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匡扶汉室,一生谨慎,事必躬亲,呕心沥血,生怕有差错,最终还是功败垂成,对于这样的结果,很多学者至今难以理解,都在探讨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其中毛主席就分析过。
毛主席与诸葛亮虽同样是历史巨人,但二者相距1700多年,不仅时代不同,其性格特点也不同,同样身处乱世,力挽狂澜。诸葛亮太过谨慎,毛主席则善用奇谋,诸葛亮凡事都亲力亲为,毛主席则更注重方针策略以及大局观,诸葛亮最终失败,毛主席却成立了新中国。
毛主席用兵如神不亚于诸葛亮,他也曾评价过许多历史人物,其中不乏王侯将相,诸葛亮绝对算是毛主席点评较多的一个人物。
每当讨论诸葛亮时,毛主席总说:“其始误于隆中对”。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不妨让时间回到三国时期。
当初诸葛亮第一次见刘备,便在隆中草堂处向刘备献计策,大致是说向西、向南发展,得荆、益,之后再挥师北伐。
这样的策略后世学者确实都给出了高度评价,事实证明,刘备也非常认同。最后的结果是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却始终没有统一天下,就算年迈的诸葛亮倾尽全力北伐也没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
因此,隆中对里面的策略也只实现了一部分,当后世人都在探讨诸葛亮为何没有成功,大家听的最多的应该就是诸葛亮喜正不喜奇,奇就是奇谋,他没有采纳魏延奇袭长安的奇谋。
却有一人和毛主席有相同的看法,此人就是苏洵,苏轼的父亲,他在《权书.项籍论》中写:
“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西蜀自守都不太好,何况还要作为进取中原的基地,这样更加不方便。
毛主席似乎找到了自己,便在这段话下面批注: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隆中对曾提到等天下大变,就让一上将带领荆州士兵出兵宛、洛,再命一将军率益州士兵出秦川,荆州益州两路出击,二分兵力,在毛主席看来,两地相隔千里,很难彼此呼应,蜀汉原本在兵力上的优势一下便失去了。
后又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坐镇荆州,刘备进攻东吴,诸葛亮北伐中原,看过这段历史的都知道,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丢了性命。刘备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大败,这两次的失败对于蜀汉来说已经是元气大伤,诸葛亮北伐中原显得孤掌难鸣,事实证明,北伐之路确实难。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毛主席点评一出,醍醐灌顶,这也是毛主席一贯以来的用兵习惯,他认为只有集中优势兵力,将敌军各个歼灭。
隆中对从一开始就分散了兵力,这为后期北伐埋下了失败的根源,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
当然,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到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过失,就算一开始战略有误,后期补救还是有机会的,奈何诸葛亮两次关键时刻都用错了人。
有一次毛主席想逗逗李银桥,轻轻的走到李银桥身后,变着声音说:“不许动,举起手来。”
李银桥一听,立马转身,看见毛主席的一瞬间用双手将他抱住。
毛主席笑道“你这个卫士长,我还真没有选错!”
李银桥说:“跟着主席这么久,您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
“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算是诸葛亮,那也有错用关羽和马谡的时候啊!”
李银桥不解“诸葛亮错用马谡我知道,他何时错用了关羽?”
“诸葛亮当初入川,就不应让关羽坐镇荆州,这是一步错棋,关羽可骄傲呢,一直看不起东吴,这样就导致他不可能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如此,失荆州已是必然。”
毛主席一番话让李银桥连连称赞。
所以,这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才导致的失败,要知道荆州的地理位置可是相当重要的,失了荆州对蜀汉的打击太大了。
第二次用错人就是马谡,马谡失街亭让诸葛亮无退足之地,导致不得不放弃南安、安定、天水,就连箕谷之兵也不得不退。
马谡是什么样的人?
《资治通鉴.魏纪三》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
“好论军计”是马谡的特点,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有些纸上谈兵,事实也是如此,马谡的过渡自信也让他最终失败被斩。
当然,毛主席认为诸葛亮最大的错误不在用错马谡,而是他没有亲临现场。
作为第一次北伐,毛主席点评“初战,亮宜自临阵”。
作为伟人的毛主席,他深有体会,诸葛亮没有在第一线,根本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指挥。
从后来诸葛亮的种种做法,他似乎也意识到了失街亭的问题所在,因为在这之后,诸葛亮但凡要出战就一定在场。
诸葛亮功败垂成,似乎并没有影响他在后世人心中的印象,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的推崇,将其神话,家喻户晓。
小说只能是助推,正史中诸葛亮确实有才能,不然绝不可能入选武庙十哲,要知道这里可都是历史上相当厉害的人物,例如白起、韩信、张良、乐毅等。
毛主席也是有些推崇诸葛亮的,诸葛亮27岁成名,隐居隆中时常自比管仲、乐毅,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的能力。当他初登舞台,便迅速让刘备具有与强敌抗衡的条件。
所以毛主席晚年时用人,也都推崇年轻人,他说年轻人有干劲,古人都能破格提拔人才,为什么我们不行?诸葛亮27岁出名,孙权27岁成名,孙策起事的时候也才17岁,周瑜死的时候也不过36岁,事实证明,有才能就是有才能,不论年纪。
毛主席也学习诸葛亮,以伟人的军事才能,加上诸葛亮在军事上屡犯大错,毛主席看不上也情有可原,但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尤其是屯垦、兵器革新以及处理民族关系上,可谓佩服的五体投地。
1955年,毛主席就与王震讨论过退伍军人的问题,他认为可以效仿管仲、诸葛亮,组织屯垦戍边,既可以就业,又可以治疗战争带来的创伤,也能巩固边疆,算是一举三得。
1962年,毛主席与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到了科学技术,从而提到诸葛亮改进弩机的做法,说现在国家也是一样,一定要发展新科技。
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毛主席也学以致用,他说诸葛亮七擒孟获,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1953年,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擒获布依族女匪,很多人都要求杀,毛主席一听,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个女土匪,还是少数民族,诸葛亮都能七擒七纵,咱就擒了个程莲珍,为啥不可以八擒八纵呢?哪怕两擒两纵都可以,决不能一擒就杀。
从毛主席后来的策略来看,他的很多民族关系的处理上都效仿了诸葛亮的做法。
——完——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如侵权立删!
标签: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