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爱百科 145 0

努尔哈赤对女真各部的征服,不同于过去历史上游牧民族所惯有的那种流寇式的征杀劫掠,而是要按照自己的勃勃雄心和政治意图来建立对女真地区的全面统治,这反映出努尔哈赤已经不仅是一个只知道率军在疆场上厮杀的战将,而且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领袖。但是在一开始他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明朝中央政权公开抗衡,所以不得不对明朝采取两面政策,表面上以明朝臣属的面目出现,表示忠顺。在建立后金政权之前的20多年中,他曾先后八次亲自入京朝贡,进献人参、貂皮等东北地区的特产,接受朝廷的宴赏。暗地里则加紧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随着自身力量的日渐强大而走上自立政权,与明朝分庭抗礼的道路,明朝政府则被他这种两面政策所迷惑,30多年未对其进行过一次围直到他登极称汗的前一年,明朝蓟辽督抚还向朝廷奏称他"惟命是从"。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其实,早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就在呼兰哈达(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乡)筑城,并于两年后"自中称王"建立王权,在其部族中颁布教令,建立法制,制定礼仪,初步建立起自己的政治权力。后来又自称为"女直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他又将统治中心迁移到自己的老家赫图阿拉。在那里他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除了将它作为军事组织之外,还使它具有掌管行政和经济事务的职能。在此期间,他又自称"建州国"以国王自居,称"昆都仑汗"。还设立理政听讼大臣5人,托尔固齐(理事官)10人作为其副手,负责处理政务。就这样逐渐在其所统辖的区域形成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一步一步地走向进位称汗,建立后金政权以夺取明统的道路。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在基本上实现了女真内部的统一之后,便公开与明朝中央政权唱起了对台戏。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即大汗位,建元天命在隆重的登极典礼上,各级官员分八旗序立,努尔哈赤上殿登御座后,八旗的八大臣率群臣跪于其前,呈上劝进表章,由近侍接过,宣读表文,称颂努尔哈赤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而后努尔哈赤焚香告天,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回到御座后八旗的诸贝勒大臣各率本旗官员向其叩首祝贺。努尔哈赤登上汗位后,定其国号为大金(为区别于宋代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史称后金)。他还将几个担任固山额真(旗主)的子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封为四大贝勒,又任命额亦都、费英东、阿和理、扈尔汗、安费扬右5人为大臣,与诸贝勒同听国政组成了后金政权的领导核心。这样后金政权的建立就成为后来的清王朝的开国之始,努尔哈赤则被清皇室尊为"太祖皇帝"。后金政权的建立是努尔哈赤征战30余年而统一女真的胜利成果,也是他开始与明朝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标志。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便开始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明朝中央政权,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努尔哈赤集中了2万精兵,以"七大恨"告天,誓师伐明"七大恨"锋芒所向,直指明廷,实际上是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宣战书。其主要内容包括指责明朝无端起衅,害死努尔哈赤的父祖;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中偏袒哈达,兵助叶赫掳掠并杀害女真边民等等。努尔哈赤发布的"七大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真人长期以来对明朝政府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政策的不满,对明朝廷久怀异心的努尔哈赤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作为自己兴兵伐明的政治借口。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在举行"七大恨"誓师的第二天,便指挥八旗军兵分两路向明朝发起了进攻。左四旗一路先后攻下明属东州(距今沈阳东南100里)和马根丹(距赫图阿拉西南200里)两城,努尔哈赤亲率右四骑一路直逼明辽东重镇抚顺。由于抚顺曾是明朝与建州女真人互市贸易的重要场所,所以努尔哈赤的部队假冒商人前来赴市,引诱抚顺的商人和军民出城进行贸易,而后乘机突入城内,将抚顺攻陷,明军守将李永芳投降。在回师途中,又全歼明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总兵张承胤的一万追兵。努尔哈赤初战告捷,从此揭开了后金灭明的序幕。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再次率军进入辽东,进攻清河城,清河守军顽强抵御,他们居高临下,施放火器,射箭投石,使攻城的八旗兵死伤千余人。努尔哈赤命令士兵头顶木板,从城下挖墙而入,终于将城攻陷。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连续攻破抚顺,清河等城。歼灭了明军大量的有生力量,震惊了明朝廷上下。明神宗皇帝遂任命杨镐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御史经略辽东。此时的明朝廷已被魏忠贤等宦官阉党把持,朝政日益腐败,其东北边防也遭到破坏,军队缺乏训练,兵饷严重不足。为了阻止努尔哈赤的进攻,甚至不得不从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地调集军队。杨镐到任后,集中了8万明军,连同叶赫、朝鲜援军共10万余人,号称47万,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兵分四路向努尔哈赤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明军计划采用分进合击战略对后金军队形成包围的态势,企图将其一举歼灭。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率兵2万余人,辽东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余人,开原总兵马林会合叶赫军共2万余人,辽阳总兵刘縋会同朝鲜军共2万余人,分别从抚顺关、清河堡、靖安堡和宽甸四个方向向努尔哈赤所在的赫图阿拉袭来。努尔哈赤探知明军欲发动攻势的情报之后,采取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六万八旗军,首先利用杜松部贪功冒进,且又分兵一万去攻打界藩(今辽宁省新宾县西北铁背山上)的有利时机,一面派代善、皇太极率两旗兵力驰援界藩一面亲率六旗主力猛攻已驻扎在萨尔浒(今辽宁省抚顺东浑河南岸)的杜松军犬营,一举将其攻破。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随后又与代善、皇太极夹击进攻界藩的杜松,杜松战死全军覆没。次日努尔哈赤又挥师转进,向进至尚间崖(在萨尔浒北40里处)的马林部发起进攻。马林军因闻知杜松兵败,已经转攻为守,分三营驻营努尔哈赤虽有3倍于敌的兵力,仍然集中绝对优势,一个一个地将其吃掉。马林大败只身逃回开原。接着努尔哈赤马不停蹄,又移兵南下,迎击刘縋军。刘縋军因道路险恶,后金又设置路障,坚壁清野,致使其军粮短缺,行动迟缓。努尔哈赤事先在阿布达里岗(在赫图阿拉东南40里处)的丛林山谷中设伏,利用刘綻尚不知杜松、马林三军已经败没的情况,派降顺汉人扮成杜松军卒,与其约定以炮声传报,合力进击,以诱敌深入之计,将刘縋军引入伏击圈,刘綻身败身亡。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坐镇沈阳的杨镐闻知三路败讯,急令李如柏部撤军。这样努尔哈赤一举击败了明军的四路围攻,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的胜利。努尔哈赤在萨尔浒战役中面对在数量上居于优势的明军,集中兵力,动作神速,将其各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充分表现出了他的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这次战役是后金与明朝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战役。此后明军被迫从进攻转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努尔哈赤则转守为攻,完全掌握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乘胜进攻,又先后夺取了开原,铁岭等地,突破了明朝的辽东防线。同时又灭掉了女真的叶赫部,稳定了自己的后方,从此开始进逼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中心辽阳和沈阳。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廷罢免杨镐并将其逮捕下狱,另派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使。熊廷弼到职后,采取以守为主的方针,整顿军队,加固城防,修整装备,储备军粮,从而在一段时间里稳定了辽东战局,交战双方处于对峙状态。但明朝廷内的阉党从派别私利出发,诬陷熊廷弼不主动出击并有欺君之罪。即位不久的明熹宗听信馋言,将熊廷弼撤职,改由袁应泰接任辽东经略。袁应泰是个不懂军事的书生,到任后便改变了熊廷弼的部署造成前线混乱,努尔哈赤乘机于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春发动了沈辽之战。

