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爱百科 233 0

公元234年秋,天地肃杀,落木萧萧。

一位面容憔悴的老人,在军士的搀扶下,来到军营操练场上。

望着那雄武奋发的士卒,他仰天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这老人便是有着“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美誉的诸葛亮。

年少时,只道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奇谋士;长大后,方知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痴心人。

为了一个理想,为了一声嘱托,耗尽生命,无怨无悔,这便是他的“痴心”,也是他的立身处世之道。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高卧隆中,为理想而等待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琅琊郡的一个官宦之家,祖上曾做过东汉的司隶校尉,父亲也担任过地方官。

从这点来看,诸葛家也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

但不幸的是,由于父母早逝,诸葛家到了他这代已成败落之势。

幸好其叔父交游广、人缘好,他才能跟着叔父来到荆州牧刘表的治下,过起了半耕半读的隐士生活。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不休,北方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相比于北方的哀鸿遍野,荆州倒显得平静宁和多了。

诸葛亮所隐居的隆中“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是一个非常适合修身养性的地方。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这里的山山水水抚平了他的心灵创伤,也给了他淡泊宁静的胸怀气度。

在隐居隆中的这十年里,诸葛亮看似是过着一种避难隐居的生活,其实却是怀揣梦想的等待。

等待才学充实,等待伯乐出现,也等待大汉天下重现昔日“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的盛世荣光。

在躬耕之余,诸葛亮不仅昼夜苦读,还四处游学、遍访名师,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

世道虽乱,但两汉流传下来的“立功立业”风气依然深入人心。“建功立业”不仅是某个人的理想,更是汉末“士人阶层”的共同目标。

诸葛亮自然也不例外,他平素“自比于管仲乐毅”,表明以后是要出将入相的。

有一次,诸葛亮笑着对徐庶等好友说:“以你们的才华,如果入仕做官,一定能做到太守、刺史的高位。”

但当好友反问他“能担任何官”时,诸葛亮却笑而不答。在他心中,一州一郡不过弹丸之地,扫清天下方是本心。

渐渐地,诸葛亮凭着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学,赢得了荆襄名士的青睐,被品评为“卧龙”。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在师友们的帮助下,诸葛亮无论是才学还是名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他只缺一个机会了。

马丁·路德·金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要知道,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是一种刁难,而是一种雕刻。

而雕刻得是否丰满,则在于我们自身是否充实。

虽然诸葛亮的人生开局并不完美,但他却能不断充实自己,最终赢得了实现理想的资本。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受邀出山,为理想而奋斗

既有了才学,又有了名声,诸葛亮也就差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了。

恰逢此时,刘备也投奔了荆州刘表,并寄居在新野城。

新野距离诸葛亮隐居的隆中不算太远,加之刘皇叔也是“声名在外”的名人,所以吸引了很多荆襄名士前来投奔,其中便有诸葛亮的好友徐庶。

徐庶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因此深得刘备器重。

正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既然自己入了刘备的“坑”,那就要竭尽全力为刘备的事业添砖加瓦,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诸葛亮。

于是徐庶对刘备说:“主公若想划地自守,那有我徐庶就够了,但若要争霸天下,则非一人不可。”

刘备赶忙问道:“是何人?”

徐庶道:“此人便是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

“那就劳烦先生把他请来吧。”

“此人大才,哪里肯轻易前来,必须您亲自去请。”

“那他才华比先生如何?”

“哈哈,我不过萤火之光,怎比得上孔明皓月之明!”

刘备一听,大惊失色,连忙起身道:“如此大才,我当亲去。”

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决定主动去拜见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人生沉浮际遇,乱世即是舞台。

刘备需要一个助他谋划天下、以成王业的大才,而诸葛亮需要一个实现人生抱负的舞台。

建安12年,公元207年。在漫天飞雪的隆中,刘备请出了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从此,命运的天平,格局的走势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而这一年,诸葛亮27岁,正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大好年华。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出道即巅峰”,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他“出道即低谷”。

就在他出道的第二年,曹操便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荆州。

无可奈何之下,诸葛亮只能跟随刘备向南撤退。

望着身后紧追不舍的曹军,身前一望无际的江水,诸葛亮向刘备提议:联合孙权,共拒曹操。

天无绝人之路,你在找他的同时,他也在找你。

受命前往荆州观望局势的鲁肃,正巧在当阳长坂遇到了逃难的诸葛亮一行人。双方一拍即合,一致认为:联合抗曹,才有生路!

