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李泌,比《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更厉害

爱百科 211 0

《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司丞李必,出场时曾这样介绍自己:

吾六世高门望族,

七岁与张九龄称友,

九岁与太子交,

圣人常召我共辩道法真意。

历史上真实的李泌,比《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更厉害

李必的原型,是中唐名相李泌。

李泌祖上是北魏八柱国之一,曾显赫一时,后来渐渐破落。自从李泌被皇帝看重后,他的家族欢喜若狂,把李泌看成重振家业的希望所在,宠爱异常。偏偏不知哪里来了个游方说道的相术之士,说李泌有仙风道骨,15岁那年必定白日飞升。这可把他的家族急坏了。到李泌15岁那年八月中秋,相传这是自古以来不少人羽化飞升的一天,他的亲族全部忙碌起来,捣了几斗大蒜、韭菜汁,预备了各种驱邪物品,一有“不详征兆”,便纷纷爬上屋顶,一边指天骂地,一边把辟邪物泼向空中。据说自此以后,才算保住了李泌这条命根子。

谁知,渐渐长大的李泌却使他的亲族大失所望。虽然他的许多诗歌被谱成乐曲,到处传唱,但李泌却不走科举求仕的道路,更不要封官赐禄,他随张九龄到荆州后,就漫游名山大川,四处寻仙访道,俨然成了道家人物。甚至口出大言,做出些荒诞不经的事。

但李泌毕竟胸怀壮志,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避四川,李唐江山危若累卵,李泌闻讯后礼记放弃隐遁生活,赶到灵武拜见唐肃宗,陈述动乱根源及平叛策略,当时他年仅33岁。

安禄山占据两京,气焰嚣张,唐军士气沮丧,人心动摇。李泌却精辟地指出,安禄山所到之处,肆意掠夺财宝美女,这种贪鄙心理注定了他不能一统天下,汉人甘心从叛者寥寥,其余均属被迫附从的,只要用兵得当,不出二年,就可削平叛乱。他的议论坚定了唐肃宗平叛的信心。李泌还对军事提出不少意见。

历史上真实的李泌,比《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更厉害

李光弼、郭子仪是平叛所倚重的两员大将,但由于掌握重兵,不免引起奸佞小人的种种猜忌,流言之下,唐肃宗也疑心忡忡。特别是李、郭均已位极人臣,肃宗担心功成后无可加封,会引起不满。李泌多方劝解,说明两人报国安民,并无他志,以后封赏,按爵以报功,官以任能的先例,赏给他们二三百户的封地就行了。肃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使李、郭安心用兵,为平定叛乱建立了功勋。

唐代从玄武门之变起,就内争不已。即使战争年代,阋墙之争也未曾稍息。李泌有功于李氏王朝的另一方面,就是善于调解皇室内的纠纷,避免了一些变故,安定了政局。如肃宗与玄宗之间隔阂的缓解,靠他从中斡旋;肃宗处理三子李倓所引起的宫廷震动,靠他平息;代宗、顺宗之得免于被文皇所杀,也多亏了李泌的及时劝谏。李泌在安定大局方面起了无人可代的作用。

李泌受几代皇帝依畀,肃宗还是太子时,就与他交朋友,战乱时更不离左右,李泌常与肃宗同坐一辆马车,老百姓指着他们说:“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代宗时,李泌参与军国大事,深受皇帝信任,又我行我素,自然成了宦官佞臣的打击对象。李辅国原为饲养猎鹰、鸡、狗等皇宫玩物的小太监,后得掌禁军,专横跋扈,仇视李泌,李泌被迫隐居衡山。元载当国,贿赂公行,恨李泌不依附他,把李泌贬为江西观察判官。

中唐时期互相倾轧而丧生的大臣不知几许,李泌虽被数度贬谪,却能保全自己,除了他智谋过人,善于应对外,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政治野心,不贪官禄。他从衡山到灵武辅佐肃宗时,肃宗要给他封官,他“固辞,愿以客从”;后拜他为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亦未赴任。一次,在谈到封赏问题时,李泌说:“将来大局平定后,我希望得到的与别人截然不同。”肃宗问他想要什么,他回答说:“我不食五谷,又无妻子家小,封官封地,都不想要,等收复京城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星,一动天文足矣。”

正好肃宗到扶风,每次启程,都由李泌带兵先行,布置行宫,准备完毕后,肃宗才前来驻扎。一天,李泌非常疲乏,布置完就先睡了。肃宗来到,吩咐别惊醒李泌,把李泌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过了很久,李泌才惊醒,肃宗笑道:“天子膝已枕,尅复之期,当在何时?”成了一段历史故事。

史书评价他“有谋略”,但“好谈神仙诡诞”“及在相位,随时俯仰,无足可称,非相才”,所以“为世人所轻”。

当然,与同时期的文人相比,李泌性格迥异,不慕荣利,只愿与帝王为友,不愿为天子之臣,以世俗的眼光看,的确显得有些“另类”。

但人各有志,不能以官职的高低,来衡量人生的成败。

再说,李泌身为中唐四朝元老,深得肃、代、德三任帝王倚重,已经做到了“出为高士,入为卿相”,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及?

标签: 唐朝李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