合型,再利益驱动的人,也都带情感驱动,再讲感情的人也都混有利益驱动,如前面故事的郑之富人,谁的亲人死了,不花钱办丧事,把尸体卖给医学院仅谋取利益,那是极品可能发生的。

  一个人重情还是趋利,或者说情感驱动利益驱动的成因,和生活的环境有关。一个人年少时生活在家庭之爱里,会变得比较重情;之后社会利益见得多了,必然因得失影响情绪,现实了。很多人年少时热血,年纪见长后,反而退化了,其原因是见过太多的情感驱动和利益驱动,致使其无法分辨和正确权衡什么对他最重要。利益驱动的定义是满足物质需求,足够满足利益的同时兼顾感情,满足情感需求,是全面赢。然而大多数人会把情感驱动或利益驱动做变味,为了追求利益无限化伤害感情,一生剩下的只有利。为了情感的舒适放弃的所有。

  另有一种象限,部分人对利产生感情,是成为守财奴,财富已经一辈子花不完仍然一分钱不肯花,对他们来说利不是用来满足需求的,而是享受拥有感。

  生活中,两性欲望,吃喝拉撒睡,哪些属于情感驱动,哪些属于利益驱动?人体需求生理需求有时是情感驱动,有时是利益驱动,有时是机械本能,有时是一半情感驱动一半利益驱动。多数是综合,哪种驱动方式占比大,也是随机即兴的。某些人情感难受的时候不想吃,有的人难受时狂吃,此时的吃便是情感驱动多一些;为了混口饭吃去做苦力,此时的吃便是利益驱动了。欣赏艺术,买票进电影院,是利益转换成情感,影片入脑,故而应属情感驱动,但忽然不想看了把票卖掉,恐怕就夹杂利益驱动了。某俩人打架,以愤怒得到发泄为目的,以对方得到惩罚为目的,则属于情感驱动,若以我得到利益为目的打架,则打架属于利益驱动了。

  某种现象用一棍打死的分析方法分析在纸上谈兵里是永远错误的。利益驱动和情感驱动的掺杂,使得人们在交互中很难界定对方是贪钱和真情。

  人类行为的驱动方式,并不只有情感驱动和利益驱动,还有一种纯模仿,很怪异的现象。

  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抽烟,能获取快感。但对于没烟瘾的人来说,就是纯学习,刚开始抽时他能获得多大享受?时间久了,终于也有快感了。就像审美观通过学习获取,通过模仿获取,模仿就是学习。起初或许无法获得舒适感,最终抽烟从纯模仿演变为情感驱动利益驱动。

标签: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