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爱百科 192 0

宋朝的政府机构很复杂,官职五花八门,弄得人头晕,今天我们好好掰扯掰扯。宋朝的官吏职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官、职、差遣。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什么叫作“官”?宋朝的官主要与俸禄挂钩,有了官衔,即使不干活儿,也可以照样拿工资。宋朝的这些官衔来自于唐朝的三省六部以及寺监,宋朝的时候,唐朝的政府机构虽然只剩下了空架子,但官衔被保留下来,以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官为官员升迁之阶。

举个例子来说,宋太宗的孙子赵允弼的一生就顶着许多官衔,在他死后,他的墓志铭上,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了一堆的官衔:“推诚保顺同德亮节守正佐运栩戴功臣凤翔等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太保兼中书令行凤翔尹使持节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上柱国东平郡王食邑一万七千一百户食实封四千八百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相王”。是不是看得眼都晕了,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呀?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第一部分,开头的“推诚保顺同德亮节守正佐运栩戴功臣”基本上都是一些赞美的词语,主要是对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臣僚的吹捧,除了好听之外,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第二部分,“凤翔等军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等使”,这一部分总结起来就两个字“使相”,赵允弼生前是凤翔等军的节度兼中书令,宋代对此类荣誉头衔有一个专门的称呼为“使相”,就是不干预政事的挂名宰相,没有什么实权。

第三部分,“开府仪同三司”是指文散官,有官名而没有职事,官品居散官官阶之首,为从一品。

第四部分,“检校太傅太保兼中书令”是指检校官,太师、太傅、太保都是检校官,是宋朝的一种荣誉头衔,大体跟现在的“名誉教授”“名誉顾问”一个意思,就是为了说起来好听,跟前面的使相头衔配套使用,一般授予使相的还要授予太傅这样的官称。接下来“行凤翔尹使持节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上柱国”代表了官敷官共有十二级,上国柱为第一等。

剩下的一长串“东平郡王食邑一万七千一百户食实封四千八百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相王”则代表了爵邑,宋代的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与邑成正比例,赵允弼是郡王,故随食邑,最后则是死后的追封。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由此看来,赵允弼墓碑上所有的官衔都是虚衔,没有一个与他的职务挂钩,既然没有实权,那么顶着这一大堆头衔光是为了好听吗?当然不是,可别小看了这堆头衔,它们能带来的经济收益相当可观。单以使相来说,每个月光是俸钱就有四十万,禄米二百石,每年供给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一百匹,此外还要发给一百名随身人的衣粮,可见,这么多头衔加起来是一笔多么大的收入啊!虽然赵允掌管的事情不是多么重要,可他领的薪水绝不马虎。

所以,宋朝的加官晋爵并不一定代表了权力的提升,却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有一个头衔就有一份薪水,关键是顶着这些头衔还不用干活,更不用担责任。对皇帝来说,他也乐得做好人,看谁马屁拍得好就赏赐给他一个头衔,却不用给予实权,防止有人权力过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当然,对于那些实干派,即便没有升迁的空缺,也可以预先加官给他,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既然这些官衔跟职务并不挂钩,那么具体的政府工作都是怎么安排的?

这就要说到“差遣”了,凡是具有实际事权的官吏职务就叫作差遣。宋朝的官务这么复杂,是因为宋代的政府机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前面说到的三省六部,地方的节度使、防御使等职务,这些成了闲散机构,甚至被迁出了宫城,完全可以当成摆设了,唯一的用处就是按官衔发工资,所以养了一大批闲人,给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个是掌握实权的中书门下、枢密院以及三司,取代三省六部,成为总掌行政大权的中枢机构。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它的办公厅被称为“政事堂”,下设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等五房,掌管决策权与行政权,一些重要官员的任免,都是由中书门下提出,经皇帝批准。

枢密院掌管全国的军务,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至于唐朝风光一时的节度使,已经不再掌握实际兵权,仅成为荣誉头衔,是武官的官阶之一。

三司负责全国的民生和财政,通管盐铁、度支、户部。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这些总称为“执政官”,宰相与执政官合称“宰执”,这些机构里的人员才是真正掌握实权的。

