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爱百科 187 0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最放不下他的国,还有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

临终前,诸葛亮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此即知名度不亚于《出师表》的《诫子书》,全篇不到百字,满是一位父亲的殷切期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的家训,从中可见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与淡泊宁静的价值观。

同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他逝世29年后,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与奇袭阴平的魏将邓艾决战,在成都陷落之前兵败于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以身殉国。

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琅琊诸葛家族,在一出壮烈豪迈的悲剧中走向巅峰。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成都武侯祠。图源/摄图网

01.诸葛家族起源

琅琊诸葛氏兴起于西汉时的诸葛丰。

关于诸葛丰的前后几世,以及诸葛氏的起源,至今缺乏史书佐证,因此众说纷纭。

诸葛这个姓氏的源流,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是根据《世本》记载,诸葛氏出自上古的有熊氏,为詹葛氏演变而来。这一说因为年代太过久远,难以考证。

二是东汉学者应劭说的,秦末汉初有个功臣葛婴,子孙被封于诸县,遂将姓氏改为复姓“诸葛”。但葛婴被封县侯已被证实为虚妄,后面的记载大概也不太靠谱。

三是《三国志》引吴人韦曜《吴书》的记载,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

这是说,原来有一支葛氏住在琅琊诸县(今山东诸城市),后来因故迁移至同郡的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可阳都原本就有一个葛氏家族,怎么办呢?

诸县的葛氏为了与原来阳都的葛氏区别开来,就自己改称为“诸葛”。诸葛的意思,就是从诸县迁来的葛氏。

关于诸葛家族为何在西汉时搬家到阳都,有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推测,大概是因为西汉宣帝时的诸城昌乐大地震。史书记载,汉宣帝在位时,山东琅琊一带曾经发生大地震,震感跨数十郡县,死了六千多人。诸县葛姓经历天灾人祸,难免有些慌,便举家迁往90多公里外的阳城。

正是在这一时期,琅琊诸葛家族诞生了第一位英杰——诸葛丰。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为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图源/摄图网

02. 世代相传的法家

诸葛丰算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入仕时年纪已经不小了。从他在上书时自称“年岁衰暮”,以及汉元帝怜其“耆老”等可推测,诸葛丰在京为官时已经年过花甲。

这位老人却很猛,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大致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有领兵之职,也是汉代的国家监察官,是汉武帝为加强京城治安与监察京畿百官所设,权力不小。

诸葛丰以刚直闻名,他当司隶校尉时严厉打击权贵。因此,当时京城的豪强圈子流传着一句话:“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由于司隶校尉诸葛丰维持京师秩序,京城的豪强们畏惧他,都断绝了来往。诸葛丰工作出色,还被破格涨了工资。

汉元帝时,有个外戚许章仗着自己出自皇帝的娘舅家,平时生活奢侈,不遵法令。

诸葛丰掌握证据后,决定以司隶校尉符节将他逮捕归案,适逢许章乘车外出,诸葛丰派人将他拦了下来,举起符节要求他下车,铁了心要打这只大老虎。

许章倒是有赛车手的天赋,不听命令,反而驾车而逃。诸葛丰在后面紧追不舍,最后因为许章逃入宫中而作罢。

汉元帝听着许章的哀求,多少有些偏心。昭宣中兴之后,朝政日渐腐败,豪强贵戚贪赃枉法亦是西汉衰落的原因之一。

有了汉元帝的袒护,许章没被绳之以法,诸葛丰的司隶校尉符节却被皇帝收回。司隶校尉正是从诸葛丰开始不再掌握符节。

因为这件事,诸葛丰失去汉元帝的信任,之后因为与朝臣的另一次冲突而获罪,被免为庶人。当时,汉元帝本来要对诸葛丰加刑,因其年老才放他一马,诸葛丰丢官后老死于家中。

在此之后,一直到东汉末年,琅琊诸葛氏历经了一段平淡时期。

从这件事可知,诸葛丰执法严明,崇法习儒,他被柔仁好儒的汉元帝排斥完全在情理之中。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子孙的成长,诸葛亮治蜀,就以崇尚刑名、用法公允著称。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琅琊诸葛家族是“世代相传的法家”。

崇尚法治的实用主义者才能在乱世的大变局中应时而出,崭露头角。这是汉末诸葛家族的成功秘诀,也内含家族盛极而衰的隐患。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诸葛亮与诸葛瑾各为其主。图源/影视剧照

