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为什么说司马懿远比诸葛亮厉害?

爱百科 220 0

读《道德经》:为什么说司马懿远比诸葛亮厉害?

作 者:吴强 私人董事会教练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

战争是世界上最残酷、最暴力的竞争形式,但有一个决定战争成败的铁律——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哀兵”并不是指悲伤、悲愤的士兵,否则“哀兵必胜”岂不就成了仇恨动员的竞赛,靠比惨和拉仇恨真的能打胜仗吗?

这个成语出自《道德经》,意思是说,在两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有悲悯之心、持悲观主义、更小心谨慎的那一方,才能获胜。

相反,傲慢轻敌、嗜血杀戮、总相信好运气会站在自己这边,内心被愤怒和仇恨操纵的那一方,必定会失败。

为什么善胜的一方要有悲悯之心?

首先,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胜利,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其次,有悲悯之心的将领,不会把自己的士兵视为炮灰,而是精打细算,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战果。

为什么善胜的一方要持悲观主义?

因为优秀的将领,总是把事情最坏的一面想清楚,而从不指望运气,只有这样,就算最坏的情况出现,他也能把握战局,而不是听天由命。

小心谨慎才能少犯错误,而很多时候,战争拼的就是消耗,较量的不是谁赢得多,而是谁输得少,总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胜利最终属于他。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足智多谋,司马懿胆小谨慎,诸葛亮数次北伐,司马懿都是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

有一次,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司马懿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他女人的衣服,嘲笑他是个娘们儿,司马懿大怒,上书魏国皇帝请求交战。

诸葛亮得知后,失望地说:“司马懿根本没有出战的意思,请战只是做给部下看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真想打,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最后,诸葛亮再次无功而返,两人看似打了个平手,但诸葛亮的消耗更大。

对诸葛亮来说,不嬴就是输;对司马懿来说,不输就是赢。最终,蜀国的国力耗尽,败于魏国。

优秀的领导者在谋划具体的事情时,会花很多精力思考可能遇见的困难和失败,因此,他的准备就会更加充分,克服困难、避免失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美国四星上将乔治·巴顿有一句名言:“一品脱的汗水,可挽救一加仑的鲜血!”1加仑等于8品脱,这意味着训练时多流1滴汗,实战时就可以少留8滴血,这个理念演化成军事训练的经典口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有人也许会问:“考虑太多的困难和失败、把敌人想像得太过强大,就不怕影响士气吗?”

其实,真正影响士气的,是对战场的血腥和残酷准备不足,被打个措不及防;而那些经过充分训练,并且有足够心理准备的队伍,反而会充满信心、士气坚固。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方的指挥官们还沉浸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回忆之中,在安排作战部署时,认为取胜很容易,花了很大的篇幅考虑如何对应大批量越南战俘的问题。

结果在实战当中,这个问题一直没出现,我方反而为战争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优秀的领导者通常在战术问题上悲观、在战略问题上乐观,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但却坚信,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必定会成功,这就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商场如战场,指挥战争和经营企业有相通之处。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说:“在思考未来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而不是悲观,但是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又应该保持悲观而非乐观。我认为这才是获得成功的诀窍。”

诗人木心说过:“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懂得悲观。”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所告诫的,正是这种有远见的悲观主义: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解读>>

善于用兵的人说过:

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宁可采取守势;

我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就是说,

行军布阵,却不显露队伍的行列;

虽要奋臂,却像没有胳膊可举;

临敌在即,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手持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祸患,

轻敌几乎让我失去最宝贵的东西。

两军实力相当,若发生对抗,

悲悯而谨慎的那一方会获胜。

标签: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