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于沙漠之中的伊斯兰,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性宗教?

爱百科 246 0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伊斯兰教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冠绝世界,仅次于基督教。这个起源于红海沿岸地区的教派,借助历史机遇,仅用百余年间便席卷欧亚非,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宗教,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早期的伊斯兰影响力非常显著,东起中国的西域(主要是新疆地区)西至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北抵当时的金帐汗国(现在俄罗斯)、南达马来半岛、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印尼),曾经都是伊斯兰文明的势力范围,即使是今天,仍有不少地区受伊斯兰影响,奉默罕默德为信仰。

崛起于沙漠之中的伊斯兰,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性宗教?

为什么说伊斯兰的扩张犹如魔法一般,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早期历史文化交流极其不便,交通受地域影响明显。所以,在当时社会,仅仅只是依靠极度落后的文明条件,一个新生的宗教文明体系,却能凭借独特的教义辐射如此广阔的地区,要说伊斯兰教没有魔力估计很多人也不信。

另外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伊斯兰的扩张,并不依赖于拓荒的方式。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尚未开化的地区也只有苏丹、马来西亚、印尼等少部分岛屿地区。其他地域的扩张方式,处处都是充满了硝烟。当时世界的主流成熟文明有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的天主教;有占据小亚细亚的东罗马东正教;有中西亚地区的袄教(波斯原生宗教):在印度河流域与孟加拉有本土势力印度教;甚至是远在中国西域还有本土教派儒教。而最终的结果是天主教被驱逐;东正教被压制;袄教被无情的取而代之;印度教和儒教被分割,不得不和伊斯兰教同生同存。

所以说,伊斯兰教的成长道路极其艰辛,伊斯兰的壮大也不仅仅只是偶然,如果把伊斯兰的成长归功于历史机遇和运气好,那是不严谨的。伊斯兰教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击败众多人类主流文明体系,必定也得利于本身的教派特质。所以说伊斯兰教的壮大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

话分两头,先说其偶然因素。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50:伊斯兰系列之诞生与崛起》一文中,作者曾经介绍过穆罕默德创教时期地缘特点和时代背景。

位于西边占据了东地中海与小亚细亚半岛的东罗马帝国与占据中西亚区域的萨珊波斯帝国,由于两国之前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使得起于地中海,途径小亚细亚,再经过两河流域最后到达东方的陆上贸易通道被阻断,商人们没办法只能另辟蹊径,最终开辟出由东地中海出发——过西奈半岛——辗转红海沿岸低地——最终到达东方的替代商路。

贸易通道的变迁,给阿拉伯半岛西侧的红海沿岸低地带来了历史机遇。红海沿岸低地从一处弱小的地缘板块,摇身变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主干道和中转枢纽。功能的改变,给该区域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从早期的农牧混杂的生产方式,迅速转为商业贸易的生产方式。最终在商业利益和文化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诞生了独立的伊斯兰文明。

商业贸易的力量,使得红海沿岸低地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另外商品贸易自带交流属性,加强了各区域的连通属性,最终打破了红海沿岸长期各自为政的政治格局。

早期的红海地缘政治格局,以南边的麦加和北边的麦地那为核心,总体上两大核心南北对峙。而在两大核心之外,还有众多部落各自称王。总体上非常散乱。

造成这样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地缘结构的阻隔和经济模式单一。我们介绍过红海沿岸低地由北至南呈现长条状分布,各部分之前由于交通阻隔原因交流极为不畅,仅有的交流也只局限于附近相隔不远的地区,这样就导致分化的危机天然存在。另外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传统的红海沿岸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牧业的特点就是受局限性小,不需要过多的交流就能自给自足,所以统不统一对于农牧业发展意义不大。

商业模式却明显有别于农牧业模式。商业模式利益的创造是通过商品流通的方式来实现的。为了保障商业贸易交流顺畅,在政治层面上的阻隔就必须消除,那么藩篱的覆灭就不可避免。当商业贸易中获取的利益,远超传统农牧业后,红海沿岸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整合便自然发生。所以说红海沿岸低地属于典型的利益驱动政治模式。

