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兰生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入朝参战的第34天便牺牲了,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6位亲人。为了毛主席的身体健康,党中央曾经有意对他隐瞒毛岸英不幸牺牲的噩耗。
1951年1月2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之后,周恩来才决定将志愿军司令部1950年11月25日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的电报送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长叹了一声之后说:“牺牲烈士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话虽这么说,实际打击则不小。此时,毛泽东流露出有下乡休息之意。他想离开北京,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集中一段时间去编选《毛泽东选集》,他想在工作与休息的时光流逝中慢慢淡忘丧子之痛。
毛泽东把中央警卫处处长汪东兴叫来,对他说:“搞‘毛选’,在北京事情太多,要找个地方,集中精力搞出来。‘毛选’现在中国需要,苏联也催着要,要集中突击一下。要找个地方,离北京不要太远,不准占老百姓的房子,也不要住招待所。”汪东兴提出了天津、张家口、石家庄这3个地方,主席最后选择去石家庄,说在修养期间专心修改《毛泽东选集》1—3卷。
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期间,斯大林向毛泽东建议,为了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经验,应该把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写的著作和文件编辑出版。毛泽东表示自己正有此意,并提出希望斯大林派一位理论水平高的人帮助完成这项工作。斯大林立即答应派苏联著名的哲学家、理论家尤金来华,帮助整理编辑毛泽东著作。
1950年春毛泽东访苏归国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刘少奇任主任,主要成员有陈伯达、田家英、胡乔木,以及斯大林派来的顾问尤金、苏联驻华使馆翻译费德林等。随后,委员会立即开展《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些解放区就出版了几种毛泽东著作集,但这些选集,都不是经过中央正式批准的,也都未经毛泽东本人审阅。随着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由中共中央正式编辑出版一部《毛泽东选集》便提上了日程。《毛选》的编辑工作,在西柏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毛泽东进驻北平以后,继续抓紧进行。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毛泽东日理万机,有不少稿件因他没有时间审定而无法定稿,只在选稿和确定篇目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
按照“离北京不要太远,不准占老百姓的房子,也不要住招待所”这3条标准,汪东兴最后选中了石家庄西郊的一所保育院,毛泽东表示满意。1951年2月28日接近黄昏的时候,警卫、医生等四五十人跟随主席从清华园乘专列去石家庄,同行的还有主席的3位‘笔杆子’——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
到达石家庄后,住进了事先选好的一所保育院。这是一个宽敞的院落。当时,石家庄天气还比较寒冷,时任中办行政处副处长田畴先期抵达,与时任石家庄市长臧伯平查看房屋,并临时安排安装了暖气。
这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二次离开北京(第一次是去苏联访问),在外地关起门来可以潜心修改和选编《毛泽东选集》,这样就躲开了面对毛岸英的遗孀、自己的儿媳刘思齐。毛泽东想用勤奋的工作消减自己对爱子的思念。
毛泽东入住后,与石家庄保育院一墙之隔的小白楼成了警卫值班室和电话总机房。当时的“小白楼”和保育院周围还十分荒凉,举目皆是老百姓的庄稼和菜地。
小白楼与保育院的平房院落,中间有一道短墙相隔,将整个院落隔成了南北两个小院。毛泽东住在北院,办公室的墙上还挂有朝鲜战争作战地图,表面上他是在这里“休养”,其实还经常研究、指导朝鲜战争。
毛泽东的作息时间同在北京时一样,一般早上8时左右睡下,下午三四点起床,然后工作,《毛选》的编辑工作,从头到尾都是毛泽东亲自做的。在青砖红瓦房中,他参加选稿和确定篇目,对大部分文章进行精心修改和校订,并为一部分文章写了题解和注释。这些修改,绝大部分是文字性的,也有少量属于内容方面的。毛泽东选稿极为严格,许多原来认为不太满意的文稿虽几经修改,反复审阅,但最后还是未能入选。在审定过的文稿中有30多篇批上了“此件不用”、“此件不收”、“不用不收”等字样。
收入“毛选”的著作,都是毛泽东自己写的。仅有少数几篇讲话是别人根据他的讲话记录整理后又经他本人修改定稿的。毛泽东曾说:“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写。只是有病的时候,我口讲,别人给我写。……文章要别人写是很危险的。那时批判国民党的许多文章,新华社发的,都是我自己写的。”
毛泽东在石家庄休养期间,正值进行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他身在石家庄,却时刻注意着朝鲜战局的一举一动。此外,毛泽东还一直关注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等。他并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摆脱出来,除了编《毛选》,毛泽东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来信和文件,有时还和从外地赶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谈,在石家庄还接见过外国客人。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他常到院中散步,或与身边的工作人员玩玩扑克和麻将,有时还对着空旷的院子唱几句京剧和湖南花鼓戏,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1951年4月27日下午,毛泽东结束在石家庄的“休养”,回到北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编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1951年4月毛泽东离开小白楼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小白楼一直是石家庄市委接待中央领导的秘密场所,市委的一些重要会议也曾在此召开。这时,“小白楼”便成了保育院的隐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曾住过的保育院小院被拆除,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是一幢二层小楼,变身为白楼宾馆一号楼(贵宾楼),成为河北省委对外接待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上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来河北或石家庄视察工作时下榻白楼宾馆。
