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爱百科 247 0

前言名垂千古《出师表》的开场白: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际上当年在中学课文学这篇文章时,老师是纯语文老师,并没有对诸葛亮为何写《出师表》,写《出师表》的背景和目的什么,当时一阵懵懂的听,没什么深刻的感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了学生时代。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后来上了大学,阅读范围扩宽了之后,逐渐加深了对诸葛亮、刘备等三国人物的了解,后来看到网上经常有人说:“蜀汉是诸葛亮给败掉了”,“蜀汉应该休养生息,而不应该用鸡蛋去碰曹魏这块大石头”等等,反正说风凉话的人特别多。

我认为说风凉话的人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他们真的不了解诸葛亮,也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和情商。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老板刘备的终极目标:匡扶汉室不管刘备的结局如何,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刻起,刘备就开始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也就是说刘备的终极目标就是重新恢复汉室。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而诸葛亮出山时,写出名震天下的《隆中对》,也为刘备规划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占据荆州夺取益州,联吴抗曹。然后从荆州、汉中两个方向夹击曹操,如果可行的话孙吴配合从东边进攻,一切似乎都那么完美。

赤壁一战刘备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占据荆州有了立足之地,且与孙吴建立了联盟关系,没几年又达成了第二个目标,夺取了益州。一切似乎正朝着诸葛亮当初的战备规划进行着。

然而,命中注定刘备此生无法完成自己的夙愿,正当人生得意的时候,由于关羽在处理与孙吴的关系的时候,在与刘备遥相响应进攻曹操时,被孙权从背后捅了一刀。杀死了关羽,并且夺回了刘备在荆州所有的地盘。让蜀汉的势力差不多就接近了解放前。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已经称帝的刘备为了夺回被孙权袭取的荆州,倾国之兵杀向东吴,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掉主力,蜀汉的实力掉入了低谷。刘备又气又恨,不久撒手归西。刘备的统一大业已经无法完成,所以只能留给下一代,他的本意应该有点像王屋太行的愚公,刘备应该读过《列子·汤问》,也想到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方式去完成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刘备在死前表面功夫还得要做的,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确立了诸葛亮在蜀汉政坛中当老大的地位。而且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中用,你就取而代之”。

而诸葛亮受人尊敬就在于他的人品和人生选择,不仅没有像司马家那样真的取而代之,而是像伺候先主那样辅佐刘禅。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27年五月,这时距离诸葛亮托孤秉政,已经过去了四年。是需要有所作为了,所以写下名垂千古的《出师表》。

当时的国情是:曹魏最强,东吴次之,蜀汉最弱,而且经过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大伤元气。本就弱小的蜀国则更加国弱了,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说得: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一般的人看来,诸葛亮完全可以做一个太平宰相,以他的能力,安稳地守住蜀汉之地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诸葛亮选择了一条完成先主遗愿的道路,其实也也是一条必然的选择之路。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诸葛亮选择北伐,其实是必然的前面说了,刘备的蜀汉立国之本就是消灭曹魏,匡扶汉朝。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举着“复兴汉室”的旗帜,而且态度极为坚决。

占领益州之后,蜀汉是无法像孙权那样,可以和曹魏称兄道弟,也可以干脆俯首称臣。刘备蜀汉的存在就是与曹操势不两立。如果真的与曹魏达成和平共处的关系,那么刘备的政权,则在天下人面前,自动失去原有道义上的高度,他所建立的政权,其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没有如此高度的政治纲领,内部稳定团结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所以《出师表》才有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如今刘备死了,北伐曹魏的历史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刘禅的肩上,而当时刘禅还未成年,这个任务当仁不让的需要诸葛亮来完成,因此诸葛亮奉行的北伐战争,只是继承了刘备的遗志而已。

再加上蜀汉政权的几股力量,如同一杯层次分明的鸡尾酒。

一股力量是从原荆州来的人,包括诸葛亮、赵云等人,是蜀汉的主要阶层,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力;

另一股力量是原蜀主刘璋留下的老臣,这股力量多居于蜀汉政权的中层;

还有一股力量是益州土生土长的官员和本地豪族,这股力量处于政权的底层。

当刘备东征失败后,蜀汉的南部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故。益州郡的土皇帝雍闿杀死太守投靠了东吴,并煽动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等人反叛了蜀汉。看似平静的蜀汉政权实际上是暗流涌动。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诸葛亮虽然当上了蜀相,由于他在政治上并不是本土派系。而且他在当丞相之前,一直没有建立独立军功的机会。难免让其他势力心服口服 ,根基并不稳固。

如果没有一点动作,真的搞休养生息,就很难在益州官场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内部极有可能发生不安定团结的事。无论是从蜀汉政权的角度,诸葛亮北伐曹魏真的是别无他选。

既然蜀魏势不两立,蜀汉政权的存在,对曹魏来说是重大的威胁,如果蜀汉龟缩在益州,那么曹魏必然会大举进攻蜀汉。正如《后出师表》所说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率军北伐也是明智之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举。

北伐曹魏当然也是诸葛亮本人终身的政治理想。这一点上与刘备的目标也是吻合的,诸葛亮早年就在《隆中对》提出,选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分兵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构想。只关羽大意失荆州,从荆襄北伐的设想是没有办法达成了,能走艰难的山路出祁山伐魏。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几出祁山,后半生不是在伐魏,就是在伐魏的路上。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长大后再次解读《出师表》理解了这一段历史,对于诸葛亮写《出师表》就容易理解多了。从成都到前线好几百公里,自己亲自率军北伐,后院不能起火啊,所以在出发前千叮咛,万嘱咐后主刘禅,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可以做的事怎么做,不可以做事如何预防。有哪些事无法决断时,可以问哪些人。

不能做的事:亲小人,远贤臣

能做的事:亲贤臣,远小人,做到赏罚分明。宫中内政之事,不明白时可以请教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忠良之士。军事上面的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将军向宠请教等等。事无巨细都做了一一安排。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单纯从感情的角度来解读《出师表》,诸葛亮确实是真情流露。在《出师表》中,除了明确了北伐曹魏的战略任务外,其他更多的是与刘禅谈心,谈自己理想和人生,谈先帝,也谈到了刘禅本人。

毕竟路途遥远,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是这个本为平庸之才,更兼年少无知的刘禅。一方面。怕阿斗学坏,要知道学坏是很容易的,所以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半是劝诫、半是警告阿斗: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最大的魅力,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当时的雄心壮志: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也在于诸葛亮的真情流露。我们可以想见,一千多年前某一个晚上,须发皆白的老人借着蜡烛的微光照映,伏案写《出师表》。写到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

也仿佛让人嗅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悲壮气息。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诸葛亮拜辞了刘禅,无限感慨地北上。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遇,为了蜀汉的合命,诸葛亮决定拼上自己的老命,至于能不能成功,听天由命吧。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世人如何评价诸葛亮唐代的杜甫在参观了诸葛亮祠堂后,写下《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达了对诸葛亮崇敬之情。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让人不禁黯然泪下。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公元1186年,有着相同执着思想的陆放翁,对收得北方金国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虽然自己是个强硬的主战派。但当时南宋政权一味主和,自己得不到重用。想想自己蹉跎半生,都不能像当年诸葛亮那样有机会北伐,愤然写下一首《书愤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最后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对诸葛亮当年北伐之举高度认可。这就是国人世世代代尊敬诸葛亮的理由吧!

长大后读懂《出师表》,明白诸葛亮虽失败,却为世人尊敬的原因

标签: 诸葛亮出师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