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爱百科 240 0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陈寿在他编纂的那部被视作信史的巨著《三国志》里,对东吴名将周瑜推崇备至,评价甚高,可谓不吝溢美之词。

陈寿是三国末期蜀国人 。他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史家 。《三国志》被古今学者公认为是研究东汉末三国时期那段兵燹不断、波澜起伏历史的权威史料。

万人之英,气量广大陈寿对周瑜赞誉有加,在书中他多次借众人之口以“具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英隽异才”、“公瑾雄烈,胆略兼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江淮之杰”、“王佐之才”、“卓尔不凡,逸志不群”褒扬之,可见他对这位江东人杰青睐有加,十分欣赏。在他如椽的笔下,周瑜忠肝义胆、气度恢弘,智虑深远、情趣高雅、用兵如神且谋勇兼具,而且这位善于“万人敌”的大将军还是位深情款款的好丈夫,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几乎是位毫无瑕疵的完美之人。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性度恢廓,胆略兼人

按《三国志》、《资治通鉴》、《二十五史》等正史记载,周瑜人格上的完美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忠诚可靠;战略上高瞻远瞩;军事上有勇有谋,敢于冒险犯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气度恢闳,志趣高雅,待人接物不矜不伐,让人如饮醇酒,如沐春风。《三国志》中所载的那个周瑜,举贤荐能可比力荐管仲的鲍叔牙;在容人雅量与尽忠报国方面,他直追蔺相如;而论忠君谦士,则连诸葛亮都难以与他比肩,更遑论他人。与小说《三国演义》中气量促狭、嫉贤妒能 的周瑜大相径庭的是,现实中的他“性度恢廓”、“胆略兼人”,仁爱宽厚。这点似乎打破了周瑜在人们脑海里“气量偏狭”、睚疵必报、难以容人的固有印象。

忠君谦士,大得人心 史载,周瑜是孙策好友,他21岁即执鞭坠镫追随孙策东征西讨、攻城拔寨,直到一举平定江东。

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年纪尚轻,只是个将军,江东诸将以及众宾客有些轻视他,待他礼仪简慢、不甚尊敬 。只有周瑜独自率先表达出敬意,以君臣之礼恭谨待之。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握有兵权的周瑜率先垂范,既维护了资历尚浅的孙权之尊严,还替他进一步夯实了权力。《三国志》中说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周瑜对比自己年轻且并无人望的孙权态度恭敬,执礼甚恭,展示出其胸襟宽广的大家风范,令人折服。

周瑜表现出谦谦君子的风范,并不居功自傲,其为人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大得人心,唯独与老将程普关系不睦。

程普乃东吴三代老臣,先后追随过孙坚、孙策、孙权,他自恃年高功大,不服比自己年轻许多的周瑜居然后来居上,竟然能够统领东吴大军,成为大都督。因此,他屡次当众出言不逊,羞辱周瑜。周瑜并不与他计较 。他折节容下,放低身段倾心结交下僚,终令程普叹服,二人冰释前嫌,遂成莫逆。程普由衷赞曰:“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史书形容周瑜与人相交时让人如饮醇酒,典故即出于此。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杜牧、罗贯中尊刘抑曹(吴),贬损周瑜 如此一位登高望远、刚柔并济之完人,到了后世尤其是明、清历史演义、传奇小说中怎么就变成另一副嘴脸了呢?正史中“高、大、上”的伟岸形象怎么就变作小肚鸡肠、睚疵必报、器局狭窄、面目全非了呢?

原来,中国人一贯讲究正统,到了隋唐之际,正统之争愈演愈烈。何为正统?打个浅显的比方:刘邦姓刘,因此汉朝被称为刘汉,刘备也姓刘,因此他被视作根正苗红的汉家正溯。而孙权、曹操等辈虽然雄才大略、兵多将广,与刘备鼎足而立,亦属不世出之人杰。然而,若辈在刘姓眼里,不过是怀忤逆、觊觎心的屑小之辈罢了 。只有刘备才称得上汉室之胄、源流正统 。

作为东吴孙权的利益代言人,周瑜自然成了尊刘抑曹(吴)的明代小说家罗贯中肆意曲解、贬抑甚至泼粪的对象。

唐朝时,有关正统之争已隐隐出现在诗词中。虽然诗仙李白等人在诗中对周瑜赞誉有加,但刘备、诸葛亮的铁粉杜甫、杜牧等人却对他表现出不屑,并在诗作中大加鞭笞、讽喻。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周瑜是三国人物中被“黑”最惨的一位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颂扬诸葛亮,并一贯对他尊崇有加并虔诚顶礼膜拜。杜牧更是毫不掩饰的在自己的诗中肆意“调戏”周瑜:“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揶揄、调侃、讥讽之意,溢于言表。历史在文学中逐渐偏离事实,兴于唐,盛于明。

明代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于文学艺术创作需要,将周瑜描绘成与诸葛亮互争短长、勾心斗角之人 。他阴招阳谋迭出,却屡屡被诸葛亮化解,于斗智斗勇中,始终稍逊一筹,最终被诸葛活活气死。小说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周瑜屡屡处于下风,被气得箭疮复裂,惨叫一声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道:“既生瑜,何生亮”!

“瑜亮之争”本为小说家罗贯中虚构,这亦无可厚非,文学艺术本就允许适当的加工与夸张 。但《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与恒久生命力,让周瑜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乃至在民间口碑中被彻底颠覆。一个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小说人物被当作真实的历史去解读,去诠释 。于是,这位被南宋诗人范成大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奇才,成了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代名词。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即便如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光辉事迹与天纵逸才却不能一概视而不见,更不敢一律抹杀。一方面,他十分肯定周瑜结交、追随孙策,戎马倥偬,忠心耿耿,为讨平江东、助孙建立王霸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襟怀坦荡,心底无私,积极为吴国选贤任能,接连推荐鲁肃,收降甘宁,感化程普,为东吴大业积蓄英才;之后,他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并联合西蜀军队抵抗曹魏南侵;最后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于赤壁之战中祭出奇招,火攻曹军,东吴军以少胜多,杀得曹操大败亏输,肝胆俱裂,曹魏数十万水陆联军灰飞烟灭 。

潇洒周郎略施妙计,以少胜多,只一战便奠定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并建立了彪炳青史的不朽功业。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此完美之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一副料敌如神、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潇洒样子,在同时期似乎只有登高望远的诸葛亮可比 。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但在罗贯中笔下,当他遇见被视作正统的皇叔刘备以及蜀汉核心人物的诸葛亮时,就只能退避三舍、沦为陪衬了。于是,周瑜在后世眼中成了现在这副不堪模样,他屡遭诸葛亮戏弄,总是计不如亮,直至被亮活活气死。

而据《三国志》记载,史上真实的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因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 。他壮志未酬,死时才刚36岁。 他的死和“瑜亮之争”毫无关系。历史事实和文学偏差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让人的确有“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如此贬抑三国名将周瑜,罗贯中似乎心有不忍,于是让周瑜临死前发出那尽人皆知的千年一叹,他的千般无奈、万般委屈,似乎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喟然长叹中得以升华,并在瞬间达于沸点 。这叹息声经久不散,在历史深处回旋激荡,至今尚余音袅袅。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周瑜心胸真的很狭隘吗,真实情况是什么?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标签: 周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