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刘墉刘罗锅有家谱吗?

爱百科 679 0

当然是有的详细如下:

在1997年编修第1次印刷,1999年9月又第2次印本广东兴宁《刘氏族谱》卷一总谱(下简称

1997年兴宁谱)167页上标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公元1783年)开七公十六世孙文华殿大学

士刘墉撰修《刘氏集注重修族谱》详列刘氏世系录”(下简称刘墉谱)。

一直至194页止,详列从大

始祖源明公起,至145世龙公,字景灰,号远浩,生九子:开一、开二、开三、开四、开五、开六、

开七、开八、开九止的各世祖的谱牒内容。

清乾隆执政期间(1736-1795年)有个刘墉(1719-1804)不假,字崇如,号石奄,山东诸城人,

1751年考取进士,出任翰林院编修,后升侍讲,1776年升任内阁学士。

乾隆晚年,刘墉先后担任工

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史部尚书等,成为乾隆执政时的主要大臣之一,是

一位红极一时的大宰相。

但若说此刘墉是刘开七公的后裔,并且具体到是刘开七公16世孙,又撰修

了从源明公至开七公共146世谱叫《刘氏集注重修族谱》,而1997年兴宁谱编者没有注明转录刘墉

谱出自何人、何年印刷的版本,笔者对此表示质疑如下:

1。

刘墉家谱最远只追溯到自己之前的8代祖先,何来刘墉是开七公的16世孙?据刘佑平著《中华姓

氏通史-刘姓》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313-319页,对刘墉的家世有较详细的介

绍。

在清朝时,刘墉的家乡在山东省诸城县北乡70里的逢戈庄,现属于高密县注沟逢戈庄村。据逢

戈庄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此谱由刘墉的父亲刘统勋(1699-1773)撰修,在该谱的《凡例》

说:“吾家自前明宏治年间(1488-1505),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今属安徽省北端)迁山

东诸城县。

至二世恒公,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刘福生刘恒,刘恒生3子刘

玳、刘瑁、刘瑚,刘玳生刘思智,刘思智生2子刘通、刘远,刘通生3子刘必显、刘必前、刘必大,

刘必显生4子刘桢、刘果、刘棨 、刘棐。

刘棨考取进士,曾任江西按察使,1718年去世于四川布政

使(相当省长)任上,终年62岁,生子刘统勋。

刘统勋是清乾隆时主要大臣,1748年任工部尚书,

翰林院掌院学士,1752年任军机大臣,1761年任东阁大学士、礼部和兵部尚书,兼管刑部,成为位

极人臣的大宰相,1773年去世,溢“文正”。

刘统勋生2子:刘堪、刘墉。刘墉无嗣,以侄儿刘锡

朋为继子。

刘锡朋生2子:刘光海、刘耀海。诸城刘氏由刘统勋开始撰修族谱,名叫《东武刘氏族

谱》。

续修至今(2000年)已传到刘福的第15、16代孙,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诸城故地。

以上说明,刘墉对自己的祖先只追溯到刘福(刘墉是刘福的第9代孙),更远的祖先来源于那里都不

知道。

按理说,如果刘墉真的是开七公的第16世孙,其诸城始祖刘福就是开七公的第8世孙,距开七

公才不到200年或300年的历史。

即使“谱遭兵烬”了,凭口头传说也能流传下来祖宗出自福建宁

化,或江西或广东兴宁。

如果刘墉属于开七公之子广传公裔孙,从广传公的14个儿子(14房)起至

第10代孙,十四房裔孙已“蜚声于闽峤”,遍布闽、赣、粤等地,刘墉家乡诸城刘氏族人,岂有不

沾点同宗之谊之联系?刘墉本人、其父、其祖父三代显官于清朝,广传公后裔续谱岂能只讲刘墉,不

讲刘统勋、刘 棨 ?难道刘墉不是十四房后裔而是广传公兄弟的后裔,所以在广传公兄弟后裔续修的

族谱上看到他的上祖世系,从开七公起传衍至刘墉16世孙而已。

若如此,请见证者考查列出从开七

公至刘福、至刘墉的传衍世系顺序来。

2。 刘墉父亲刘统勋撰修过《东武刘氏族谱》已得到证实,有无必要,相隔年限不久,又由刘墉来撰

修呢?即使有必要,刘墉有无必要把谱名改为《刘氏集注重修族谱》呢?并且他父亲搞不清远祖世

系,就由他弄清自源明公以来至开七公止共146世,他本人是开七公16世孙了?若如此,刘墉之后

的诸城刘氏后人至今为止,有人到过广东兴宁岗背瞻仰刘氏总祠吗?祭拜过开七公墓吗?