当红海沿岸低地实现整合后,区内的阿拉伯人势力,以及伊斯兰文明体系,已经无法再满足于仅仅只是原本的这块区域,对外扩张不可避免。借助强大的综合实力很快夺取了阿拉伯半岛中部和南部的荒漠地区。以两河流域为核心的新月沃地就成了他们下一个将要夺取的目标,最后再是伊朗高原。

崛起于沙漠之中的伊斯兰,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性宗教?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序。

首先,阿拉伯人借助于商业贸易红利壮大了自身实力,完成了内部整合,加强了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由于伊斯兰教的崛起,使得他们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当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足够强大之时,对外扩张不可避免。

同时伊斯兰独特的文明特性,对外扩张也是它无法逃避的命运。我们知道伊斯兰文明体系由商业贸易催生,所以为了更大程度的赚取商业利益,伊斯兰文明体系的外侵就不可避免,二者本就是相辅相成。

对伊斯兰教派和阿拉伯商人而言,商业利益要做到最大化,逃不过以下两点关键要素:第一,开拓出更加便捷,性价比更高的商路;第二,破除藩篱阻碍,将商路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云石君之前说过,红海沿岸低地因为商路变迁而得利,那么红海沿岸低地之所以野鸡变凤凰,完全是因为传统商路因战乱受阻。换句话说,它不过是替代品而已。如果没有战乱,途径小亚细亚至新月沃地的传统商路,具备了更高的性价比。

虽然阿拉伯和伊斯兰由红海沿岸低地孕育而出,但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是保证自己长久不衰。商人们必须得将传统商路掌握在手中;所以,不管是出于发展还是自保的目的,都决定了他们必须一路向北。否则指不定某个时候东罗马与萨珊两国休战,传统商路一旦恢复畅通,那阿拉伯民族用不了多久就会回到原点,伊斯兰文明的火光也会逐渐熄灭。

基于这种历史背景,掌控了中西亚核心板块的萨珊波斯王朝,就成了阿拉伯游牧军事力量的主要进攻对象。

历史早期,新月沃地和伊朗高原都有波斯人占据,而阿拉伯人只能蛰伏于那些荒漠绿洲。两者之间的地缘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在历史长河中,中西亚地区一直是由波斯人统领,阿拉伯人长期遭受压制。即使在某个时间段波斯民族实力衰落,还有来自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力量视机而动,其中的希腊、马其顿、罗马帝国等都扮演过此等角色。所以说,即使没了波斯人,还有东欧人,不管怎么排也轮不到成天潜伏于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捡便宜。

但现今,波斯萨珊王朝和东罗马帝国两大地缘势力交战多年,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落得两败俱伤;而阿拉伯人却视机而动,抢占了新的商路通道,凭借商路贸易的利益壮大实力。此消彼长之下,阿拉伯人仿佛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此后的时间里不仅消灭了萨珊波斯王朝,还对东罗马帝国进行了强而有力的压制,并从东罗马帝国手中夺回了自己早先失去的地盘,甚至还抢占了部分东罗马帝国的地盘。

这天上掉馅饼的机遇就是历史的偶然性。

当然事情的发生除了偶然因素,还有其必然因素。

以前波斯和欧洲人已经在西亚对峙了将近千年的时间,即使二者你来我往,不可开交。阿拉伯人也没能从中捡到任何便宜,那为什么现在阿拉伯人可以?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前后差异。

中世纪的人类,社会形态主要以农耕形式为主。欧亚大陆进入文明社会普遍已经保有千余年时间。逐步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帮助人类更加方便克服自然力量的束缚。换句话说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更加便捷,从而降低了商品贸易中的流通成本;第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财富总量越来越多,平民百姓也变得更加富足。这反应在商业贸易中就是人们更有欲望和能力去消费来自其他地区的稀有货物。

所以不断降低的商业成本,反之不断增加的商业需求,那么商业贸易的利润就会大幅提高。正因为丰厚利益的驱使,商人们才愿意开通红海沿岸的新商路。阿拉伯人也趁机从商业贸易去截取充足的养分,滋养了自身,最后才拥有取代波斯,驱逐东罗马的强大实力。

