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很多的古代励志名人故事,比如说我们很熟悉的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等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熟悉这些故事的内容,却并不了解故事主人公的生平,有些故事甚至都不知道主人公是谁。
比如说悬梁刺股的主人公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一定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这篇文章我们要讲一个同样耳熟能详的故事——凿壁偷光,以及凿壁偷光的主人公西汉时期丞相——匡衡。
儿时典故凿壁偷光,教会我们刻苦学习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一定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匡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是匡衡一直很渴望读书学习,却没有钱可以支持他读书。后来一个好心的亲戚看到了匡衡读书的渴望,就教他识字,匡衡也终于有了认字的能力。
那个时候书是很贵重的东西,一般有书的都是有钱人家,他们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书借给别人。匡衡为了借到书,他去帮别人种庄稼,为别人做工,但是不要钱,只是希望可以借书看。
就这样匡衡一直靠着给别人干活借书来读。时间一长,匡衡就发现能读书的时间很短,读完一本书往往就需要好多天。
匡衡的家里穷,买不起煤油灯,晚上又没办法点灯读书,这让匡衡陷入了困境。有一天晚上,匡衡正躺在床上温习白天度过的内容,突然发现东边的墙上透过来了一道光。他过去一看,原来是隔壁邻居家的光透过了墙缝。
匡衡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拿出了自己的小刀,把墙缝扣大了一些,让更多的光可以透过来。就这样匡衡就可以照着这些光晚上读书了,这个为人们传诵的故事就是“凿壁偷光”。
匡衡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他热爱读书、刻苦学习的一面,虽然家里条件很差,甚至连灯都没有,只能凿墙用微弱的光来读书,但是即便这样,匡衡还是不停地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教导孩子认真读书的必备故事之一,我们也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认真读书、学习的人。
凿壁偷光的那个孩子长大后是什么结局?故事的主人公匡衡后来成为了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
匡衡年轻时就曾经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所以他对于《诗经》的认识和见解是非常深刻的,逐渐匡衡就因为说《诗经》而获得了很大的名气,很多的儒生都以他说的《诗经》为自己学习的方向。
汉朝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本经典的其中之一,才可以参加考试,考完后按照考试的成绩授予学子们相应的官职。
匡衡起初的考试经历并没有特别的顺利。但是因为对《诗经》的理解深刻,当时的经学家们对他甚是推崇,就连太子,之后的汉元帝也很尊重匡衡。
汉元帝即位之后,立刻提拔了匡衡,匡衡更是尽忠义,远离奸佞小人,得到了汉元帝的赏识。匡衡本身就是一个温润贤良之人,他教化百姓,在官员中践行礼让之风,为他自己赢得了好的口碑。
在之后的几年中,匡衡成为了天子近臣,汉元帝喜好《诗经》,所以对匡衡是最为赞赏,匡衡的官职也是累迁至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成为了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朝中政治。
匡衡成为近臣之后,常用《诗经》中的道理来处理政务,他的很多主张都得到了元帝和成帝的支持,在匡衡的治理下,社会上尊崇儒术的风气更烈,汉室对百姓的统治也就更加牢固。
汉元帝晚年,非常宠信宦官石显,他仗着皇帝的喜爱,结党营私,贪污腐败,但是却深得皇帝信任,还蛊惑皇帝剥削百姓,但此时的匡衡并没有站出来指责石显。
后来成帝即位,匡衡立即上书请求弹劾石显及其党派,并痛陈其罪行。但这也为匡衡晚年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匡衡晚年的时候,利用地图的错漏,非法圈占国家土地四万多亩。后来匡衡的儿子匡昌醉酒杀人,被下狱,结果匡昌的弟弟和他的朋友竟然想公然劫狱,事情败露。
这时候石显的残余势力趁机翻出匡衡强占土地的劣行,众人因此上书弹劾匡衡,使得匡衡被贬为庶人,返回了家乡,不久就病逝了。
结局悲惨的匡衡,儿时故事带来的深刻影响通过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小时候的匡衡在读书方面的勤奋。为官后也因为学识渊博,深得皇帝的赞赏,可以说是因为勤奋好学而官运亨通的代表。
但是却贪心不足,贪图国家土地,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辱没了自己的名声。更有人戏称“小时偷光,老时偷地”。
当然,我们还是要从故事中看到好的一面,匡衡坚持不懈,不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求,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越是在优越的环境下,越应该保持本心,匡衡的结局也是对我们的警醒,要多行善事,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贫穷也不是失败的借口,优越的环境中不一定会造就优越的人,艰苦的环境中也可以人才辈出。通过对凿壁偷光故事的重温和对匡衡一生的了解,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标签: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