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无病吃药,吃出来时代之病,岂知医圣发明它只为扶正祛寒

爱百科 177 0

  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才华横溢,能力超群,深受曹操曹丕父子的器重。可惜,刚界不惑,他就英年早逝。在葬礼上,世子曹丕悲伤不已,无以言表。忽然,他想起了什么,于是领着群臣一起呱呱呱地学起了驴叫。他们这样做,一点也不荒唐:曹丕觉得,唯有此举,方能表达对王粲无尽的哀思,因为王粲生前就有这个嗜好。其实,王粲本来可以延年益寿,只怪他当年不听医圣张仲景的话,没能早早地祛除大风病的根儿。那时候,王粲二十来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前途无量。他遇到了张仲景,后者冷眼观瞧后,留下几句话:你已露病态,须服用五石散。否则,四十岁时你就会眉毛脱落,不治而亡。年轻气盛的王粲不以为意,把医嘱当作了耳旁风。孰料,一语成谶,成了千古憾事。

魏晋名士无病吃药,吃出来时代之病,岂知医圣发明它只为扶正祛寒

  张仲景向王粲推荐“五石散”,那是有道理、有依据的。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的机体受到外气影响时,需要调整扶正。若是正气不敌邪气,就可能感染风寒之症:患者哆哆嗦嗦,寒冷难耐,急需用热力祛寒。对症下药,张仲景发明了五石散。固本强身,祛寒扶正,这是医圣张仲景发明五石散的本意。在那个时代,五石散可是祛寒的特效药,也是奢侈药,更是副作用极大的药。它的原料是5种矿物质——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里面含有大量的硫磺等有毒物质。患者吃上之后,在逼出体内寒气、症状慢慢消失的同时,脸色迅速变红,身体急剧发热,后背大汗淋漓,脑海出现幻觉——这情景是平素感受不到的。在采矿、冶炼和萃取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这味硫磺含量极高的药品成本极高,动辄耗费成千上万的钱,是一般人服用不起的。

  按常理,有病才吃药,无病不吃药。更何况凡是药都有毒性,而且药品价格都不低,所以,对待服药,本应该慎之又慎。可是,就有那么一个时代,文人雅士不管有病没病,有钱没钱,都攀比着,争着服食五石散。一时间,吃毒药居然成为时尚,居然成了“魏晋风流”的标志之一。三国曹魏时文坛领袖、著名大臣何晏开了服食五石散的先河,他的服后感言就是”神明开朗“,于是就有众多人的追随效仿。王粲的族孙王弼据说也服药,在创造了一系列美妙幻觉后,他提出了“贵无论”——追求虚无与追求幻觉有点关系。王羲之热衷服药,被蒸腾的药力驱动着,他遍访名山,找寻药石——他能成为书圣,恐怕也得益于五石散带来的奇幻吧。

魏晋名士无病吃药,吃出来时代之病,岂知医圣发明它只为扶正祛寒

  魏晋的名士们吃药,那是很讲究的。要知道,五石散下肚之后,不同于饮美酒,吃美食,那种感觉很不好,甚至有些让人有种恐怖感。药里面的毒性发作,服药人毛发竖直,心惊胆寒,身体立刻涌动出大量的热能。热能之大,令服药人情不自禁地手指舞之,足之蹈之。千万不要觉得这样的情形很有趣,那是要让人受煎熬的。此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及实地把毒力和热力散发掉,否则会危及健康甚至生命——这个程序叫作“散发”。散发的人需要不停地走动,呼哧呼哧地走动,一边走一边挥发热气,身体一点点地由热变凉。散发时,对服药着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严苛的要求:要穿厚实的衣服,保证身体的温暖;要吃冷食,因此五石散也叫“寒食散”;要住在封闭较好、尽量恒温的房间,以防邪气侵扰;要尽可能多走动,晋人称之为“行散”。洗澡吗,要洗冷水浴,即使在三九天也必须如此。唯有喝酒,必须喝温酒,酒烫了之后,才能喝。中国古代地图之王裴秀,就是因为服药后不慎喝冷了酒而丧命的。由此来看,服药是一项贵族运动,这药一般人吃不起,也享用不起。