这三个机关通过监司、州、县三级统管全国的政事,构建了职事官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凡属于职事官系统的官使都是差遣。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呢?就是官衔与官职不相称,可能在一个很重要位置的执政官,他的官衔却不高;也有可能一些被贬谪的官员,他的官衔比在朝的人员还要高。更有趣的现象是明明顶着财政局局长的头衔,干的却是教育局局长的工作。所以,听到别人的官衔之后,不要以为这就代表了他的实际工作,因为他的官衔和职务有可能是完全脱节的,宰相大人也有可能去当州官。当然,为了使差遣与官职相区别,朝廷想了一些办法,对差遣用了一些专有的词,如知、判、主、掌、监等,以此作区别,以免混淆。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除了官和差遣,宋朝还有一种叫作“职”的官称,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学术头衔,类似于大学教授、讲师之类的,常常和“差遣”以及“官”搭配使用。其实,“职”与“官”都是虚衔,并没有实际的职能,那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再设立“职”呢?估计是宋朝的皇帝觉得官称用得泛滥了,满朝不是使相就是中书令,加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所以变出个新花样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且还跟学术沾边,说起来也有面子。大家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社会上也普遍认为文职官员比武职官员更体面,与“官”相比,“职”是另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完全是以学者的身份为官,自然身价不可同日而语,政治待遇也异常优越。

据说每年皇帝在御苑举行赏花宴会,参与者都必须是有馆职的官员。能和皇帝近距离接触,这份殊荣可不是人人都有的,所以宋朝的官员对馆职十分重视,如果你能混上个馆职,人家都会对你另眼相看。说了半天你可能还不知道馆职是怎么一回事吧,宋代的馆职指的是馆阁之职,馆阁主要包括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称为“三馆一阁”,是国家的重要藏书之所以及学术研究的地方,集图书馆和研究所于一身,馆阁任职的都被称为学士,具体的设置如下。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昭文馆:大学士,学士,直学士,直馆。

史馆:监修国史,修撰,直馆,检讨,编修,校勘

集贤院:大学士,学士,直学士,直院。

秘阁:修撰,直阁,校理。

后来又增加了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敷文阁、显谟阁、徽猷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等,这些馆阁的职务一律规定为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四个等级,大家最熟悉的包拯包青天就被封为龙图阁直学士。

究竟宋政府对于馆职是怎么授予的呢?当然,这些头衔想要得到也很不容易,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第一类人是进士高科,就是说进士和制科的第一名,担任过一任的地方官,有人推荐并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馆职。

第二类人有大臣举荐,不过也需要通过考试才能入馆。

第三类人是根据资历授予,既不用有人推荐,也不用参加考试,全凭皇帝一人的一句话就成。

除了以上三种途径之外,再没有其他办法了。至于三馆中的大学士和监修国史,绝对代表了最高殊荣,可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得到的,只属于现任宰相的特定职衔。

以上这些还只不过是北宋前期的官制,神宗元丰年间,神宗皇帝对宋朝的官制进行了一场较大的改革,颁布了的官制,“官”与“差遣”基本完成了统一,馆职没有变动,文臣另设“寄禄官”取代北宋前期的“官”,来决定文臣的官品与俸禄,一共分为二十五阶。“差遣”正式成为“职事官”,一至九品分正从,共为十八阶,废除了原先的九品三十阶,比如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原本是名义官,到这个时候才真正代表了宰相的职务,三省重新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决策与行政机关。废除了文武散官阶,同时,也对官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四品以上官员服紫,五品、六品的官员服绯,七品至九品的官员服绿。“寄禄官”与“职事官”的双轨制将职务与棒禄正式分开,也就是说即便你在职场上没有得到很高的位置,也不用灰心,因为你领的薪水并不一定比你的上司少,只要好好干,生活照样无忧。

捋一捋宋朝的政府机构,宰相大人当州官

改革之后,门下省有属官十一人,侍中、侍郎、左散骑常侍各设一人,给事中有四人,左谏议大夫、起居郎、左司谏、左正言各设一人。吏一共四十九人,录事、主事各设三人,令史有六人,书令史有十八人,守当官有十九人。门下外省有吏十九人,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守当官六人,守缺守当官十人。门下省共分十房,除吏、户、礼、兵、刑、工之外,还有开拆房、章奏房、制敕库房等。中书省成为实权机关,属官同样是十一人,中书令一人,中书侍郎一人,右散骑常侍一人,中书舍人四人,右谏议大夫、右司谏、右正言各一人,起居舍人一人。属吏为四十五人,录事有三人,主事四人,令史七人,书令史共十四人,守当官共十七人。中书外省有吏十九人,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守当官六人,守缺守当官十人。中书省分为八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工房、生事房、班簿房和制救库房。尚书省是宋朝最庞大的中央执行机构,共有属官九人,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各设一员。都省置吏六十四人,分为都事三人,主事六人,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三十五人,守当官六人。尚书省统领六部二十八司,共分十房,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以及开拆房、都知杂房、催驱房和制敕库房。

不过,宋朝的政府机构实在太复杂,要想都弄得清清楚楚还需要仔细研究一番。

标签: 宋朝官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