他首先攻占了沈阳和辽阳之间的战略要地奉集堡,一来试探明军实力,二来切断两城的联系。然后率八旗大军顺浑河水陆并进,兵临明辽东重镇沈阳城下。后金军挖土填壕沟,架云梯攻城,攻破明军的防守,进占沈阳。接着,又朝明辽东首府辽阳进发。辽阳城池坚固且有重兵防守,努尔哈赤指挥八旗兵两面攻城,经过激战,将其攻陷,袁应泰自缢身亡。至此,辽河以东大小70余城皆为后金所有,努尔哈赤将其都城迁至辽阳名为东京。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辽沈失陷后,明朝廷再次起用熊廷弼经略辽东,他本欲重新采用以守为主的方针,但受阉党支持的广宁巡抚王化贞却反对这一计划,而将10多万人马沿辽河西岸一字排开,采取进攻姿态,企图侥幸取胜。由于兵权多掌握在王化贞手里,熊廷弼的防御计划没有得到实施,只能率5000多人驻扎在山海关。努尔哈赤则利用这种"经抚不和"的局面和明军布署上的弱点,于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率八旗劲旅强渡辽河,猛扑明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广宁城内此时已是一片惊慌,许多人弃城出逃。暗通后金的守将,不作抵抗,反而为后金军的入城作准备。蒙在鼓中的王化贞,得知境况危急,准备逃跑,却连马也找不到了,只得靠两匹骆驼载着行李,步行出城,仓惶逃入山海关内。前来增援的熊廷弼无力挽回败局,也不得不携数十万难民进入山海关,广宁遂落入后金军手中。这样,除少数几个据点之外,努尔哈赤已将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置于自己的手中,并对山海关内构成了威胁。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广宁之战后,明朝廷命兵部尚书孙承宗督师经略蓟辽。他和在关外监军的宁前道袁崇焕一起,以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和觉华岛(今辽宁省兴城东南面的海中)作为重点加强防守,特别是在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宁远城修筑了坚固的城墙,配备了各种守城的火器,包括威力强大的西洋大炮。同时,又派军驻守锦州、松山(今辽宁省锦县南)、杏山(锦县西南)、右屯(锦县东)、大凌河(锦县东)、小凌河(锦县东南)一带,作为宁远的前卫,从而构成了一条以锦州、宁远为主体的锦宁防线,一举将明朝在东北的防卫线向前推进了200多里。由于孙、袁二人的努力,使努尔哈赤一时没有可乘之机,在四年的时间里,后金没有向明朝发动太的攻势。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则致力于整顿内部,以进一步积蓄力量。等待再次进攻的时机。他在占领区内广泛推行"计丁授田"、"按丁编庄"的社会改革,将无主之田按人丁授与满汉人户,又按人丁组成田庄,由农夫耕种农奴主的土地,这样就使女真社会初步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后金天命七年(1622年),他又任命自己的八个皇子为和硕贝勒,并要求将来从中选择有德者继嗣帝位。为自己身后的权力交接作了准备。后来他还迁都至沈阳,称为盛京。并镇压了辽阳等地汉人的密谋反抗,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对辽东地区的统治。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孙承宗因受以魏忠贤为首的明廷阉党的扫对齐而被罢免职务,由阉党党羽高弟担任辽东经略。高弟儒弱无能,畏敌如虎,一上任就奉行失败主义的方针,下令撤走锦州等地的明军,退守山海关。他还要进一步放弃宁远,但遭到袁崇焕的坚决反对。这样,明朝在关外的数百里防线被尽行放弃,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由袁崇焕率万余人马驻守。