白楼宾馆后因发展扩建被拆掉重建,落成的宾馆更名为太行国宾馆,2011年元旦投入使用。这里曾是《毛泽东选集》前3卷的编选地,如果说西柏坡是新中国从这里走出来的标志,那么,小白楼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确定的重要纪念地,现在已经找不到一点小白楼的踪影。从小白楼到白楼宾馆,再到太行国宾馆,有关小白楼的记忆离人们渐行渐远……
(上图):《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竖排版一版六印。
1951年10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首批《毛选》第一卷总发行量为有106万册。因供不应求,实际发行数量会超过这个数字。
关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有一件鲜为人知的轶事:1951年11月1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闭幕,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宴请全体代表,毛泽东与大家共进晚餐。在会议闭幕前夕,27岁的“毛泽东号”机车第三任司机长、全国劳动模范、列席代表郭树德,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接见时,毛泽东和郭树德亲切握手,并说“你回去向工人同志们问好”。
晚宴之前,郭树德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于是被全国总工会的领导引到了一号桌。郭树德坐下后,蓦然看到桌子上摆着“毛泽东”的席卡,他不敢相信眼前的现实,但席卡的位置明白无误地告诉他,他与毛泽东同桌,就坐在毛泽东对面。顿时,激动的泪水充溢在郭树德的眼眶中。
不久,在全体代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走进宴会厅。在随即的宴会中,坐在毛泽东对面的郭树德几乎没有动过筷子,他的眼神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毛泽东。
郭树德口袋里装着一册新发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他想请毛泽东签个名,可不知如何开口,只是怔怔地激动地看着毛主席。坐在对面的毛泽东可能是认出了曾经接见过的郭树德,他放下筷子,主动朝这位火车司机的方向走来。郭树德赶紧站起身来,拿出崭新的《毛泽东选集》,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递给毛泽东,说:“主席,我想请您签个字。”
毛泽东微笑着从秘书手中拿过钢笔,欣然在扉页签上了“毛泽东”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郭树德手捧着这本有着毛泽东签名的书,激动万分。
这是唯一一本有毛泽东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也是郭树德所在的“毛泽东号”机车组的传家宝。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被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文物永久收藏。
这一件领袖签名的轶事,反映了人民领袖平易近人的亲民风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毛泽东选集》的重视和珍爱。
(上图):《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竖排版一版一印。
1952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全国总印数达150万册,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分别从北京、上海、长春3处批发。新华书店各总分店和分、支店都成立了《毛选》发行小组,由经理任组长,领导发行工作,沈阳市两天内就售出9089册。
(上图):《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竖排版一版一印。
1953年2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总结第一、第二卷的发行经验,以确保第三卷在各地的如期发行。新华书店为了做好第三卷的发行工作,特地在该卷发行前召开各专区(市)支店经理会议,总结第一、第二卷的发行经验,以确保第三卷在各地的如期发行。
(上图):《毛泽东选集》竖排版第一版一至三卷。
3卷《毛泽东选集》包括了毛泽东从1925年12月到1945年8月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它们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
《毛泽东选集》前三卷出版后,毛泽东非常重视第四卷的编辑工作。1960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广州开始审定《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全部正文。从1 月27日到3月6日,毛泽东差不多每天都到鸡颈坑(广州郊区的一处别墅)审读第四卷文稿。第四卷的编辑工作,不像前三卷那样由毛泽东亲自动手做编辑工作,而是在别人编好之后,由他主持通读定稿。他逐篇仔细审读,有时顺手改几个字。他还增加了几篇文稿,都是为新华社写的评论和中共发言人的谈话。
《毛选》第四卷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它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记录,反映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所向披靡的革命威势。毛泽东对这一卷选集特别偏爱。他曾说:“一、二、三卷我都没有多大兴趣,只有个别的篇章我还愿意再看,这个第四卷我有兴趣。那时候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不如此,不足以对付我们这位委员长。”