3。

说在清朝乾隆时代山东青州府诸城县所建刘氏大宗祠一座,总理兼修族谱者是刘墉【见刘展程谱

(下文提及)、1997年兴宁谱10页】,不知最早出自何人何年之说。

以上三点,没有诸城《东武刘氏族谱》佐证,没有诸城刘氏人口头传说流传的佐证,拿不出从开七公

至刘墉共16世系传衍顺序的谱料,说刘墉是开七公的后裔,就值得质疑。

4。 如果1997年兴宁谱所转录的从源明公至开七公止的146世谱是刘墉撰修,该谱中有几处明显经不

起推敲:一是55世康公、字季,56世定公、名夏,57世献公、名挚等几代,早在1928年兴宁《刘

氏族谱》总编者刘益吾、刘棣芬就指出:“本姓姬,因其食采于刘,遂为刘氏,为后稷之裔,非尧之

裔明矣,乌得因其姓刘而遂为祖宗哉?”二是54世士会公距75世刘邦公共22代。

士会公约出生于公

元前660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相距约404—413年,历22代,平均代距约

19岁产生1代人,岂能持续400年如此旺世?三是该谱138世 公,谥忠显,146世开七公生子广传

公,早在1920年梅县知事刘国翔修谱作“重修族谱记”就说:广传公为 公(即福高公)十世孙

者,考查 公在公元1127年就已经在金国兵营中尽节自杀,广传公于公元1235年登进士,相距110

年,岂有10代之理?抄写错列旁支毫无疑问。

以上是前贤对事不对人异议146世谱。但在1928年兴

宁谱编者作《姓氏源流》就有点对人又对事说刘墉谱不作谱序“盖非古义”(见1997年兴宁谱5页

转录)。

一般人都能看出146世谱疑问尚多,若为清朝乾隆时大宰相刘墉撰修,岂不是与其身份不

符,有失身份。

5.所谓刘墉撰修《刘氏集注重修族谱》,是1908年刘展程谱出现之后惹出来的是非。

这与刘展程

本人无关,是后人对其谱解读、翻印、转抄、流传出了问题。

此事,还得首先从刘展程谱说起,然后

再据实一一分析问题之所由。

5。1:刘展程,号荐秋,开七公21世孙,广东丰顺县岗下围人,花翎道补用知府(笔者注:有表示官

衔的花翎帽在手,等待有缺位时补用上任),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撰修《刘氏集注重修历

代源流族谱》(简称刘展程谱)。

这个族谱名称是根据其谱中所说的名称。刘展程又以另一名称“刘

氏集注汇纂重修历代族谱记”作序(下简称刘展程谱记)。

后人对刘展程谱称为《刘氏集注重修历代

族谱》有之(见1996年刘添元主编《梅县刘氏族谱》18页),称为《刘氏集注重修族谱》亦有之

(见1931年广东南雄《刘氏初修联谱》“谱例”和序文)。

刘展程谱完稿刊出后,得到一些人翻版

印刷或手抄。

例如在广州市文德北路81号中山图书馆二楼就有借书号为K/0。189/371。3[2]的翻

印本1册这样标明:《刘氏集注重修历代族谱》,开七公裔孙壬辰(指1892年,笔者注)状元、广东

副主考福姚鉴定,开七公21世孙道衔补用知府展程集注汇纂重修,参考历史节略,皇清光绪三十四

年戊申岁(1908年)仲秋吉旦刊,宣统元年己酉岁(1909年)孟秋刊成,中华民国二年癸酉岁

(1913年)春印,潮州府金山中学师范毕业生见龙校刊,每部邦版价纸银贰大圆。

这本1913年春的

翻印本,谱文有标点,但空格分段不明显,可以认为刘展程谱原有的“参考历史”资料被节略,或是

刘展程谱已节略了。

据刘添元谱载,刘展程谱在梅县钊英图书馆有收藏,丰顺荐秋懋德堂有存守,共

74版。

而借书号为K/0。189/371。3本,则是1908年刘光祖在广东兴宁县景贤堂增修校刊的刘展

程谱翻版,借书号K/0。

189/371。3[2]几乎与之一模一样的排版,所不同的是刘光祖翻印的谱文中

没有标点。

在1931年广东南雄的《刘氏初修联谱》转录刘展程谱(见1999年南雄《刘氏重修联谱》

转载)也是谱文没有标点的。

而借书号K/0。189/371。3[3]本则是开七公21世孙德生1950年照K

/0。

189/371。3[2]版本的手抄本(字体十分漂亮整齐),1988年刘德恕补注的复印本,不过已省

略了“各省疆界”的内容不抄。

由此可见刘展程谱原来是无标点的,后人翻版或转抄时有删节现象。

以上刘展程谱的翻版本均是从右至左竖排版文字,繁体字,极少空格和分明段落。

内容先后次序是:

“刘氏集注汇纂重修历代族谱记”最后注名落款是“皇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岁秋月作记以成开七公二