03. 乱世流离

诸葛家族无疑应该归入汉魏士族之列,尤其在汉末三国时期,这一家族出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其中最著名者,为蜀汉的诸葛亮、孙吴的诸葛瑾与曹魏的诸葛诞,一家人分布三国,皆为重臣,声名显赫。诸葛亮在永安托孤后掌握蜀汉大权,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在孙权死后为辅政大臣,诸葛诞反对司马氏起兵于淮南,他们或权倾一国,或称雄地方,甚至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地步。

此为琅琊诸葛家族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这一切,始于乱世中的一次别离。

诸葛丰传七世至诸葛珪、诸葛玄,诸葛珪生子瑾、亮、均与二女。不幸的是,诸葛亮的父亲英年早逝,孔明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叔叔诸葛玄一手带大的。

在诸葛亮13岁之前,琅琊阳都一带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即便是黄巾起义也没有给此地带来较大的冲击,作为当地名门望族的诸葛氏,依旧过着耕读的安逸生活。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遭遇飞来横祸,在途径徐州时为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所杀(一说陶谦派兵杀害)。

曹嵩死得很窝囊,陶谦部下的兵马到来时,他慌不择路,想从后院的小门逃跑,可是他的妾太胖了卡在门中,曹嵩只好拉着她逃到厕所,最后和爱妾在厕所中一同被杀。

之后,曹操的报复十分残暴,他兴兵讨伐徐州,在沿路十余县大肆杀戮,“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曹操的早期员工陈宫就是因为这事心生不满,发动叛乱,与他老板分道扬镳。

曹操东征陶谦,使琅琊一带生灵涂炭,备受战争之苦,诸葛家族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诸葛玄深感乱世已至,惶惶不可终日,于是带着侄子侄女南下避难。

正好当时袁术要举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时年14岁的诸葛亮就随叔父先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不久后诸葛玄前往荆州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诸葛亮又随他搬到了荆州。

诸葛玄死后,少年诸葛亮在南阳隆中开始了长吟梁甫的躬耕岁月。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比管乐。图源/影视剧照

诸葛珪、诸葛玄一家的南迁分两次完成。

诸葛玄南下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年已弱冠,留在家乡阳都奉养继母,看守田园、墓地,以尽孝道。次年,诸葛瑾见琅琊的战争形势不容乐观,才带着其余家人避乱南下,但他没有追随叔父的方向去荆州,而是去了江东。

正是由于这次离别,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后来分别归于吴、蜀,一人避祸江东为臣,一人为兴复汉室而战,最终都干出了一番事业。

诸葛瑾在江东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诸葛家族乱世中九死一生的遭遇,以及得遇明主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兄弟的不同选择,其实也可以看作这一家人的“风投”战略。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乱世之中分家,这是大智慧啊!甚至近现代的一些大家族还深谙此道。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诸葛瑾经过孙权姐夫举荐,投靠孙吴。图源/影视剧照

04. 权倾蜀吴

叔父诸葛玄的这次迁徙给诸葛亮带来了非同寻常的人脉。

很多人读三顾茅庐的故事,总觉得诸葛亮是个农村知识分子,可人家根本就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荆州豪强的姻亲。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荆州娶妻黄氏(即民间故事中的黄月英),岳父是当地的名士黄承彦。

汉末,荆州最大的豪族是蔡氏,其中比较有名的人物是蔡瑁,后来归降曹操。曹、蔡二人本就是故交,曹操入襄阳后曾亲访蔡瑁,直接到他私宅,跟他妻儿相谈甚欢。历史上也没有曹操中反间计杀蔡瑁的记载,那是小说虚构的故事。

《襄阳耆旧记》载,蔡瑁有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刘表为继室,一个嫁给黄承彦为妻。按黄家这边的亲戚关系,诸葛亮是刘表与蔡瑁的外甥女婿。

这还没完。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当时也跟着叔叔逃到荆州,这两位诸葛小姐都嫁给了当地大族,诸葛亮的大姐嫁蒯祺为妻,蒯氏是蔡氏齐名的襄阳大族,二姐嫁给庞山民。

庞山民是什么人?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隐士庞德公。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这两个外号就是庞德公取的,而庞统也是庞德公的侄子,可说是荆州名士圈的一次成功炒作。

