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这个问题我曾经专门写过2篇文章,主题就是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
就这个题目来说,还可以衍生一个问题,同样是开国皇帝,为什么刘邦叫汉高祖,李渊也是唐高祖,而赵匡胤是宋太祖,朱元璋是明太祖,为什么忽必烈又是元世祖呢?
这里面大有学问,我来一一解答。
谥号、庙号、年号有啥不同谥号,古代有地位的人死了之后,其他人给他盖棺定论,就会用简单的字来概括他的一生的功绩或者品行,这是有专门的《谥法》,不是随便乱取的,比如说题目中的隋文帝,“文”就死他的谥号,有同样谥号的还有很多,比如说汉文帝,唐文帝(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等,“文”有什么说法呢:“经天纬地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可以看得出来,“文”是美谥,是很高的评价,相应的汉武帝、汉宣帝等等都是他们的谥号。有一点提醒,谥号是死了才有,皇帝活着是不知道谥号的,别人谁提谁就是咒皇帝去死,要杀头的。
庙号,通俗地说,就是皇帝死后被供奉到太庙后,神位上要怎么写,不如说刘邦:大汉太祖刘邦,比如说汉武帝:大汉世宗刘彻,比如说李世民:大唐太宗李世民。庙号里面的学问更多,通常开国皇帝称“祖”,后代皇帝称“宗”,也就是说一个朝代除了追封的皇帝外,只有一个“祖”,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比如说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这背后都有故事,有空可以去搜我的文章。庙号一开始只有有作为的皇帝才有,比如说西汉只有刘邦、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有庙号,东汉只有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才有,但是到后来大家都“厚颜无耻”,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另外不同于谥号的是,庙号只有皇帝有,谥号则是大臣等等都可以有。
年号,这个就简单了,就是皇帝和群臣一起商量“明年叫啥”,叫“元狩”好不好,叫“元光”可以不。年号始于汉武帝,后来逐渐发展,一开始每个皇帝都有很多年号,但是到了明朝开始,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比如说朱元璋的“洪武”,朱棣的“永乐”,到清朝就更为大家熟知,“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
那么为什么皇帝的叫法这么乱呢?我们读历史,基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唐朝以前都是用谥号称呼皇帝,汉武帝,汉宣帝,晋武帝,隋文帝,你有听过汉世宗(汉武帝)吗,有听过汉中宗(汉宣帝)吗,有听过隋高祖(隋文帝)吗;
但是从唐朝往后,就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说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等等;
到了明朝,庙号和年号开始混搭,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又被称为洪武大帝,明成祖朱棣又被称为永乐大帝,到了明朝后期及清朝,通常用年号代替,比如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怎么称呼容易怎么来:
唐以前谥号都是一个字,比如说“文”“武”“宣”等,用来称呼皇帝郎朗上口,到了唐代,一群恬不知耻的大臣为了拍皇帝马屁,开始增加谥号字数,到了最后清朝谥号15个字打底,努尔哈赤达到25个字,这还能用谥号称呼吗?但是庙号还是一个字啊,所以很自然地用庙号称呼皇帝。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年号通常只有一个,称呼起来更加便利,于是舍弃了庙号改称年号。
为什么开国皇帝有人叫太祖,有人叫高祖,还有人叫世祖,有人叫烈祖等是不是又懵圈了,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没有意外,开国皇帝庙号就应该是太祖,那么出现了哪些意外呢:
汉高祖刘邦:他老人家很委屈,他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司马迁迷糊了,在《史记》里称其为汉高祖,于是就这么叫叫下来了。
高祖:如果开国皇帝觉得自己的功绩有老爹的一部分,比如说杨坚、李渊等是继承了他们老爹的爵位,然后才有兵有权夺得皇位的,所以他们把太祖的称号给了他们老爹,隋太祖杨忠(杨坚老爹)、唐太祖李虎(李渊老爹),如果像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这种纯粹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干出来的,就会称为太祖。
世祖:这个怎么解释呢,举个例子,汉世祖是谁?汉光武帝,他有什么功绩,建立东汉延续了汉室,对于东汉来说他是开国皇帝,对于汉室血统来说,他不是不是西汉那一支的传承了,“世”有世系偏移的意思,比如说汉武帝庙号汉世宗,因为刘彻并不是嫡出,相当于西汉传承已经偏离了嫡系,所以光武帝被称为汉世祖;还有比较知名的就是清世祖顺治,这个就很好解释了,入关前后可以说是两个清朝,顺治能称“祖”,同样世系也是偏移了。那么为啥赵构不能称“祖”呢?一是他没胆量,宋朝不是他建立的,只是他逃到那儿被拥立为皇帝,二是宋朝皇室传承并没有断。
烈祖:最知名的就是刘备了,创立了蜀汉政权,称“祖”不为过,为啥叫“烈”呢?那是因为他开创的是一个偏居一隅的政权,就这么简单!
其实这个还有好多学问,
比如说朱棣的庙号为什么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比如说明武宗明明是一个昏聩的皇帝,为什么还能叫“武”?
比如说配享太庙是啥意思?
等等这些问题,大家可以留言交流,也可以搜索关注“荣耀历史”去看我的文章。
标签: 隋朝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