十四孙花翎道衔补用知府展程号荐秋集注汇纂重修”。

接着是“建祠作序不一难以备录择其总序源流

两序并晋宋明清修谱之名以及各省建立宗祠暨各省疆界京都刻出可以便览刘氏族谱总序……刘氏族谱

源流序……延及国朝老谱犹存第于兹展卷之下叙其本末究其终始以见刘姓是有所谱云尔”,接着是罗

列从皇后晋天福二年沐公始的历代修谱人名单至最后一名“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孟冬吉旦开七公

十六世孙文华殿大学士墉拜撰修”止,接着是开列一些各省建刘氏宗祠及建祠总理、修谱人名单,最

后一位是“广东潮州府城内建大宗祠一座总理并集注汇纂重修族谱展程”。

接着是各省疆界京都地理

范围概述,末尾是“安徽合江苏为江南其京都即在江苏前合江南今分为两省”。

接着是“刘氏集注重

修历代源流族谱”之名下,进入了对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大昊伏羲

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颛顼旭高阳氏、尧帝进行论述后,从尧帝的第九子源明

公起,至开七公共146世系祖,一直编修到广传公的孙辈148代止。

最后嘱后人“从后149代83房随

其各房各处裔孙列其开基始祖起算另序始起世继谱,而……再传100世亦可列矣”。

这就是刘展程谱

的最后结束语。所谓从源明公至开七公止共146代说,刘展程谱是也,原版谱仍存留至今可见。

统观究读刘展程谱(包括翻印、转抄本),下面作一些分析和商讨。

5.2:刘展程谱记题名为《刘氏集注汇纂重修历代族谱记》和族谱题名为《刘氏集注重修历代源流

族谱》,本身就是对其谱修成的前因后果的确切注释。

他在谱记(原文没有标点)中说:“缅自广东

潮州府倡建宗祠,前后数十年,随父乡试,以及阅历军务以来,所到省府州县,博采从来刘姓之族

谱,或刻本,或抄本甚多,一一考究,其中或断或续,二提三提(笔者注:经过几次修谱),一脉纵

有不连,殊有缺憾。

幸得后晋代时沐公修一族谱,宋代时月清公修一族谱,明代时武英、连城公修一

族谱,本朝墉、绎公修一族谱,以及各处族谱,汇纂齐备,方得百余代,总全一脉。

祖宗虽有讳字、

谥号之记载不同,而承先启后之相传则无不同,但其年代事实未见分明。

予今博考《鉴史》、《春

秋》记载、《汉书》世家、蜀志世家、暨诸子百家所载刘姓之事,自春秋战国以来至宋代,有可考据

者,将其事迹愈加详注明白,迨及元代以来”。

仅凭以上之言,就知道刘展程收集到的许多刘氏族

谱,其中世系或断或续,纵有不连,进行汇总和编辑之后,才理顺祖宗世系总全一脉,修成至今仍可

见到的刘展程谱。

他修谱的特别之处,是博考史书、方志、集诸子百家所载刘姓之事,对有关各世祖

的事迹愈加详注明白,所处历史年代事实分明。

这就是其谱记、其族谱之名称中有“集注”、“汇

纂”的解读。

其前期主要是收集各处族谱,汇纂世系,后期主要是集注历代祖宗的事迹和历史年代定

位。

所以称为“刘氏集注重修历代源流族谱”。

5。

3:刘展程谱中有三处提到刘墉,但并没有说明他的“总全一脉”(有翻印本改为“总全149

代”)是完全沿用刘墉谱。

一处是上文谱记中“幸得......本朝墉绎公修一族谱”,有其他翻

印谱改动为“墉公、绎公”当作2人合修一谱,也有当作是2人各修一谱,也有当作是“墉绎公”1人

修一谱。

笔者认为是2人各修一谱。因为刘展程谱中有列出“江西省城内建大宗祠一座总理进士文

泰、重修族谱状元绎”。

又见2001年编印的江西吉安地区《刘氏村族志》772页“历代名人”有列

出清道光15年(1836年)永丰县刘绎考取状元。

另一处是“山东青州府诸城县建大宗祠一座总理重

修族谱文华殿大学士墉”。

再另一处是罗列历代修谱人名单时,把“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岁孟冬吉

旦开七公十六世孙文华殿大学士墉拜撰修”放在最末位一个。

除此之外,全谱再没有提及刘墉之名。

刘展程没有注明这三处出现刘墉之说是出自何处何时之谱,使人猜想在刘展程之前(1908年之前)

也许有此说。

但从刘展程谱记可以肯定,即使他幸得刘墉修一谱,也是世系不齐全的(从源明公至开

七公的世系不是共146代)。

否则,他就不用说“汇纂齐备方得百余代总全一脉”了。论及此点,是

要说明刘展程谱不可能是完完全全抄袭刘墉谱,或者说刘墉谱与刘展程谱是不相同的。

5.4:刘展程谱记引用前人谱序全文或其中几句话,不注明何人何时之序之说,则是其不足之处。

标签: 天皇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