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为什么是三个“臭皮匠”?有什么典故?

爱百科 118 0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民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其所含的寓意便是:要集思广益,人多才力量大,好办事,单凭一人之力,往往难以周全。话说为什么偏偏是三个“皮匠”赛过诸葛亮呢?这个说法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为什么是三个“臭皮匠”?有什么典故?

牛皮筏渡河还记得以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大家是否还记得其中的内容?其中写到有一次诸葛亮要带兵过江,但江水湍急,而且江河里有许多突出水面的礁石,这样一来,普通的竹筏是很难渡过河的,对此,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三个做牛皮活的皮匠得知诸葛亮渡河为难的事情,于是特别跑到账下献策,说用牛皮做成皮筏则可解决这个渡河难的问题,因为皮筏就不怕触礁啊!后来在皮匠的指导下,诸葛亮军中作出了牛皮筏,果然顺利完成了渡河,而此后便有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民谚!

东吴有“皮匠”,赛过诸葛亮

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为什么是三个“臭皮匠”?有什么典故?

这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另一说法,据说有一次诸葛亮到东吴做客,期间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本是像借此嘲笑东吴无人,所以诸葛亮故意将宝塔的要求提得特别高,尤其是塔顶上的铜葫芦,要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这是相当难完成的。孙权也确实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无奈发榜招贤,只为寻得能做这铜葫芦的人。而后来这一难活让东吴的三个摆摊皮匠给完成了,三个皮匠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自然很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后来他们终于想到了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型,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经过多天的努力,终于缝成了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后往模型中灌沙,最后往其中灌入铜水,成功将诸葛亮提出的刁难问题给完成了,故东吴民间传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之言。

“裨将”解释最合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虽多谋,但毕竟不是完人,外出征战时,身边也需要文臣武将出谋划策,而在古代,往往随主帅出征的副将称之为“裨将”,而作为主帅,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也势必要和手下副将商讨,有时副将们的决定可能更加正确!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三”并非就是指三个人,而是一个泛指,即多人,而裨(pi)字与“皮”同音,固有“三个裨将胜过诸葛亮”之言,因裨将与皮匠同音,所以在后世流传中也逐渐变成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民谚!

常说的“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为什么是三个“臭皮匠”?有什么典故?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标签: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