孔明后来跟朋友说:“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这句话其实也有几分凡尔赛文学的意思。前文所述的这几层亲戚关系,已经将诸葛亮与荆襄当地名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在荆州本就不愁前程,哪怕躬耕到老都行。

然而,诸葛亮与一无所有的刘备相遇,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刘备是个励志哥,四处寄人篱下,直到中年也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盘,却仍有称霸的野心。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诸葛亮被刘备的理想所打动,愿意出山辅佐,还为老板制订一套完整的建国方略,这就是《隆中对》。

刘备说,有了孔明后,如鱼得水。

直到刘备病危时,他还将蜀汉大权交给诸葛亮,让儿子刘禅待孔明如父。刘备对诸葛亮说:“我的儿子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感激涕零,发誓竭尽股肱之力,至死效忠,为蜀汉大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孔明掌权11年,重视屯田政策,主张“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在蜀地实行盐铁官营,大力发展蜀锦贸易,使蜀汉GDP蹭蹭上涨。正是在国家经济的支持下,诸葛亮上前后《出师表》,五次北伐中原,直至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

有人发现,诸葛亮从琅琊南下到躬耕南阳的前半生,过了27年,他出山后为刘备父子效忠,到公元234年病逝,也过了27年,正好是另一半人生,实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孔明出山,鞠躬尽瘁。图源/影视剧照

诸葛亮晚年除了国事外,最挂念他的儿子。诸葛亮老来得子,直到去世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8岁。

在行军途中,诸葛亮不忘写信给哥哥诸葛瑾,分享自己的育儿经,说:“瞻儿聪明可爱,但我怕他太过早熟,将来成不了大器。”

在诸葛瞻出生前,诸葛亮已经有了礼法上的嫡长子,那是他从哥哥诸葛瑾过继的儿子诸葛乔。

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向为人称道。

他们在乱世之中多年未见,各为其主,却依旧感情深厚。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前往江东面见孙权,促成了孙刘联盟。孙权对诸葛亮颇有好感,每次诸葛亮来,就意欲将其留下,还想请诸葛瑾前去游说,说:“你与孔明是同胞兄弟,且于情于理应该是弟随兄,为何不劝孔明留下?”

诸葛瑾却说:“亮以身失于人,委质家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诸葛瑾知道,孔明绝对不会背叛主公刘备,不会忘记恩主的知遇之恩,就像自己也一定不会从孙权这边跳槽。

后来,诸葛瑾出使蜀地,与弟弟诸葛亮只谈公事,没有私下拜访、论及私情。他们平时宁愿书信来往,也不愿以公谋私,可谓君子不欺暗室。

诸葛瑾在孙吴颇受重用,是孙权身边重要的谏臣,一生致力于屯田用武、北伐曹魏,这也使他的儿子诸葛恪在年幼时就初露锋芒,成了孙吴朝堂上的天才少年。

诸葛恪从小才思敏捷,又能言善辩。

一日,孙权大宴群臣,使人牵来一头驴,以此拿诸葛瑾开玩笑,因为诸葛瑾脸长。孙权让人在驴上贴上一张纸,上题:“诸葛子瑜(诸葛瑾字)。”诸葛恪当时年纪小,跪下跟孙权说,请让我用笔添上两个字。

孙权笑呵呵地同意,只见诸葛恪在纸上加了“之驴”二字。这样就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人大笑,孙权只好将驴赐给诸葛恪。

还有一次,孙吴群臣聚在一堂。诸葛恪与老臣张昭起了争执,这时,一只白头鸟飞落庭中。

孙权问众臣:“这是什么鸟?”

诸葛恪应声答道:“这是白头翁。”

满朝文武中,张昭最为年老,他以为诸葛恪是以这只鸟来戏弄自己,刁难诸葛恪说:“从来没听过有鸟名叫‘白头翁’,诸葛恪是在欺瞒主公,不信您让他再找来一只‘白头母’。”

诸葛恪不服气,反唇相讥:“有鸟名为‘鹦母’(即鹦鹉),未必就是一对,请您也找一只‘鹦父’来!”张昭一时语塞,再次满堂大笑。

这些故事都是典型的神童故事,却暴露了诸葛恪一个致命的缺点——轻浮急躁。

诸葛瑾对这个儿子的才华是既欣喜,又担忧,说:“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他担心,诸葛恪或许会给一家人带来血光之灾。

