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义兴历史人物故事

爱百科 140 0

  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自幼父母双亡,年少时臂力过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乡邻将他与当地南山猛虎和长桥恶蛟并称为“三害”。周处闻讯后,自知为人所厌恶,于是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孽蛟。

  并发愤改过自新,从此折节读书,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于是才兼文武。

这个故事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传奇,广为流传,至今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

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人。

  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周处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纠刻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

  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周处动人的故事,在宜兴至今仍保留有史迹。著名的“荆溪十景”中,有两景与周处有关。

荆溪十景之首的“蛟桥夜月”,相传是周处入水斩蛟之地。蛟桥原名长桥,系东汉兴平二年(195)阳羡县令袁祀时始建。

  因周处在此入水搏蛟,更名为蛟桥。宋代文字家苏东坡曾题书“晋周孝侯斩蛟之桥”和“晋征西将军周孝侯斩蛟之桥”。原桥两侧有石刻对联:“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 水,万派朝宗”。相传每当风清月皎之夜,月明似镜,与桥下溪水相互辉映,蔚为奇观。

  今桥已不存,但蛟桥之名将与世永存。

荆溪十景之一“周侯古祠”,是为奉祀周处的祠庙“周王庙”,又称“周孝侯庙”或“英烈庙”。位于宜兴宜城镇南大街东庙巷底。始建于西晋元康九年(299),由于历代战乱,祠庙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建,清代以来又多次重建。

  现有建筑三进,庙前新建有门楼,第一进为二层楼凹字形结构,中部有戏楼相连,西北正门上悬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周孝侯庙”朱底金字匾额。第二进大殿前为轩廊,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塑周处坐像,上悬“阳羡第一人物”匾额,两旁柱上有清代宜兴县令齐彦槐撰写的一副长联:“朝有奸党,讵能将帅之功,若教杖钺专征,蛟虎岂是对手敌;世无圣人,不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亢颜师”。

  大殿两壁镶嵌有历代碑刻二十方,其中以明刻陆机撰文、传王羲之书《重刻周孝侯碑》最为著名。第三进建筑为后殿。整组祠庙巍峨宏伟,庄严肃穆,为宜兴现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宜兴周氏是指周处祖父周宾所繁衍下来的一大家族为主。

  周氏家族四世显著,一门五侯,成为显赫一时的江东豪门大族。时称“江东之豪,莫强周沈”。周宾任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周宾子周鲂为东吴名将,为宁国长,后迁鄱阳太守、昭仪校尉,赐爵关内侯。周处长子周 任安丰太守,因三定江南有功,为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扫清了军事障碍,授建威将军,任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东晋王朝还将阳羡及长兴和丹阳的一部分设立义兴郡,以表彰其功绩。

   弟周札为奋武将军、吴兴内史,封东迁县侯, 子周勰为临淮太守。东晋初年,周氏一门为大臣王敦所灭。宜兴周氏在六朝时期多出将领,屡建战功,尤其在东晋建立和初期,宜兴周氏的军事实力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宜兴周氏家族墓地位于周王庙南,地面上原有高大而狭长的封土堆,当地群众俗称“周墓墩”。

  1953年和1976年,考古工作者先后两次对墓地进行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周墓墩之谜。发掘证明这里埋葬着自周宾、周鲂、周处至周 、周杨、周靖

等六座墓,其中以周处墓规模最大,墓室结构为前后双室带甬道的穹庐顶砖室墓,墓砖为特制而成,砖侧捺印有“元康七年九月甘日阳羡所作周前将军砖”等铭文。

  墓室虽经早年盗掘,掠去宝剑、金甲、供具等物品,但仍留下许多随葬器物,其中有玲珑剔透的飞鸟顶镂空球形青瓷香薰,透雕精致的镂花银带饰以及工艺精湛的错金铜弩机等。周鲂墓内出土一件青瓷神兽尊,器身堆塑昂首张口含珠的神兽,并饰有双翼、脊尾和四爪,造型雄浑神奇,堪称艺术珍品。

  周氏家族墓中出土的宝贵文物,反映出阳羡周氏家族势力之雄厚。

标签: 历史人物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