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爱百科 91 0

一直以来,历史上流传着“唐朝人吃隋朝人的粮食”的说法,这一说法,主要和一段历史记载相关: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谈治国与民生之道时,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了这么一句话:

也正是史书上记载的这么一段由唐太宗李世民亲口所说的话,因此,历来不少人认为,唐朝人吃的是隋朝的粮食。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那么,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毕竟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看似是个统一的王朝,但却是个更为短命的王朝,王朝持续的时间(581年~618年)仅仅为三十七年,如此短命的王朝,它积攒的粮食,怎么能够唐朝人吃上五六十年呢?隋朝哪来的那么多粮食呢?这种说法似乎十分的靠不住,可毕竟那是唐太宗李世民亲口所说,谁又能够不信呢?

隋朝末年蓄积粮食究竟够不够唐朝人吃五六十年?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它之所以特殊,是在于它虽然短命,仅有三十七年的国祚,而它所迅速创造起的巨额财富,却为后世膜拜。甚至,以至于到了后来的唐朝“贞观之治”时期,宇文泰来唐时看到的唐朝盛景,都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番所谓的“盛景”,依然无法和隋朝媲美。由此,我们不难想象隋朝之富庶在历史上的真实盛况。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对于隋朝的富庶,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唐朝之所以毫不逊色地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极盛之世,由隋朝积蓄的坚实的财富根基功不可没。这一观点,通过唐朝初年,即隋朝灭亡20年后的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监察御史马周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一句话也可以窥其端倪: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隋朝已经灭亡20年,隋文帝已去世33年,而由隋朝蓄积下来的钱粮,一直都还没有用尽。可见,隋朝之富庶,对大唐盛世开拓之功,莫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当然,提到隋朝的富庶,最为丰盛的莫过于粮食。文章开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的对话,便是很好的例证。可在众人的印象中,隋朝短命,他又是如何积聚起如此丰盛的粮食资源的呢?其实,王朝短命并不见得是因为“国穷”,如果开国君王治理有方,或者政策得力,“富国”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他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杨坚被排在82位!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提及隋文帝的一生,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分裂长达300年的局面,最终完成全国一统,并于581年建立大隋王朝。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他立志图强,锐意改革,政绩赫赫,一度创下“开皇之治”的繁荣盛世局面。只可惜,隋文帝一世英明,却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选错了人,在他的晚年,他不该变得多疑,不但杀害功臣,而且还听信谗言,废黜太子杨勇,改立爱挥霍国财的晋王杨广为太子,从而为隋朝的二代便亡国埋下了祸根。

在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如北击匈奴,使得东亚局势趋于稳定,使得中断百年的汉文化得以恢复,为游牧及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莫缘可汗”。此外,开创影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官制,创立科举制,修订《开皇律》,而且修建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大兴城,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稳定民生,蓄积粮食,隋文帝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在积聚隋朝粮食库存方面,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个人厉行节俭,以身作则,减少铺张浪费之风。隋文帝杨坚深知“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之道,他首先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之风。在他统治时期,宫里的妃妾不可佩戴美丽的装饰,如果实在要装饰一番,规定只能用铜铁骨,而不可用金玉。而且在穿衣打扮上,一般人也只能用布帛。在防止贪腐之风上,隋文帝在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时,曾因此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

也正是因为隋文帝这种以身作则的节俭之风,因此,从官员到民间,铺张浪费之风大肆收敛,使得人民负担减轻不少,这也使得国家节约了不少钱粮的无故消耗。

隋朝“均田令”的颁布:耕地面积广泛增加,政府开支负担减低为了巩固隋朝统治,隋文帝在农业方面进行了改革,那就是延续北魏时期的“均田制”,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但同时,隋朝所实行的“均田制”又有不同北魏时期的特征。

北魏时期,均田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民和地主的土地而制定,主要是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推行。追其深层目的,其实还是为了保护当时已有土地者的既得利益,即北魏时期的世家豪强。而隋朝所实行的均田制,它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民可以得到一定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基本都是政府可以自行支配的土地,比如一些无主的荒地。而这些荒地主要是由于此前天下历经400多年的战乱,一系列的分裂割据,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使得人口大量锐减,所造成的一些田地被荒废的情况。

(1)“均田令”的推行: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颁布“开皇新令”,决定继续实行“均田制”,规定:

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此外,对亲王以下至都督,都给永业田,由100顷到40亩以身份高下多寡不同。

同时,为了保障农民的生产可以正常有序进行,对以往豪强贵族兼并土地的行为,隋文帝也实行了严厉打击。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由于均田制的快速推行,在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时间里,隋朝的耕地面积突破了五千五百万公顷,这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2)“均田令”的补充条款:

为了将政府官僚体系对国库粮食的内耗尽可能降到最低,隋文帝于公元594年(开皇十四年),在原有均田制的基础上,又发了一则规定,对官员均田也作了相应规范,具体要求“

京官、外官均给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以减轻国家负担。一品至五品,毎品以5000亩为差,多者5顷,少者3顷;六品至九品,以50亩为差,到九品为一顷。各级行政机构可耕种一定数额土地,称为公廨(xiè)田,收入可作为办公费用。

这一制度的推行,从一定程度上也给国家的行政开始节约不少。

隋文帝时期,隋朝均田制的推行,不但使得一些原本无地的农民可以有自己足够的土地耕种,也使得隋朝的耕地面积广泛增加,这使得国家在控制更多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方面更加有利。同时对官员的均田,更在无形中降低了官僚机构对国家财富的内涵,从而为国家蓄积更丰富的粮食资源创造了先决条件。

整顿户籍,但随之而来是繁重苛捐杂税的增加隋朝“均田令”的推行,无疑给农民休养生息,国家充盈国库粮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在隋朝粮谷满仓的背后,却是赋税徭役的日益繁重。因为在均田法为老百姓增加耕种土地这一光鲜外表的背后,主要是国家富了起来,而老百姓却为此背上苦不堪言的沉重包袱,即——繁重的苛捐杂税。

首先,均田制下,老百姓需要根据所分土地的多少,甚至原本所分到荒地的多少,进行繁重地租的缴纳。

其次,隋文帝这位号称节俭的皇帝,为了从老百姓那里获得更多的税收,制定了此前比北齐更加严格的户籍制度,按照户籍人口要求老百姓纳税,看似是为了整顿户籍,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在北齐和北周时期,是按户纳税的,当然隋朝也是这样的政策,即按户纳税,而不同的是,比如此前大家是几十个人或者上百人为一户,那么纳税的时候只需交一户的份,而隋文帝却借严查户籍的机会,要求将大家庭打散,规定叔伯兄弟要分家。对于户籍的重新编制,隋文帝规定:

此外,隋文帝还想出一个增加户籍的办法,那就是要求成年男女要早早成婚,不然就要增加缴税数额,而新成家的夫妇还必须另立户籍,成为新的一户。

此外,隋朝对于户籍的整顿,在户籍的统计频次上,也是更加频繁,隋朝时期,对人口的统计,是要一年进行一次,而且要求也十分的严格,要求家中老小都一律要实行登记在册,这就意味着,每年都在增加可能的交税人口。

如此一来,隋朝的户数,迅速扩增,据统计,由开皇初年的三百六十余万户,到平陈的五十万,后又增至八百七十万。而这些突破式增加的户口数,都成为隋朝向百姓“新标”纳取苛捐杂税的合理理由。而由这些经过层层盘剥得来的收入,最终都会归入国库。由此,隋朝“国”不富裕都难。

隋朝粮仓的修建:创造性的发明粮食存储办法在隋朝,为了蓄积大量增加的粮食,隋朝还在各地创新性的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在粮食的蓄积上可供存量都在百万石以上。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另外,根据我国于1969年,在洛阳出土的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其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足可见,在隋朝粮食蓄积的富裕,以及当时国力之强盛。

唐朝人吃隋朝粮50到60年?短命隋朝只37年国祚,哪来这么多粮食?

国家储备极富民极弱,隋朝仅37年国祚败亡的根本隋朝虽然短命,但隋文帝在位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富国之策,虽说一些也弊端不少,特别是后来造成的国富民弱,但不可否认,在发展农业蓄积国之仓廪方面,隋朝的实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几乎都无法超越和企及的,因此对于唐朝人吃隋朝粮食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隋朝统治者在藏富于国方面的历史无可比拟性。

当然文章开头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句“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的话,它真实的用意也不是说隋朝剩余的粮食唐朝人吃了50-60年之多,而是说隋朝重视国家积存却不顾百姓死活,即国富民弱,朝廷享用不尽,天下却民不聊生,因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表面看着富庶的隋朝在用了仅37年的时间就亡国了。

结语: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惨痛教训。隋朝虽然早早灭亡了,但它却留给后来统治者极为深刻的启示:与其藏富于国,不如让人民真正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国富民强的真盛世,当然,最后这种理想状态李世民它吸取前朝教训,自己最后也做到了。

因此至少可以肯定,在李世民“贞观之治”年间国家仓库储存的粮食数量也许没有隋文帝时期更充盈,但论真正的综合国力,全天下的国计民生方面,绝对是要胜过隋朝隋文帝不少的。

『文/东院景明,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标签: 唐朝持续了多少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