诸葛亮远在蜀汉,听说这个侄子性情疏狂,也写信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仆虽在远,窃用不安。”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诸葛恪为人刚愎自用。图源/影视剧照

公元252年,三国中最长寿的皇帝孙权去世,传位给幼子孙亮,诸葛恪成为权势最重的辅政大臣,掌握孙吴的实权。

诸葛恪成为继叔父诸葛亮之后,三国中的第二位诸葛氏权臣。他与父亲诸葛瑾一样忠于孙吴,但做事刚愎自用,德行远不及其父,也没有像他叔叔在蜀汉那般受到爱戴,反而引起怨声载道。

在掌权当年,好大喜功的诸葛恪就贸然发兵北伐曹魏,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也白白耗费了国力。到次年春夏,出征的吴国士兵困苦不堪,病者大半,诸葛恪视而不见,竟然将规劝他的部下一一罢免,剥夺兵权。

孙吴皇室见诸葛恪不得人心,乘机谋划政变,设计杀死诸葛恪。

253年,诸葛恪班师建业(今江苏南京)后,另一个辅政大臣孙峻和吴主孙亮请诸葛恪前去赴宴。史载,为人机敏的诸葛恪感觉到事情不对劲,前一晚通宵不寐,可还是带着不安之心前去赴宴。

诸葛恪到了宫门外,孙峻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还试探性地问:“假如您身体不适,可以之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陛下。”

诸葛恪只好说:“我尽量前往。”

宴席上,诸葛恪终于察觉危机来临,本想以腹痛为由离开,却被大臣劝阻,就这样失去了逃生的机会。孙峻借机更换戎装,带兵上殿,厉声喝道:“陛下有诏,捉拿诸葛恪!”

诸葛恪当时有剑履上殿的特权,可还未来得及拔剑,已被孙峻的将士砍死。这位骄纵的天才、孙吴的权臣,死后仅以苇席裹身,草草安葬。

之后,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受牵连饮药而死,诸葛恪被灭三族。琅琊诸葛氏在孙吴的诸葛瑾一支,因为诸葛恪的武断专行,几乎被屠杀殆尽,遭到灭门之灾。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诸葛恪死于政变,牵连全家。图源/影视剧照

05.龙、虎、狗

三国归晋后,琅琊诸葛氏发展最好的不是诸葛亮的子孙,也不是诸葛瑾这一支,而是他们的族弟诸葛诞一脉。

琅琊诸葛氏并没有全部南迁,诸葛瑾、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即留在北方的代表。他出仕曹魏,而且是铁杆亲曹派,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成为曹爽培植的重要将领,镇守于军事重镇寿春(今安徽寿县),还是曹魏名臣夏侯玄的好友。

魏晋时期,时人对琅琊诸葛氏的盛名赞叹不已,称之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的“龙”、“虎”分别指诸葛亮、诸葛瑾,“狗”就是诸葛诞。

余嘉锡先生认为,此处的“狗”,是功狗之意,并非贬义。

诸葛诞是曹魏的忠臣良将,死得光荣。

正始之变,司马懿斗垮了曹爽一党,之后,诸葛诞的好友夏侯玄也遭到司马师杀害,诸葛诞在时代的夹缝之间难以脱身。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图源/影视剧照

曹魏甘露二年(257年),掌权的司马昭征召诸葛诞入朝为司空,这是明升暗贬,夺取诸葛诞的兵权。诸葛诞不甘心坐以待毙,铤而走险,举兵十万发动了叛乱。这也是曹魏淮南三叛的最后一次,前后三场叛乱,都是以推翻司马氏统治为目的。

诸葛诞坚守寿春数月,并以儿子诸葛靓入吴为人质,向孙吴求援,可还是寡不敌众,兵败身死。

一个人的品质到底值不值得后世赞誉,不仅要看他生前,还要看他死后。

诸葛诞失败后,他麾下数百人被俘,却坚决不向司马昭投降,说:“为诸葛公死,不恨。”

