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垊想说的是隋朝不仅有隋高祖、隋太祖而且还有隋世祖以及隋世宗呢! 隋文帝就是隋高祖,隋炀帝就是隋世祖,隋武元帝就是隋太祖!只不过,隋太祖杨忠是追尊的,而且隋世祖的儿子隋世宗也是追尊的!而隋朝的国号来源就源自隋太祖!
其实隋朝一开始是随朝的。因为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册封为随国公,封地在今天的湖北的随州。之所以将随朝改为隋朝,是因为杨坚感觉“随”字有“辶”不吉利,就去掉了。可有人就说了,为什么“随”字去了“辶”却多了个“工”字呢?那是因为“随”字的繁体字(正体字)为“隨”啊!
为什么感觉有隋文帝没隋高祖的错觉呢?
因为隋朝之前,历史上都称呼皇帝的谥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汉到南北朝皇帝人人都有谥号(这帝那帝),但庙号(这祖那祖,这宗那宗)必须是雄才大略的明君才有。像汉景帝也是明君,但也没达到获得庙号的标准。可见汉朝的庙号标准之高,这个完全是继承了商朝的优良传统。
到了三国之后,只要不是昏君、亡国之君都有庙号。你像曹魏不仅有庙号,而且还一国三祖(太祖曹操、高祖【《资治通鉴》误作世祖】曹丕、烈祖曹叡)。福垊认为隋朝的一朝三祖可能就是学魏国的。令人搞笑的是魏烈祖竟然是曹叡生前钦定的,还有人活着给自己上庙号的,多不吉利啊。曹叡虽然年轻有为,但年纪轻轻就是驾崩了。在福垊看来,符合曹叡的庙号应该是魏穆宗。福垊在多一句嘴,庙号是称呼死人的,皇帝活着,您要叫的话,可是要灭门的!
那为什么唐朝之后不称呼是谥号了呢?因为在隋朝时都庙号几乎皇帝人人有了,为了突出皇帝的聪明神武,谥号在唐朝后就不断加字,加到清朝都快加到30来个字了。史学界再称呼谥号就非常麻烦,这么多形容词也太难记了。就改称庙号了,庙号一般都是三个字。到了大明后,朱元璋开创了年号的一世一元制,也就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但明英宗是个例外。称呼年号比称呼庙号更简单,就俩字。于是史学界称呼明清的皇帝都是年号。
故而才给人以隋朝皇帝没有隋高祖、隋太祖而只有隋文帝、隋炀帝的错觉。福垊简要地列下隋朝的庙号和谥号。隋太祖武元皇帝杨忠→隋高祖文皇帝杨坚→隋世祖明(闵、炀)皇帝杨广→隋世宗孝成皇帝杨昭(追尊)→恭皇帝杨侑[yòu]→废皇帝杨浩→恭皇帝杨侗。开国之君是高祖,而太祖又是高祖之父的有曹丕、陈霸先、杨坚、李渊和他们的父亲。隋炀帝的“炀”字是李渊给他的,其实好大喜功有志青年的隋炀帝挺冤的。
回答完毕,喜欢请关注点赞,有何指教、感想请在评论区里交流,谢谢大家。
标签: 隋朝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