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传颂千年的智圣诸葛亮

爱百科 157 0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青史几行名姓,北邙 无数荒丘。欢迎来到历史百家祠,走近历史人物,感悟百家人生。这期我们为您介绍的是一代名相——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传颂千年的智圣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一切大多要归功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让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乃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说别的,单论那句不论男女老少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足以证明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然而,文学作品过于知名也不见得是件好事,后人隔着历史的层层迷雾,往往以偏概全,满足于被名著包装好的“角色”,反而忽视了对历史人物的真实了解。鲁迅就曾批评《三国演义》,说“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书中把诸葛亮夸的太完美,反而让人不敢相信了。的确,演义本身就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文体,不是真实的历史。要寻找历史中最真实的诸葛亮,只能从严谨的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去寻找。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传颂千年的智圣诸葛亮

诸葛亮出生一个官宦世家,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部长,行使监督百官的职责,这不仅需要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要品行端正。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一类的官职。但不幸的是,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年纪很小便成了孤儿。幸运的是,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收养了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使得诸葛亮没有在乱世中漂泊无依。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玄不单单只管诸葛亮的温饱,更注重对他的教育。据说,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要背诵六韬等书籍,十分严厉。野史记载,诸葛亮鸡鸣就得起来念书,必须经过叔父诸葛玄的检查方可吃午餐,下午则学习兵书,一刻不停。通过这些历史碎片,可以看出一点诸葛家族的家风传承:品行良好,十分团结,相互扶持,注重教育。这一点在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其他人员身上也得到了印证。这一切,是成就诸葛亮的内在原因。

但好景不长,在诸葛亮16、7岁之时,诸葛玄死了,诸葛亮便带其弟妹去南阳岗躬耕。《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也许正是少年时期动荡不安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诸葛亮悲天悯人的性格。《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丧乱的歌曲。诸葛亮吟诵它,正说明他感伤当时乱世的思想和对军阀混战的憎恶。一个“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而是经常吟诵,且成为一种习好,足见感慨之深。也许正是在那种情况下,诸葛亮逐渐在心中树立起济世救民的人生目标,并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传颂千年的智圣诸葛亮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踏上政治舞台的起点。陈寿《三国志》记载“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自己也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说的是刘备主动找诸葛亮。但《魏略》和《九州春秋》却记载诸葛亮“北行见备”,说的是诸葛亮主动找的刘备。对这一历史悬案,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这里我们采用易中天老师的一种解释: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诸葛亮在诸多英雄豪杰中选中了刘备,因为刘皇叔爱民如子的作风深得诸葛亮欣赏,也与诸葛亮本人的世界观高度一致。同时,由于当时刘备势力单薄,人才短缺,最有可能给诸葛亮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最大能力的发挥。然而第一次诸葛亮找到刘备,刘备并没有发现诸葛亮身上的闪光点,于是大家只是点头之交。随着时间推移,刘备漂泊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苦闷彷徨之际,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这才在徐庶、司马徽、庞德公等人的接力推荐下,转身主动找到了诸葛亮。经过多次交谈,刘备逐渐认识到面前的小自己整整20岁的年轻人正是自己事业辅助的最佳帮手。于是刘备隆重请诸葛出山,让其成为自己的最得力的第一谋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传颂千年的智圣诸葛亮

联孙抗曹则显示出诸葛亮出色的外交才能。众所周知,著名的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刘吴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表,刘琮投降,把刘备赶到东吴去了。刘备作为败军之将,本没有什么筹码与孙权谈联盟,但这事却被诸葛亮办成了。这一事件,被罗贯中演绎出舌战群儒,折冲樽俎的故事。虽说虚构,但十分精彩。正是诸葛亮的出色发挥,才让刘备没有被曹操彻底消灭,也成就了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精彩战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传颂千年的智圣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全知全能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军事全能,还精通心理学。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却不是如此。陈寿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更擅长治理军队,但不擅长军事谋略;更擅长治理百姓,不擅长带兵打仗。个人认为,这是历史上最贴近诸葛亮真实的形象的评价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一个侧面来看,刘备打仗,一般都是自己带兵,却基本不带诸葛亮。刘备的随军谋士是法正和庞统,诸葛亮负责干嘛呢?在大后方为刘备组军队、筹兵饷,也就是后勤部长的角色,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极大信任。当然,这并不代表诸葛亮打仗不行,只是相对而言,在治军理民方面更加优秀。陈寿评价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一个赏罚分明、依法治国、爱民如子的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陈寿曾记载:从诸葛亮病逝,黎民百姓对其追悼哀思,并且作为口口相传的事实。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的百姓,传述诸葛亮的事迹的话还经常能在耳边听到,即使甘棠歌颂召公、郑人歌颂子产,也远远不能相比。说明了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在保卫蜀国的绵竹之战中战死,捍卫了诸葛家族的尊严。

诸葛亮一生留下很多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无一不显示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智者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学习和细细品味。

好了,今天的一代名相——诸葛亮,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搜索关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历史百家祠”。

标签: 诸葛亮事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