  服用五石散之前的名士们,一个个温文尔雅;服用之后,一个个丑态百出的——你想想,他们可是吃的毒药,药力之大,可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啊!服了药以后要保温,必须穿上宽大的衣服。衣服不能辑边,否则会擦伤皮肤。那时代的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于是就给虮子虱子留下繁衍生息的空间。从此后,虱子时时刻刻地慰藉着主人,温暖着主人,刺激着主人,扰恼着主人,气得主人失态,以致于逮住虱子时怒发冲冠,恨不得一口吃掉它。想来想去,吃掉它太便宜了它,还是放在牙缝里挤碎它才解恨。于是,主人与虱子间,就留下了满是爱恨情仇的“扪虱”佳话。有的人药性上来,不能自已,看到一只张扬的苍蝇,以为是跟自己作对,于是就怒不可遏,大喝一声,拔出长剑,满屋里追杀它,吓得来客一个个趴在地上,战战兢兢。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吃了五石散,在家里无法行散,于是就脱掉衣服来饮酒。有人批判他,如此裸体,成何体统?他倒打一耙,我以天地为屋子,屋子为衣服,你怎么钻进我的衣服里了?服用五石散后,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是,脾气暴躁,喜怒无常,为官者任意处置公务,帝王者随性杀戮,朝廷上下一片混乱,人人自危……种种后果,怵目惊心。

魏晋名士无病吃药,吃出来时代之病,岂知医圣发明它只为扶正祛寒

  由此看,名士服用五石散,本就是一个时代病,是畸形社会的标志。可是,前有众名士乐此不疲,后有跟风者趋之若鹜,如此浩浩荡荡之势,带坏了社会风气。那个时代里,五石散价格不菲,服药时还需要佐以高档之酒,这些远不是普通人能享用得起的。然而,因为服药是上流社会的标志,一些人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摆出个服药行散的样子来。一般而言,服药人喝下了五石散,肚子里热浪滚滚,煎熬不已,不得不摇头晃脑。受不了的时候,甚至倒在路旁,引来众人围观。服药人往往不以为耻,反倒捻出一个新概念“石发”来。于是就有人效尤,扑通一下,在路旁躺下。他原是又热又饿而倒下,可是众人围观时,他却故作姿态,欣喜若狂:我石发了!我石发了!。好事者不信,穷追不舍,倒地者又续编出瞎话,自我解嘲:我在米市上买米,挑出块石头来,于是一口吃掉了它。

魏晋名士无病吃药,吃出来时代之病,岂知医圣发明它只为扶正祛寒

  全民服用五石散,是一种时弊,是堕落时代之病。它盛行于魏晋时代,是一种末世奇观,其产生的背景与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其一,作为一种致幻剂,五石散满足了一些人摆脱现实苦难、麻醉心灵、追求快感的需求。世事无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种种艰险,历历在目,无以摆脱,无以挣扎。何以解忧,唯有五石散。终日沉浸在幻觉中,很多人也忘却了身世处境和社会责任。其二,作为一味猛药,五石散激发了一些人追求强身健体、长生不老的欲望。天师道提倡五石散,信徒普遍服药,只为无病无灾、延年益寿。其三,作为一种兴奋剂,五石散可以满足一些人的饱暖淫欲。何晏服用五石散,一是为美化容颜,以取悦于美颜女子,结果是小脸越来越白,越来越嫩;二是为其纵欲之用,满足荒淫的需求。在那个时代,文人雅士带了一个坏头,引领着全社会走向邪路,腐朽堕落,不能自拔,最后葬送掉一切。服药的曹魏灭亡了,江山送给了司马氏;服药的西晋灭亡了,留下一个八王之乱;服药的东晋灭亡了,宋武帝坐收渔利……

魏晋名士无病吃药,吃出来时代之病,岂知医圣发明它只为扶正祛寒

  一味救死扶伤的良药,居然成了一个社会衰亡的催化剂,这绝对不是发明者的初衷。医者仁心,扶正祛寒,只是他美好的愿望。张仲景纵有万般高明的医术,又怎么能救治了千疮百孔、无可救药的魏晋六朝呢?五石散成了历史的记忆,五石散的教训则是需要后世之人汲取、牢记。

标签: 医圣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