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借“揽二乔于东南兮”智激周瑜,他如何断定对方不知这首诗?

爱百科 275 0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借“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共处”,智激周瑜。那么,诸葛亮如何敢断定对方不知诗文内情呢?

诸葛亮借“揽二乔于东南兮”智激周瑜,他如何断定对方不知这首诗?

第一敢断定:铜雀台尚未落成,曹植的《铜雀台赋》不可能提前写备,公诸于世。从明后而嬉游兮,

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

观圣德之所营。

连二桥于东西兮,

若长空之虾蝾……

诸葛亮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将“连二桥于东西兮”改做“揽二乔于东南兮”,又将“若长空之虾蝾”改为“乐朝夕之共处”。

铜雀台落成比赤壁大战晚近两年时间。虽未落成,但赤壁之战前很可能就开始了建造计划。曹植提前酝酿《铜雀台赋》的草稿也顺理成章。

吴蜀相比,蜀汉与曹魏的交流远胜于东吴。而且由于刘备自称帝室之胄,很得汉室众臣信赖。许多人和徐庶一样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信息渠道远比东吴畅通。

诸葛亮通过某些隐蔽渠道获知《铜雀台赋》草稿内情也不是难事。但东吴方面由于信息相对闭塞,极有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许听到过铜雀台和《铜雀台赋》的影子,但内情确难详知。

诸葛亮借“揽二乔于东南兮”智激周瑜,他如何断定对方不知这首诗?

第二敢断定:周瑜主战,东吴抗曹急需出战理由。所以,即便有所察觉,对方也断不会揭穿诸葛亮的意图。周瑜素有江东周郎之雅称,是大都督之才。即便不了解《铜雀台赋》内情,但以他的智慧难道会为几句流言蜚语就大动干戈吗?

说白了,内在动力还是周瑜的主战立场。赤壁大战前,东吴政坛形成两大阵营,以张昭为主的“降曹派”和以鲁肃为主的“主战派”。孙权迟疑不决,想起孙策临终前的嘱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才急调周瑜回建业(今南京)商议定夺。

周瑜何许人?文韬武略,才智过人。他岂肯屈服于曹操的劝降。回到建业虽未明确表态但心里早已笃定抗曹的决心。

但面对占据主流的降曹派势力,面对犹豫不决的孙权,周瑜也是无计可施。既要找出理直气壮的理由说服吴主出兵,又要找到名正言顺的说辞压倒降曹派,这是摆在周瑜面前的当务之急。

诸葛亮假借《铜雀台赋》这一激,恰为东吴抗曹提供了充分依据。换句话说,就算周瑜明知诸葛亮讹传诗文,但为了这最佳的出兵理由,他也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

诸葛亮审时度势,看破了周瑜的心思。“揽二乔”之说对周瑜是小,直逼孙权才是关键。因为这才能让周瑜有充足理由去劝说孙权出兵抗曹。

诸葛亮借“揽二乔于东南兮”智激周瑜,他如何断定对方不知这首诗?

正因为有了这两个“敢断定”,诸葛亮才铤而走险,借《铜雀台赋》无中生有,最终促成孙刘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

标签: 向诸葛亮借智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