在诸葛亮、鲁肃等人的一力促成下,“孙刘联盟”正式形成,而横扫北方的曹操也终于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赤壁战后,刘备趁机夺取了江南诸郡,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土地,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之计。

至此,诸葛亮从一个幕僚一跃而成为“军师中郎将”,都督三郡,掌管税收,成了刘备麾下名副其实的“智囊”。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后来,他更率领张飞、赵云三道并进,与刘备顺利会师,一举攻占成都。

攻取了益州的刘备论功行赏,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从此诸葛亮开始了近十年“坐镇后方、足食足兵”的留守生涯。

无论是汉中之战,还是夷陵之战,他都能保证前线兵粮不乏,后方稳定无忧。

他宛如蜀汉的定海神针,似乎有他在,蜀汉就永远不会倒下。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排除万难,为理想而坚持

章武三年春的一个清晨,一行车队从成都大门疾驰而出。车上坐的不是别人,正是坐镇成都近十年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车队昼夜不息,直向吴蜀边境白帝城奔去。

向来宠辱不惊的诸葛亮,此时眉头紧锁,一脸戚容。他心中明白,也许今后的复兴大任就要由他一肩挑起了。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奄奄一息的刘备将国事家事,全权托付给了诸葛亮,而他也只能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回报。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刘备虽然不在了,但“复兴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仍要继续下去。

蜀汉建兴五年,在国内局势稳定后,诸葛亮开始了他为期七年的“北伐战争”,并给后主上了一道《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没有说教,没有自诩,有的只是诉说、恳求与殷殷期盼。

他用一颗忠心,洒一片热血,述说着刘备创业的那段峥嵘岁月。

由于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较大,诸葛亮虽多次出师,却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而且此时蜀汉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很多大臣认为:与其穷兵黩武,不如保境安民。甚至还有人在背后捅刀子,妄图削去诸葛亮的权力。

其实在刘备死前,曾指定了两位顾命大臣,一位是诸葛亮,另一位是李严。

虽同为辅政大臣,可诸葛亮无论是能力还是地位都高于李严。

国家的大小事务,更是凭诸葛亮一言而决,这使李严成了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自然也就心生怨恨。

诸葛亮领兵在外,担心敌人绕道偷袭蜀汉本土,于是想将李严调过来镇守汉中门户,可李严却百般推辞,迟迟不肯前来;

后来,诸葛亮让李严押运粮草到前线,李严依旧我行我素,消极怠工。

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在诸葛亮背后搞一些小动作,比如“捧杀”。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他先是写信给诸葛亮,大赞其丰功伟绩,接着又上书后主刘禅:“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李严将诸葛亮放在了和曹操同样的位置上,给诸葛亮戴上了不臣之名,其居心不良,可见一斑。

外有强敌,内有政敌,就是在这内外交困的境遇下,诸葛亮仍然坚持着“兴复汉室”的理想。

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剑指中原,不胜不休!

直到油尽灯枯的那一刻,他的心中仍然惦念着“北伐大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功过”,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说他不识天数,但我却看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坚守。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便是他的选择。

诸葛亮从来都不是飞蛾扑火、逆天而行之人,也许在他心中,自有一份执着,一片痴心。

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亮的结局虽不完美,但他把一片痴心都交付给了五丈原上的秋风,风不停,心不悔。

正如《虎啸龙吟》中司马懿的那句感叹:“丞相,可真是痴心人!”

年少不懂诸葛亮,如今方知丞相痴

林语堂说:

一点痴情,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大多数人都想做一个“智者”,却唯独忽略了“痴”的可贵。

坚守本心,无惧尘埃,谓之“痴”;

坦荡行事,俯仰无愧,谓之“痴”;

痴,便是真,浮名如烟,纯粹无垢;痴,便是勇,坚韧不拔,无惧无忧。

愿我们都能如诸葛亮一般,心有所执,行有所成,暮年回首,未曾虚度。

作者 | 不雨亦潇潇,说书的侠客,仗剑的书生

图片 | 《三国》剧照

标签: 诸葛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