明军自动撤守关内,又一次给努尔哈赤提供了进攻的机会。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他亲率13万大军西渡辽河,进攻宁远。不料在宁远城下却遭到袁崇焕指挥的明军的顽强抵抗。后金士兵虽然骁勇异常,他们在努尔哈赤的亲自督阵下,冒着雨点般的箭矢和炮火轮番发动攻击。但宁远城防坚固,火力猛烈,善于骑射的八旗兵难以发挥其优势,其刀斧弓矢等武器更是不敌明军西洋大炮的威力,所以连续进攻了三天,也没有拿下宁远城。城下后金军血肉横飞,尸积如山,连努尔哈赤也在炮火中身负重伤。

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系之入主中原

在攻城不克,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只得下令退兵。袁崇焕则乘势率军杀出城去,又追歼敌兵1万多人。努尔哈赤带领败军一直退回沈阳。努尔哈赤自25岁起兵,征战40余年,所到之处,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独在宁远城下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因此忧愤交加,伤势加重同年八月十一日,他在去清河汤泉休养回沈阳途中的瑷鸡堡(距今沈阳东40里)发病死去,终年68岁。死前还对他的几个儿子忿然叹道:"我自用兵以来,没有能抵挡住我的人,袁崇焕是什么人,竟能做到这一点。"

一代豪杰努尔哈赤虽然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开创的后金(满清)基业却在他的儿子皇太极的继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皇太极继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内部积蓄力量,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又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而明朝政府的统治此时却愈加腐败,朝廷内部的争斗日益激烈。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已经在酝酿着大起义的风暴。经过10几年的努力,皇太极终于将明朝在东北的防御阵地尽数攻克,进逼山海关下。皇太极死后一年,明朝即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满清军队在摄政王多尔衮的率领下,乘机攻入北京,终于实现了努尔哈赤入主中原的夙愿。

标签: 清朝的开国皇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