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几乎败光家底,诸葛亮缘何还能北伐?或藏一个治蜀密码

爱百科 141 0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诸葛亮,自茅庐入仕后,辅佐刘备父子两代人二十八年间,将法家思想发扬光大,不愧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诸葛亮的一生,始终将农本思想融入到个人的思想修养中,渗透到自己的政治活动中,并表现出极高的自觉性。未入仕前,诸葛亮就“躬耕陇亩”十余年,期间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例如水耖、榧棍、龙骨车、诸葛亮车、钐等及总结了不少生产经验,诸如套种、间作、换茬、选种等;(《三国志》未记载,南阳一带民间流传)未入川前,诸葛亮就“调其赋税”充军资,亲赴刚收复的荆州南部零陵、桂阳、长沙三郡,组织农业生产。入益州后,诸葛亮就“镇守成都”保后勤,大力发展农业,足食足兵供刘备对外称霸。刘备夷陵兵败,家底近失,气忿而亡,诸葛亮“开府治事”揽国事,推行农本主张,积累农业资本,保障蜀国偏安一隅。

刘备几乎败光家底,诸葛亮缘何还能北伐?或藏一个治蜀密码

具体如下。

首先,安民息民。

《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二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建兴二年(224年)春,蜀汉趁吴蜀重新结盟,曹魏对孙吴用兵之际,对内竭力发展农业,对外致力停止征战,让益州百姓休养生息。接着,劝农管农。《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治人》:唯劝农业,无夺农时。蜀汉为致力发展农业生产,采取鼓励百姓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耽误农作物耕种收获时间的措施,将农业生产放在军国大事的首位。

刘备几乎败光家底,诸葛亮缘何还能北伐?或藏一个治蜀密码

然后,薄赋减负。

《诸葛亮文集•便宜十六策•治人》:唯薄赋敛,无尽民财。《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十年,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今陕西省勉县东汉水北岸)。蜀国在鼓励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减轻家业税收,不让农民的财产枯竭,甚至在战时利用部队休整空隙,组织兵士屯田,实行兵农合一,增加军粮储备。

最后,发展经济作物。

《太平御览•布帛部•卷二》中引《诸葛亮集》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清代杨晨《三国会要•职官下•郡国官》里有“蜀有工官、堰官、柑官、橘官”的记载。蜀汉虽位于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但国小人稀而致农业生产的劳力匮乏,从而无法支撑蜀汉的军事活动。故蜀汉极力发展蜀锦、柑、橘等经济作物,来弥补自身粮食产量的不足。

刘备几乎败光家底,诸葛亮缘何还能北伐?或藏一个治蜀密码

刘备驾崩,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蜀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内发展生产、巩固益州;对外北伐中原、实现统一。发展生产、巩固益州,就是要发展农业;北伐中原、实现统一,就是要进行征战。在蜀曹吴三国之中,蜀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国力最弱,要想“足兵足食”进行发展及征战,有且只有采取“以农养战”进行协调和平衡。因而,诸葛亮实行“减兵省将”政策及采取“十二更下,在者八万”的兵士轮换制度,把兵员控制在一定数量上,走精兵之路。对前线作战的将士,则采取定期退伍,到期轮换的办法,以保证后方有充足的劳力进行农业生产。诸葛亮的农战平衡政策,不仅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还确保蜀军士气的旺盛不竭,甚至促使蜀国倾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为南征和北伐做足了准备。

诸葛亮的一生,特别是其政治生涯,尤为重视农业生产,并将发展与征战相结合,从而推动蜀汉在曹魏与阳吴的夹缝中生存。诸葛亮的农本思想,正符合商鞅“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的农战思想精髓。

笔者按: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诸葛亮,在个人修养和政治活动中,不仅继承先秦商鞅的 “农战”(农业与战争相结合)思想,还开辟“农本”(农业是富国安家的根本)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使社会稳定发展,为匡扶汉室、讨伐曹魏提供了足兵足食的前提。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标签: 诸葛亮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