行刑时,这些人站成一排,每处死一人就招降下一人。直至最后,他们之中无一人投降,都愿意为诸葛诞而死。

如此一来,诸葛诞这一支与司马氏成为世仇,可他们恰恰与司马氏关系最为密切,还有联姻。

司马懿早已知道诸葛诞的政治态度发生动摇,为了拉拢他,让儿子琅琊王司马伷[zhòu]娶诸葛诞的女儿为妻。这位王妃,史称诸葛太妃,她是东晋开创者晋元帝司马睿的祖母。

司马与诸葛这对历史上的死对头就这样成了亲家,极富戏剧性。

晋灭吴后,在吴的诸葛靓北归,宁死不降晋,终身不朝晋都洛阳的方向而坐,以表示不忘杀父之仇。

晋武帝司马炎跟诸葛靓是老相识,就让婶婶诸葛太妃请他到琅琊王家里做客。等诸葛靓到了,司马炎从房中出来,给他一个“惊喜”。诸葛靓见当朝皇帝亲自前来,也不好推辞,只好陪他一同赴宴饮酒。

酒过三巡,司马炎感人肺腑地说:“请卿再追忆当年的竹马之情,好不好?”

诸葛靓却泪流满面,说:“臣不能吞炭漆身复仇,今日见到陛下,实在是愧恨!”司马炎自知难以挽回这段友谊,只好无奈离去。

尽管诸葛靓终身不仕晋朝,但他的儿孙凭借与琅琊王的关系,在晋朝仍有一席之地。

永嘉南渡之后,王与司马共天下,但琅琊诸葛是敢与琅琊王氏掰手腕的,渡江之初,王、葛并称,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

诸葛靓的儿子诸葛恢不服王导,与他争论过姓族先后。

王导问诸葛恢:“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

诸葛恢官职比不上人家,也不忘揶揄地说:“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成都武侯祠。图源/摄图网

06.诸葛家风

东晋之后,琅琊诸葛氏日渐式微,到了晋末已经沦为“次等士族”,与北府兵将领混在一起,靠军功走上人生巅峰。这在其他世家大族看来,显然不入流。

日后,刘裕起兵讨伐桓楚,他的盟友诸葛长民就是琅琊诸葛氏的一员。但在刘裕掌权后,这一支也被斩草除根。

前文提到,诸葛家族是一个法家传世的望族,恪守的是经世致用的家族传统。

但在两晋时期,玄学风气正盛,奉行实用主义的诸葛家族不尚玄学,不为士族所容,才逐渐从渡江之初葛王并称的大族,下降为与刘裕等人并列的次等士族。

然而,一篇《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些谆谆教诲早已融入到琅琊诸葛的家风中。

或许,诸葛家族的子孙也继承了诸葛亮的处世态度,虽沉默,却从不沉沦,也如诸葛亮一样自强不息,而诸葛亮的精神远远不止在家族之中传承。

蜀汉灭亡后,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与曾孙诸葛显在晋朝为官,移居河东。诸葛显与王羲之还有过交集,王羲之的传世书法作品中有一帖《成都城池帖》,其中提到,“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

诸葛显对王羲之说,成都的城池、门楼等,都是秦时司马错所修建。王羲之听后为之神往。王羲之对治蜀的诸葛亮也敬佩不已,他临摹过诸葛亮的《远涉帖》,从他与诸葛亮后裔的交游来看,其原本很可能是从诸葛显处得到。

谜一般的诸葛亮家族:一家辅佐三国,都是朝中重臣

▲[晋]王羲之:《成都城池帖》

唐代,诸葛亮是唐诗创作题材中的一大顶流,现存吟咏诸葛的唐诗就超过百首,如杜甫在成都探访诸葛武侯祠后所作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宋之际,为国尽忠的宗泽、岳飞都以诸葛亮为偶像。宗泽临终之时,反复含恨吟诵着“出师未捷身先死”,至死都想发兵渡河收复汴京。南宋文天祥坚持抗元,被俘后常以孔明激励自己,作诗曰:“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诸葛亮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却自古为人崇拜。

钱穆先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认为:“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 实际上,作为琅琊诸葛的代言人,有一孔明,也足以使琅琊诸葛家族名垂千古。

参考文献:

[汉]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三国] 诸葛亮:《诸葛亮集》,中华书局,2009[晋]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唐] 房玄龄:《晋书》, 中华书局,1996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余明侠:《诸葛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汲广运:《琅邪诸葛氏家族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3王永平:《略论诸葛诞与琅邪诸葛氏“姓族”形成之关系》,文史哲2005年04期

标签: 诸葛亮后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