《毛选》第四卷的文章,不仅内容重、思想深邃,从文字上说也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艺术性。既有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还有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幽默、讽刺,刚柔相济,情文并茂,充分表现了毛泽东特有的文风。
(上图):《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竖排版1版4印。
《毛选》第四卷于1960年9月出版,虽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但人们学习它的热情依然非常高涨。至此,《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作为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最重要著作的结集,全部完成。历时10年之久的《毛选》四卷本编辑出版工程大功告成。
此后,陆续发现它从正文到注释都有一些错误之处。正文方面,主要是某些史实有误,某些词语不够准确和一些错漏字;题解和注释中,除了有些史实不准确外,还有一些提法不尽恰当。为了集中解决这些问题,经毛泽东同意,1962年8月由田家英主持,抽调了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的几位同志,开始进行第一版的注释修订工作。相继有20多人参加了全部校订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这项工作被迫中断。
“毛选四卷”出齐以后,不少人建议毛泽东接着出第五卷。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著作,已经经过了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而之后的著作还不像之前的著作那样经过检验,所以,他不愿意仓促出版之后的著作。
(上图):《毛泽东选集》横排版文革版本。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出版毛泽东著作成为全国出版部门的首要任务。据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1968年年初统计,1967年全国900多家印刷厂中有181家承担《毛选》印制任务,共计投印《毛选》(一至四卷)一亿零六百一十八万部,实际出书三亿六千八百四十四万册(折合9211万部)。
(上图):《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横排版1版1印。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并于1977年4月正式向全国发行,内容包括1949年9月至1957年的著作70篇。因书中有些提法不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经中央批准,新闻出版总署于1982年4月10日通知停售。
1990年5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修订《毛选》一至四卷第一版,在建党70周年出第二版的报告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
(上图):《毛泽东选集》横排版2版2印。
1991年7月1日,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毛选》四卷本第二版正式出版发行。该修订本是在20世纪6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史料收集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对注释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增补。
(上图):新中国各时期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
据目前可知的资料统计,《毛泽东选集》在海内外共有八十四种不同文字的八千三百多种不同版本,至今尚无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将其收集齐全。
从1951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至今,时光已经整整七十年了,毛泽东参与创建的中国共产党至今亦已整整一百年了,没有毛泽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否定了毛泽东思想,现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将随之坍塌,而所谓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成为没有基础的空谈。
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著作家,他不赞成出他的全集,却愿意把他认为最重要的著作,亲自编辑、修改、校订,交给读者,传至后世。因此,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载体的《毛泽东选集》值得我们版本收藏和研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赋诗一首: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毛泽东,
有一部宝书叫《毛泽东选集》,
里面有无尽的宝藏。
白皮封面掩盖不住红色的光芒,
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图腾红!
从井冈山到延安,再到西柏坡,
一直到登上天安门,
《毛选》指引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天安门是检阅台,
检阅前三十年后三十年,
中国共产党行军了一百年。
谁能知道——
这些汗渍斑斑的《选集》,
经过多少人的翻阅?
主席思想走进多少人的心中?
我知道——
是革命者薪火传承的汗渍,
这是工农兵艰苦奋斗的汗渍,
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汗渍。
今天,你捧读的或是精装版《毛选》,
但是,我们还要收藏好旧版《毛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远。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
40、50、60、70、80、90后,
接力到了00后的新一代,
翻阅雄文五卷,
唱响国际歌一曲,
革命者始终坚信,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
图片中的《毛泽东选集》均为作者珍藏。
标签: 国际歌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