而在商业兴起之前,商业所蕴含的能量远远不够,所以不管欧洲和波斯打得不可开交,阿拉伯人也没办法从中截取哪怕丁点的利益,所以不管二者谁胜谁负阿拉伯民族只能屈居下位者,最后老老实实的待在沙漠中。

言而总之,阿拉伯的崛起得利于商业价值的提升,最后助他破除欧洲和波斯的长期垄断地位,最终成为中西亚的王者。

而且,这种新崛起的王者,在物质基础上与之前的截然不同。

崛起于沙漠之中的伊斯兰,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性宗教?

就这样,横跨欧亚非的超级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就此诞生。当然,限于地缘关系和综合实力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印度、欧洲这三个亚欧大陆上最重要的农耕文明没有被阿拉伯帝国征服。但阿拉伯帝国却掌握了这三大文明相互之间的交流通道。所以说,虽然在中世纪时期三大文明依然能保留良好的内部经济文化交流,但想要扩展对外交流却只能征求阿拉伯的意愿。

即使在今天,贸易渠道依然是商业中最重要的环节。阿拉伯垄断了中世纪其他文明间商业贸易的重要渠道,仅此一项收益,就足够帮助阿拉伯民族铸就辉煌!

阿拉伯人的辉煌,也为伊斯兰成长壮大为世界级宗教提供了天赐良机。

伊斯兰与阿拉伯的关系就是伴生关系,有了阿拉伯人才有了伊斯兰教,所以说作为阿拉伯民族的原生文明体系,伊斯兰必然能赢得阿拉伯人的尊奉。所以说伊斯兰随着阿拉伯的崛起同时崛起,但事情肯定不止这么简单,伊斯兰必定有其独特之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蒙古帝国。蒙古帝国乃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一个规模空前的超级军事大帝国,疆域最广时同样横跨欧亚非,和阿拉伯帝国不分伯仲。但蒙古的原生文明体系却远远不及本国的军事力量强度,即使是最强盛时期依然没有普及。南下并入中原的蒙古人,最终被中国文化同化,向西进入中亚的蒙古人最后纷纷伊斯兰化,蒙古文化最终凋零。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文明体系终究离不开现实利益。蒙古人信奉的宗教体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所能适用的也只有蒙古高原这个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特殊区域,所以自然而然带有落后性和局限性。一旦迁移到其他地区,蒙古文化就无法再适用于当地现实情况,同时也没办法相助蒙古政权继续维持统治,所以最终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

说完了蒙古,相信读者朋友们就能很好的理解伊斯兰教的成功理由。伊斯兰和蒙古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由商业催生出来,商业基因特点显著。同时,早期的红海沿岸低地仍然带有农牧特性,独特的地缘环境促使伊斯兰对多种文明体系都具备一定的兼容性。

如此说来时期就简单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本身就是依赖于商业模式的运作,所以为了保证阿拉伯的经久不衰,必须要有一个商业基因极强的文明体系为之服务。另一方面,阿拉伯新掌握的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仍然以农牧业混杂的生活生产方式为主。所以伊斯兰商业为主,农牧混杂为辅的独特文明形态,完全是为阿拉伯以及阿拉伯帝国控制的北非、中西亚地区量身打造,契合程度相当之高。如此一来,阿拉伯不但不会抛弃自家文明体系,反而还会极力相助。

这种意识形态体系和物质基础的高度融合,使伊斯兰在阿拉伯帝国的政治扶持下迅速壮大,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并肩于基督教和儒家,成为早期历史中三大主流文明体系之一。

阿拉伯尊奉伊斯兰为国教,以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帝国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保障。但是,事与愿违,这样的格局并未持续太久。两百多年后,阿拉伯帝国衰落,随后兴起的突厥人、波斯人以及蒙古人乘机而入,伊斯兰世界最终未能逃过四分五裂的命运,并且再未统一。

看似牢不可破的伊斯兰世界,为何会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我们将在下一节中继续分析。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50章——伊斯兰特别篇之第2节。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标签: 伊斯兰教信奉的神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